小空间大改造纪录片(纪录片创作中的实验意识_意识纪录片)
- 作者: 彭姿玥
- 发布时间:2023-11-22
过年不如和家人一起看这些好看的纪录片
说起纪录片,真的只有震撼,震惊可以形容了,国之强大,让我真的太震撼了,推荐几部给你看看,希望你喜欢、
《河西走廊》
该片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西部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是贯穿全篇的主题。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蓝色星球》
本片由奥斯卡提名电影配乐大师乔治芬顿(安娜与国王,甘地,危险关系)创作配乐,BBC交响乐团演奏。卓越的影音技术结合,将dvd带领至高质量影音新境界,值得永久推荐珍藏。
《神秘西夏》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电视表现手段,对西夏的历史文化做了一次最全面、最综合的展现。
链接:提取码:1234
纪录片创作中的实验意识_意识纪录片
耗时7年制作完成的纪录片《筑梦2008》,自2008年6月24日起开始在全国各地影院公映,不仅圆了中国纪录电影人的“影院梦”,更以300个拷贝的投放量创造了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纪录电影的新纪录。这部影片在公映前后,还作为开幕影片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体育周。应该说,这里有我作为导演在开拍之前的志向与决心,同时也是在创作上进行实验与图新求变的结果。
电影的实验性质不仅贯穿电影的历史,甚至早于电影的历史,因为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是实验的结果,物理学的实验(包括光学、机械学),化学的实验,生理学的实验,甚至心理学的实验等。电影首先是科技(电影作为科技的历史早于其作为艺术的历史),科技需要实验。因此,制作电影要有实验意识,无论制作故事片还是制作纪录片都是如此。实验是电影的本性之一,并非只有制作实验电影才需要有实验意识,这种意识应该贯穿所有的电影制作过程。实验的目的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持电影的长久生命力。多亏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为我提供了机会,我才得以进行一次纪录电影的实验。
影片《筑梦2008》的实验性,首先表现在长时间连续地跟踪记录拍摄对象。世界纪录电影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就是采用长时间连续地跟踪记录拍摄对象的方法拍摄的。从1919年至1922年,弗拉哈迪在北极纳努克人生活的地区连续拍摄他们的生活,而在此之前他已经从1910年开始多次到北极探险,对那里的生活非常了解。在世界电影史上,《北方的纳努克》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部杰出影片,还在于它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形态的诞生。此前的所谓纪录片其实只是对原始资料的呆板纪录,诸如秀丽风景、新闻事件等。《北方的纳努克》避开了以往那种从外部观察事物的方法,而是深入到拍摄对象内部,长期与他们共同生活,悉心体察他们的生活习俗。总之,浮光掠影式的扫描是拍不出优秀的纪录片的。
后来,有些纪录片拍摄的时间跨度甚至可以多达几十年。比如,德国纪录片导演文夫里特?容格和汉斯―依伯哈德?路帕德曾经花费20年时间拍摄的《传记――高尔佐村孩子们的私人肖像》(1961-1980),记录了一个村庄的孩子们从入小学到结婚生子的过程。英国纪录片导演保罗?奥蒙1963年拍摄了一部新颖独特的纪录片,当时他采访了14位年龄为7岁、家庭背景各异的英国男孩和女孩,问他们对生活的看法和对前途的希望,以朴实无华的手法拍摄了名为《七喜》(7 Up)的纪录片。7年以后该片的助理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决定跟踪拍摄这些孩子的情况,相继制作了《十四喜》(14 Up),《二十一喜》(21 Up),《二十八喜》(28 Up),《三十五喜》(35 Up,1991)。这些影片采用的可以说是间歇性的跟踪记录方式,虽然拍摄时间跨度很大,但不是连续跟踪记录。《筑梦2008》虽然只拍摄了7年,但是保持了很高的拍摄频率,因而较好地保证了记录的事件的延续性,比如对“鸟巢”的拍摄至少每月一次。
我国在解放后也进行过长期连续跟踪纪录片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坚持下来。1953年至1957年是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期,为了拍好反映工业建设的新闻纪录片,刚刚成立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打算编成一部表现“一五”计划开始实施的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开端》。到1954年秋,创作人员发现,尽管摄制这样一部大型纪录片的愿望很好,然而建设是长期而复杂的,很多项目都刚刚启动,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能完成,想在短期内完成一部全面反映这些工程的大型纪录片,确实存在很大困难。后来,创作人员停止《伟大的开端》的制作,而是选择一些近期可见成效的项目重点地进行报道,如第一汽车制造厂预计在1955年底建成,新影加紧拍摄有关的纪录片,《第一辆汽车》(编导石梅、王映东,1956)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完成的,该片记录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从建厂到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的经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进入新世纪,新影出品的《钢琴梦》(2003,韩君倩编导)利用将近三年时间跟踪记录了一个在母亲陪伴下学习钢琴的少年的梦想,发行放映后获得良好反响,这部影片的成功使我对《筑梦2008》的制作充满信心。但是,拍摄过程却是十分困难的,困难来自多方面,虽然新影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每年提供近万英尺的胶片,但是厂里只提供了一部分资金支持,其余的资金需要我到社会上募集。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募集到的资金只够维持一年甚至半年的开销。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实验,在多种体制下拍摄制作一部纪录片。
影片《筑梦2008》的实验性,其次表现在采用多线索的结构方式。任何事物都有一种结构,包括纪录片在内的电影也不例外。拍摄影片之前,人们可以设想各种各样的结构,但是最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最好是选择最适合表达主题的一种。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创作过程不同,无法事先安排事件,也无法搬演事件,只能根据事件进程进行记录。起初,我们也不知道应该拍什么,我们是在拍摄过程中逐渐摸索到应该拍什么的。举办一届奥运会,就像举办一个party,首先得有一个场地。修建场地是申奥成功之后第一要办的事情,我们就从这里入手。在所有修建的体育场中,我们又选择了国家主体育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鸟巢”的著名建筑。国家主体育场不仅是举行许多重要赛事的场地,还是举行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场地,也是许多国家元首以及各界人士光临奥运会的场地,因此许多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都十分重视奥运主体育场,要么改造旧体育场,要么修建新体育场,北京选择了后者。“鸟巢”建筑方案,引发了关于这座标志性建筑物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客观地说,“鸟巢”的建造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制造工业及工程建造业的特殊贡献,因此,影片在叙述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由衷的敬意和自豪。
我选择国家体育场“鸟巢”作为整个过程的追踪对象,因为它是奥运会的一个象征,另外它贯穿了筹备奥运的整个过程。从设计方案的新闻发布会开始,我选择了几个设计所进行跟踪,细节性地展示了这些设计所是怎么设计的,最后我把重点放在了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研究院联合设计的方案,也就是“鸟巢”方案。《筑梦2008》的其他四条线索,都是紧密围绕建筑“鸟巢”这条线索进行的:“一个家庭”是为建筑“鸟巢”被拆迁的3000多个家庭中的一个;“一条跑道”是我们著名田径运动员刘翔洒下汗水的跑道;“一屋子训练器械”是数十名少女苦练体操而使用的训练器械;“一群特警”是为保卫“鸟巢”的安全进行刻苦训练的特警。在所有的线索中,“鸟巢”方案的选定和开工与“一个家庭”几乎是同时开始的,而其他三条线索是在随后渐次出现的:第8分钟体操运动员出场,第21分钟刘翔出场,第33分钟才开始出现最后一条线索即“一群特警”。这样的顺序,既符合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也是为了叙事的清晰。否则,五条线索很快出现会带来叙事上的混乱,不利于观众的接受。本片的结构特征,受到美国故事片《撞车》(Crash,2004)的影响。这部荣获200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洛杉矶这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的故事。影片开始是一起看似普通的撞车事件,以及几个与这个事件有关的人。然后,镜头将观众带到撞车事件发生的前一天,分别展示了这几个主要人物在这几十个小时中所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没有生硬地搬用这部故事片的叙事模式,而是试图将五条线索编织得更加紧密,一起叙事都以“鸟巢”的建设作为中心。实际上,我们是把“鸟巢”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来对待的,记录了它的成长过程。随着它的建成,2008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中国人实现举办奥运梦想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在这五条线索之外,影片还穿插了表现奥运会徽评选揭晓、奥运吉祥物评选揭晓、2004年雅典火炬传递、东盟及中日韩首都警察局警务交流与合作研讨会、奥运会志愿者宣誓与接受培训、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普及奥运英语、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参观“鸟巢”、张艺谋为了构思设计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到“鸟巢”踩点等等一系列与筹备奥运相关的重要事件以及重要人物。但是,这样的场面在影片中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紧密围绕“鸟巢”的建设或与此有关的其他线索而展开的。比如,奥运吉祥物评选揭晓,是以特警保卫现场评选揭晓仪式而展开的。
影片《筑梦2008》的实验性,第三表现在采用混合式的叙事模式。纪录电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叙事模式。归纳起来包括:1、陈述式(expository),2、观察式(observational),3、互动式(interactive),4、自反式(reflexive)。这些模式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其他模式无法取代的功能,也都有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如何吸纳这些模式的优点,近年来西方出现了对这些叙事模式加以综合运用的混合式叙事模式(Mixed),比如美国导演迈克?摩尔拍摄的《罗杰和我》(1988)、《华氏911》(2003)等影片,就使用了混合式的叙事模式。《筑梦2008》也借鉴了这种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不局限于其中的任何一种模式。这部影片中既有传统的陈述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画面加解说),又有观察式(直接电影的方式),以及互动式(如访谈的运用)和自反式(如导演本人通过解说对事件进行评述甚至直接现身于影片中)。
说到混合式的纪录模式,我想强调的是,纪录片叙事模式的出现,不是通过取代而是通过叠加的方式,也就是说新旧之间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近年来,我国一些纪录片工作者往往以自己的纪录片中没有一句解说感到自豪,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为对过去“画面加解说”式纪录片的矫枉过正,但是不能成为衡量纪录片质量高低优劣的惟一标准。无论如何,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进步,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的进步,我们没有必要贬低解说的价值。在《筑梦2008》中,我并没有低估解说的作用,而是予以适当运用。而且,这部影片也没有像以前的主旋律纪录片那样将解说词写得慷慨激昂,也没有请字正腔圆的解说员进行朗读,而是由我亲自进行解说。作为导演,我是影片中所有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我是在一边拍摄一边思考,我的解说如同影片的拍摄手记,也包括我对一些事件的思考,是影片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影片《筑梦2008》的实验性,还表现在打破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壁垒。在不违背道德规范和真实原则的前提下,本片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艺术手段为表现主题服务。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以真实再现手法创作的纪录片,许多人一提到纪录片的故事化就想到了再现手法。《筑梦2008》是一部纪录片,你也可以把它看作一部故事片,但是它与故事片有一个重要区别,故事片可以“以假乱真”,但这部影片是“以真为真”。《筑梦2008》并不排斥向故事片借鉴合理的艺术表现手法,但是它的重要艺术手法是在后期制作中对素材进行重构。本片在捕捉人物命运变迁轨迹、丰富而生动的生活细节、塑造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验,将编织梦想的主题与构筑梦想的努力融为一个整体。在技术层面上,本片全部采用超16毫米摄影机拍摄,所有场景及人物对话都是现场同期立体声录制,全面还原真实。时间的力量,空间的力量,真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是《筑梦2008》打动观众的力量。
影片《筑梦2008》的实验性,更表现在对纪录电影艺术手法的探索。由于长期以来重宣传而轻艺术探索,我国的纪录电影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没有艺术性可言,甚至成为某些艺术家嘲讽的对象。1983年,我国纪录片工作者陈光忠先生在全国高等院校电影课教师进修班上不无感慨地说道:“我曾拜读过这样的影评,指责某些故事片的内容单调、艺术平庸,竟用‘像纪录电影一样’作比喻。在某些艺术家的心目中,新闻纪录电影不能登艺术的大雅之堂。长期以来……新闻纪录电影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似乎我们是‘古道,西风,瘦马’。”他接着说:“面临危机,有人曾为此困惑,感到前途渺茫……我却双手欢迎形势逼人的冲击波,在关系到新闻电影事业盛衰的新阶段,它促使我们正视严峻的挑战,开拓对新天地的探求。”作为《筑梦2008》的艺术顾问,陈光忠先生对本片的创作提出了十分有益的建议,比如,采用平民化视点,贴近百姓生活。因此,本片采用了“大主题小切口”创作原则法,将宏大叙事与细微描写结合起来,避免了概念化、说教化的弊端,收到了良好的观看效果。
最后,我想说,纪录片导演的心里要时刻装着观众,要为观众着想。没有观众,就没有纪录电影。《筑梦2008》的市场化运作实验,为纪录电影市场化开拓了新的道路。只有怀着实验意识拍摄纪录片,才能赢得观众,才能让纪录片重新回到影院,才能真正建立投资回报的良性循环,这是纪录片得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此外,实验意识还让《筑梦2008》走进了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2005年,当我把《筑梦2008》介绍给媒体部主管的时候,他感到非常惊讶,他说我做的这件事情非常了不起,因为奥林匹克历史上还没有一部电影是讲筹备奥运的,更没有一部片子拍摄了这么长的时间来讲如何筹备奥运。他觉得这部片子会非常了不起,并推荐我去见奥林匹克博物馆馆长,馆长也非常希望收藏这部电影,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非常有意义的。由于之前没有人做过这样一件事,所以可以说我填补了这项空白,这也是我们在选材上进行大胆实验的结果。
此外,影片《筑梦2008》在各方面所做的实验以及获得的经验,增加了我们拍摄《北京2008奥运官方电影》的信心。事实上,这部影片已经于2007年8月5日开拍。从2008年8月8日开始,数十位训练有素的摄影师、录音师等创作人员将记录北京奥运会期间精彩的比赛场面以及赛场内外的感人故事,相信到时也会有更加新颖、别致、令人振奋的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顾筠: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
责任编辑:陈晓红
纪录片策划格式_纪录片策划范文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片的策划格式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纪录片策划格式范文,欢迎参阅。
纪录片策划格式
一、选题
1.来源:网络、媒体、其他
2.打动你的地方、兴奋点
3.核心内容、事、人、现象
4.思维程度、启迪、诉求
5.背景(社会、人文、历史)
6.把握度
7.题材基本定位(边缘、平民)
二、人物
1.主角背景、材料(经历、家庭、外表、细小动作、价值观)
2.人物——困难——呈现真相
3.配角——戏分配、传递、推动
4.配角——隐喻什么?主角挖掘、空间
三、拍摄中可行性
1.场景表、发生事件
2.发生事件可能性、把握度
3.发生意外可能性、把握度
4.意外——象征性意义
四、情节考虑
1.情节转折
2.主要抗争点、矛盾
3.如何平衡关系?态度?
4.拍摄可行性
纪录片策划范文1
一、选题简介
美丽的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长期居住着汉、回、满、蒙古、锡伯、塔吉克、俄罗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13个民族,人口大约1963.11万人。在这民族众多的地区,各种文化水乳交融,因而有着丰富而又独特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又都反映了新疆农牧区和多民族的特色。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在祖国的西北,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沙漠和戈壁占新疆总面积的40%以上。这里干旱少雨,温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绿洲面积占新疆总面积的4%以上。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蔬菜的品种少,数量少的现象,所以新疆形成了以牛、羊、鸡肉为主的饮食文化。
新疆人利用自然环境,把智慧贯注到食物中,创造出美食,在极端的气候里一代代生存下来,有很强的生活智慧。有一种美食全新疆范围内流行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做,象在四川每家都有人会做回锅肉一般普及。那就是《大盘鸡》。新疆大盘鸡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是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新疆大盘鸡色彩鲜艳,有爽滑麻辣的鸡肉和软糯甜润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带细。而且经济实惠,亲朋聚会食用尚家新疆大盘鸡的原创地在新疆沙湾县,据说出自于当地的一家清真饭馆。十多年过去,大盘鸡依然保持着新鲜的活力为大家普遍认可,经久不衰。民以食为天,饮食一直都是寻常百姓所关注的重点。饮食纪录片在新疆一直都是空白。因此电视纪录片《新疆大盘鸡》的推出必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也必将大大提高大盘鸡的知名度。同时促进地方的发展与交流。
二,主要人物
马三立:男,1960年出生,回族,新疆沙湾人,在沙湾有一家大盘鸡老字号店十余年,店老板。为人阳光,热情大方,豪情爽快,乐于并且善于交际表达。
有一儿一女,儿子是军人常年在边疆守卫,女儿已出嫁。老婆俩人一起打理大盘鸡店。还有一个可爱的孙女。
(一)人物表现力
热情----新疆人是开朗的,他作为新疆人不愿意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更愿意用更多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表达,因为这样才过瘾,才能体现新疆人的特点,开放、自由、大气和无所拘束,他们无所遮拦,用自己最痛快的方式表达自己感情,不会深深地隐藏自己。
幽默----在广阔无际的戈壁沙漠还是在水草丰美的绿洲,新疆人面对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平静的,新疆人的话也许粗俗了些,但很有风味很幽默。马三立的的话语都是带着挑衅似的笑话以及新疆回族人的口音更加凸显出了新疆人的幽默和乐观。
(二)人物与主题
以新疆沙湾老字号大盘鸡店老板的真实生活反映出新疆人民的生活以及风俗习惯,表现出风土人情,以此侧面体现新疆美食文化,呼应“大盘鸡“的主题。
(三)人物与故事
拍摄主要分两部分,主角亲自示范制作工艺的介绍,店面介绍,以及在参加活动地方发展,展现大盘鸡在新疆人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新疆人对大盘鸡的特殊羁绊;二为主角参加大盘鸡制作比赛并获奖的过程,展现广大外地民众对大盘鸡的喜爱。
(四)人物与环境
以主角日常生活为支线,重点拍摄工作场景以及新疆风土人情,在拍摄过程同时凸显出工作者的艰辛与快乐,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让观众了解到店老板是怎样一步步把店做大做好吸引了诸多的客人的。甚至引来了很多外地的客人。通过主角的开店经历表现出《新疆大盘鸡》在新疆人民生活中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拍摄计划
(一)场景设计
1.片头以新疆美丽风光片段,再配上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
2.介绍新疆基本地理特征,新疆美食,风土人情
3.介绍本片主角马三立基本资料。
4.马三立自述,家庭及大盘鸡店几十年来的经历和一些个人经历。拍摄马三立日常生活场景。
5.马三立早起去市场采购,然后在厨房准备的镜头。
6.马三立做饭、顾客点餐片段,顾客享受美食特写,展示新疆人民的生活习惯。
7.马三立晚上睡觉前的活动。
8.黄宇欢在休息日跟家人团聚:①有地方特色的饭菜②马三立与父母闲话家常,嘘寒问暖③共享午餐
9.拍摄马三立家中的奖状。讲述新疆各地举行的厨师比赛中获得优秀的成绩。拍摄参加美食博览会时的照片。
10.自述自己对店的感情,对未来的希望。
11.结束片段为新疆沙湾美景,新疆小孩子们玩耍和天真笑容。体现新疆人民热情与好客以及对对未来的展望。
(二)意义
将西域风光与特色美味集合在一起,以世界的眼光去领略来自西域的独特风貌,让更多的人去品味和感受古丝绸之路的丰厚底蕴和美食风情。
(三)可能发生的意外及解决办法
1、人物不愿接受采访。
解决办法:尽量说服,实在不同意采用电话采访,再编成旁白或另寻受访对象。
2、在取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有关单位不允许拍摄。
解决办法:事前与相关部门协调,获得许可,实在不行可采取历史图片。
3、受恶劣天气影响,拍摄受阻。
解决办法:拍摄前调查拍摄期间天气,尽量选取有代表性天气时间拍摄(晴朗和风雨)。但是要保证一切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如天气过于恶劣致无法拍摄,采用口述的形式。
三、拍摄焦点
马三立制作美味可口大盘鸡过程:
对于开了十几年老字号大盘鸡店的马三里来说,店就是他的全部。看到顾客们大口大口的品尝着自己做的美味佳肴时他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不管炎热夏日马三立都会认真的做出每一道菜。天一亮就会准时起来去市场采购新鲜的食材。对待食物他从不马虎。十几年来他日日都这样。他对老店以及顾客们早已有了一种责任。大盘鸡不仅是新疆人民最爱的美食之一它也是联系着新疆人民和内地人民的一座桥。通过美食来介绍新疆让更多的内地人以及全世界人类正确理解新疆,传播新疆人民的正能量,让大家知道新疆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纪录片策划范文2
一、缘起:衡水市“三年大变样”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记录这个时刻,特拍摄此专题片,简述衡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宗旨:该片不仅要使人了解衡水这个城市,更要引人思考,探索城市发展的道路。
三、内容:该片包括衡水市的历史文化、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时间为主轴,从古到今,顺序讲述。
四、主题:展示衡水风貌,彰显衡水精神,探求衡水发展。
五、目标人群:关注衡水发展的人士。
六、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以纪实拍摄为主,辅之以适量的采访和珍贵的录像资料。
七、思路:本片既是宣传片又是纪录片,宣传的是衡水风貌,记录的是衡水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八、时长:本片时长30分钟,从三大单元进行阐述,每个单元看似相对独立,实则浑然一体。
九、总体要求:
用制作电视、电影的表现手法对衡水市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层面有重点、有针对、有秩序地进行拍摄、录音、剪辑制作成片,着重表现衡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呈现衡水市现代城市风貌、探索衡水市未来发展之路。
十、具体要求:
1.纪实拍摄:选取有典型性的事件和地点进行拍摄,要紧扣主题,运用所学拍摄技巧,巧妙地表现主题。
2.结构:注意完整统一的时空逻辑关系,同时,要注意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及悬念点、兴奋点的设置,剪辑时合理地设计这些点在全片的布局,以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
3.采访:设法将采访安排在特定的情景和状态之中,以保证不破坏全片的风格。
4.解说词:解说词要凝练,宁缺勿滥;语言尽量平实、直白、客观、理性。语言要针对画面,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通过画面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片子充满思想感情。
十一、结构阐述:
1.总时长:三十分钟。
2。结构及片长分配(具体以摄制定稿为准):
※片头:15秒钟,用简单的背景和字幕告知观者拍摄主题;
※引子:由几个衡水标签引入,包括衡水金鱼、武强年画、内画鼻烟壶等,时长1分钟;
※正片:以“了解历史、面对现实、憧憬未来”为核心展开,共计27分钟。※片尾:即第三个篇章“未来篇”。
※为使专题片具有更大的可视性,每个章节都预设有四点:悬念点、兴奋点、高潮点、思考点,分别承载章节的“起”“承”“转”“接”功能。 3:结构说明
1)片头:
以特技手法串接衡水市一些特色的店面,展示衡水金鱼、武强年画、内画鼻烟壶、侯店毛笔等。由此引出所要拍摄的主体:魅力衡水。
2)正片:
由引子直接过度到本篇,具体展现内容为:
※历史篇:
1.本部分主要展示衡水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著名人物。
2.切入点:事件故事:林秀贞女士赡养老人,资助学子,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佳人物。
3.事件解析:林秀贞女士出生在董仲舒的故乡,文化的熏陶使她拥有一颗爱人的心。她十年如一日,赡养与她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并且资助140多名学子。优秀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优秀的现代衡水人。
4.旁白词摘:衡水自古为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交流之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在渊源流传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曾出现过北燕帝冯跋、北齐帝高欢等历史名人。西汉大哲学家、儒家学派一代宗师董仲舒、汉代名将窦婴等也都是衡水籍人士。
5.穿插图片:主要是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选取一些典型,包括窦氏青山、封氏墓群、董仲舒像、安济桥和宝云寺。
※现代篇
1.本篇主要纪录的是衡水市的现状,着重强调它的变化和人们在此的美好感受。
2.切入点:居民乔迁新居(以此为具体事件引出衡水在人民心目中的变化)
3.事件解析:城市的发展需要经济的铺垫,更需要政府的正确领导。而城市的变化感受最大的应该是当地的居民。了解城市的变化应该从城市的外貌变化和居民的真正感受纪录。
拍摄的主要画面:(1)拍摄现在已经修建好的小区以及已经建好的公共设施的校园、医院(旁白: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不段增长。为了打造全新的衡水休闲度假城市,给城市居民带来幸福的生活享受,视觉以及精神享受。衡水以前的老房子渐渐的被推倒,新楼如雨后春笋,城市迅速变化,人们慢慢搬进新家享受政府带给他们的美好变化。)(2)找一家正在搬进新居的居民进行采访(此时拍摄的是被访者的新居并进行一些采访,比如搬进新家有什么感受啊?以前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比较有什么区别?(此时插入被访者以前居住的房子的画面)等等
(3)插上规划局里面对衡水以后城市的模拟图(采访相关人员细细解说城市变化的具体措施)
4.以人物访谈为主,历史回顾作为辅助。再现当年城市旧貌,以人物采访以及穿插图片字幕来感受今天城市的变化。
※未来篇
1.本片是对衡水市未来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一个展望。
2.切入点——未来城市建设、以及旅游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
3.旁白词:根据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衡水逐渐走向水市湖城的转变。
(1)滏阳河衡水市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营造出融合自然、历史、水文化、城市文化元素的“龙之韵”主题风景带,在防洪除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大西头闸及规划的侯庄节制闸,形成蓝色带状水域,恢复滏阳河通航旧貌;在河道两岸修建绿色景观廊道及滨水园区,使其景观风格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画面:滏阳河绿色景观带)
在城市建设方面,“四路十桥”建设工程将彻底结束市区南北道路“断头”历史,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大大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画面:南北道路)
(2)彻底解决马路市场问题,并在市区再建宝云街菜市场、新华东路菜市场、
路北万户区市场、自强街北段菜市场、和平西路衡水学院菜市场等6个市场。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画面:新建成的菜市场)
(3)城市的建设当然也少不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在未来的日子中,拆迁改造
“五片四线”的38个城中村,共计拆除435万平方米。(新整顿好的城中村。)
(4)衡水最大的旅游景区是衡水湖,它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为鸟类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衡水湖水源充足,水量丰沛,丰水季节,是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目前湖内共有鱼类6目9科26属30种,另有芦苇、蒲草、莲藕分布。水产品年产量2463.8吨。在衡水湖旅游热的带动下,衡水将迎来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画面:衡水湖风景)
十二、专题片技术要求
※节目内容:
所有节目的字幕一律采用汉字简化字
节目中的同期声字幕、记者姓名等字幕的字体均为黑体白色。
节目中不得出现各种压角标。
节目的开始与结束均为黑起黑落,黑起黑落的过程均为1秒半。
※版式:
第一声道混合声道,包括解说、同期声、音乐、效果。
第二声道为音效声道,包括同期声、音乐、效果(此声道的音效与第一声道同步)。※节目长度:
节目实长:30分整(从60秒彩条、30秒黑底之后算起至片尾字幕结束)。时码:
节目的时码(TC码)从彩条开始直到片尾黑场结束要求连续(从00:00:00:00开始)。
※片头:
片头彩条60秒(要求有零电平即振荡声)。黑底30秒,然后留出15秒黑底待插栏目片头用。
※片尾:
片尾字幕结束后辅30秒黑底。
片尾字幕只上主创人员,每个工种人员不能超过2人,时长8秒钟以内。
小组分工:罗小敏负责现代篇,东之雪负责未来篇,历史篇和其他整理丁丽娟负责。
纪录片策划范文3
一、片名:《郭明义》
二、片长:90分钟
三、拍摄时间:20xx年10月—11月
四、拍摄地点:鞍山、工作地点、郭明义的家里、受过其帮助的人们的所居地
五、类型:人物传
六、方式:记者走访
七、拍摄设备:各类摄像机和照相机若干台
八、采访的拍摄人物:工作单位的老同事和年轻一辈,受过其救助的人们等
九、拍摄背景及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道德和社会公德。社会风气不断败坏,社会上出现种种丑闻,比如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来,本来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受到了质疑,助人不乐了,反倒把自己赔进去了,还有,生病了付不起医药费,硬是被赶出医院等等。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必然不利于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的良好发展,为了帮助我们的人民找回自信,找回我们的传统美德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我拍摄此记录片,来给大家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值得我国人民去思考和学习。重新学习这些平凡的人身上所具有的优良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主要内容:
分为三部分:
1、平凡中的伟大:这一部分拍摄的画面主要有,郭明义40多平米的家以及家中简单的物品陈列,记者采访受其帮助过的人们,如单位分房得到他房子的人,受其自行车捐助的人以及得到他家电视捐助的家庭。记者采访妻子和女儿,从而得知他们对这个丈夫和父亲的行为持什么态度,从他们那里采访侧面得知平凡的郭明义的不平凡事件,以及从这些口中得知“郭傻子“的来源,。
2、爱岗敬业:拍摄的画面主要有郭明义的工作单位,作为一名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他的工作环境,在一些因工作做出贡献而得奖的画面,记者采访领导和工友得知工作状态中的郭明义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加一些他工作时的画面,通过这样一些画面给我们展示他爱岗敬业、创先争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始终以饱满的激情、乐观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尤其是在采场公路管理员的岗位上,不怕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内容的枯燥,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扎实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3、当代雷锋:主要拍摄画面有,郭明义捐血和血小板的画面,如火的献血证明书,对受其救助过人们的采访,不遗余力救助矿工子女的画面,特别拍摄受其捐助过的小女孩杨斯雯,采访得知妻子的态度,他成立的希望工程等等画面。
十一、所需费用:元
十二、后期制作:
1、剪辑: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制作
2、字幕:设计中文版和英文版
3、片头片尾制作: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制作。可以录一些花絮作为片尾
4、推广发行:通过类似于王刚讲故事之类的电视节目或者是作为参赛作品等
长镜头在记录片里有什么作用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用语,意为构成,装配。到了20世纪中期,电影艺术家将它引入到电影艺术,意思转变为剪辑,组合剪接,即影片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在无声电影时代,蒙太奇表现技巧和理论的内容只局限于画面之间的剪接。在后来出现了有声电影后,影片的蒙太奇表现技巧和理论又包括了声画蒙太奇和声声蒙太奇技巧与理论,含义更加广泛了。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是建筑学用语,意为构成,装配。到了20世纪中期,电影艺术家将它引入到电影艺术,意思转变为剪辑,组合剪接,即影片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在无声电影时代,蒙太奇表现技巧和理论的内容只局限于画面之间的剪接。在后来出现了有声电影后,影片的蒙太奇表现技巧和理论又包括了声画蒙太奇和声声蒙太奇技巧与理论,含义更加广泛了。
1、蒙太奇技巧在影视节目中的作用
蒙太奇组接镜头与音效的技巧是决定一个成功影片的重要因素。在影片中的表现有下面这些方面。
(1)表达寓意,创造意境。镜头的分割与组合,声画的有机组合,相互作用,可以给观众在心理上产生新的含义。单个镜头,单独的画面或者声音只能表达其本身的具体含义,本身不具有其他的思想含义或者深刻内容。而如果我们使用蒙太奇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话,就可以使得一系列没有任何关联的镜头或者画面产生特殊的含义,表达创作者的寓意或者还可以产生特定的含义。
(2)选择与取舍,概括与集中。一部几十分钟的影片,是又许多素材镜头中挑选出来的。这些素材镜头不仅内容、构图、场面调度均不相同,甚至连摄像机的运动速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有些时候还存在一些重复。编导就必须根据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认真对素材进行分析和研究,慎重大胆地进行取舍和筛选,重新进行镜头组合,力求做到可视性的保证。
(3)蒙太奇组接技巧可以按照观众的心理习惯,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由于每一个单独的镜头只表现一定的具体内容,但组接后就有了一定的顺序可以严格的规范和引导、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进行思考。
(4)可以创造银幕(屏幕)上的时间概念。运用蒙太奇技术可以对现实生活和空间进行剪裁、组织、加工和改造,使得影视时空在表现现实生活和影片内容的领域极为广阔,延伸了银幕(屏幕)的空间,达到了跨越时空的作用。
(5)蒙太奇技巧使得影片的画面形成不同的节奏,蒙太奇可以把客观因素(信息量、人物和镜头的运动速度、色彩声音效果,音频效果以及特技处理等)和主观因素(观众的心理感受)综合研究,通过镜头之间的剪接,将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得影片的节奏丰富多彩,生动自然而又和谐统一,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镜头组接蒙太奇
这种镜头的组接不考虑音频效果和其他因素,根据其表现形式,我们将这种蒙太奇分为两大类: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
(1)叙述蒙太奇
在影视艺术中又被称作叙述性蒙太奇,他是按照情节的发展、时间、空间、逻辑顺序以及因果关系来组接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了事件的连贯性,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内容,是影视节目片中最基本、常用的叙述方法。优点是脉胳清晰、逻辑连贯。叙述蒙太奇的叙述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分为连续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蒙太奇以及重复蒙太奇等几种具体方式。
·连续蒙太奇,这种影视的叙述方法类似于小说叙述手法中的顺叙方式。一般来说它有一个单一明朗的主线,按照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述。这种叙述方法比较简单,在线索上也比较明朗,能够使得所要叙述的事件通俗易懂。但也有着自己的不足,一个影片中过多的连续蒙太奇手法会给人拖沓冗长的感觉。因此我们在非线性编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内容,最好与其他的叙述手法有机结合,互相配合运用。
·平等蒙太奇,这是一种分叙式表达方法。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情节线索分头叙述,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之中。这种方法有利于概括集中,节省篇幅,扩大影片的容量,由于平行表现,相互衬托,可以形成对比、呼应,产生多种艺术效果。
·交*蒙太奇,这种叙述手法与平等蒙太奇一样,平行蒙太奇手法只重视情节的统一和主题的一致,事件的内在联系和主线的明朗。而交*蒙太奇强调的是并列的多个线索之间的交*关系和事件的同时性和对比性,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在最后几条线索汇合为一,这种叙述手法能造成强烈的对比和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引起悬念,是掌握观众情绪的一个重要手段。
·重复蒙太奇,这种叙述手法是将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或者场面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响应、渲染等艺术效果。以便加深对某种寓意的印象。
(2)表现蒙太奇
这种蒙太奇表现在影视艺术中也被称作对称蒙太奇,它是以镜头的队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或者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单独一个镜头本身不具有的或者更为丰富意义的涵义。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情感情绪,也给观众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印象,增加情绪的感染力,其美学作用在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思考。这种蒙太奇技巧的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情绪,表现寓意和揭示内存含义,这种蒙太奇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隐喻蒙太奇,这种叙述手法通过镜头(或者场面)的队列或交*表现进行分类,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者对某个事件的主观情绪。它往往是将类比没的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表达出来,以引起观众的联想,领会创作者的寓意和领略事件的主观情绪色彩。
这种表现手法在美学上的特征就是利用巨大的概括力和简洁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形象的表现力。在我们要制作的节目中,我们必须将要隐喻的因素与所要叙述的线索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用来隐喻的要素必须与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致,并且能够在表现手法上补充说明主题,而不能脱离情节生硬插入,这一手法要求必须运用贴切、自然、含蓄和新颖。
·对比蒙太奇,这种蒙太奇表现手法就是在镜头的内容上或者形式上造成一种对比效果,给人一种反差感受,也是内容的相互协调和对比冲突,用来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者对话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心理蒙太奇,这种表现技巧是通过镜头组接,直接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如人物的闪念、回忆、梦境、幻觉以及想象等心理甚至是潜意识的活动,是人物心理造型表现。这种手法往往用在表现追忆的镜头中。
心理蒙太奇表现手法的特点是形象的片段性,叙述的不连贯性。多用于交*、队列以及穿插的手法表现,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3、镜头组接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什么影视节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组接起来的。这些镜头所以能够延续下来,使观众能从影片中看出它们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那是因为镜头的发展和变化要服从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里做详细的叙述。
(1)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观众的思想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
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生活的逻辑、思维的逻辑。不符合逻辑观众就看不懂。做影视节目要表达的主题与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即思维逻辑选用哪些镜头,怎么样将它们组合在一起。
(2)景别的变化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般来说,拍摄一个场面的时候,“景”的发展不宜过分剧烈,否则就不容易连接起来。相反,“景”的变化不大,同时拍摄角度变换亦不大,拍出的镜头也不容易组接。由于以上的原因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景”的发展变化需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变换不同视觉距离的镜头,可以造成顺畅的连接,形成了各种蒙太奇句型。
·前进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指景物由远景、全景向近景、特写过渡。用来表现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绪和剧情的发展。
·后退式句型:这种叙述句型是由近到远,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压抑的情绪,在影片中表现由细节到扩展到全部。
·环行句型:是把前进式和后退式的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再由特写——近景——中景——远景,或者我们也可反过来运用。表现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转向低沉。这类的句型一般在影视故事片中较为常用。
在镜头组接的时候,如果遇到同一机位,同景别又是同一主体的画面是不能组接的。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镜头景物变化小,一副副画面看起来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镜头不停地重复。在另一方面这种机位、景物变化不大的两个镜头接在一起,只要画面中的景物稍有一变化,就会在人的视觉中产生跳动或者好像一个长镜头断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马灯”的感觉,破坏了画面的连续性。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除了把这些镜头从头开始重拍以外(这对于镜头量少的节目片可以解决问题),对于其他同机位、同景物的时间持续长的影视片来说,采用重拍的方法就显得浪费时间和财力了。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过渡镜头。如从不同角度拍摄再组接,穿插字幕过渡,让表演者的位置,动作变化后再组接。这样组接后的画面就不会产生跳动、断续和错位的感觉。
(3)镜头组接中的拍摄方向,轴线规律
主体物在进出画面时,我们拍摄需要注意拍摄的总方向,从轴线一侧拍,否则两个画面接在一起主体物就要“撞车”。
所谓的“轴线规律”是指拍摄的画面是否有“跳轴”现象。在拍摄的时候,如果拍摄机的位置始终在主体运动轴线的同一侧,那么构成画面的运动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则应是“跳轴”了,跳轴的画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无法组接的。
(4)镜头组接要遵循“动从动”、“静接静”的规律
如果画面中同一主体或不同主体的动作是连贯的,可以动作接动作,达到顺畅,简洁过渡的目的,我们简称为“动接动”。如果两个画面中的主体运动是不连贯的,或者它们中间有停顿时,那么这两个镜头的组接,必须在前一个画面主体做完一个完整动作停下来后,接上一个从静止到开始的运动镜头,这就是“静接静”。“静接静”组接时,前一个镜头结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后一镜头运动前静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与落幅时间间隔大约为一二秒钟。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组接,同样需要遵循这个规律。如果一个固定镜头要接一个摇镜头,则摇镜头开始要有起幅;相反一个摇镜头接一个固定镜头,那么摇镜头要有“落幅”,否则画面就会给人一种跳动的视觉感。为了特殊效果,也有静接动或动接静的镜头。
(5)镜头组接的时间长度
我们在拍摄影视节目的时候,每个镜头的停滞时间长短,首先是根据要表达的内容难易程度,观众的接受能力来决定的,其次还要考虑到画面构图等因素。如由于画面选择景物不同,包含在画面的内容也不同。远景中景等镜头大的画面包含的内容较多,观众需要看清楚这些画面上的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就相对长些,而对于近景,特写等镜头小的画面,所包含的内容较少,观众只需要短时间即可看清,所以画面停留时间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组画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对画面长短直到制约作用。如同一个画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如果该幅画面要表现亮的部分时,长度应该短些,如果要表现暗部分的时候,则长度则应该长一些。在同一幅画面中,动的部分比静的部分先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因此如果重点要表现动的部分时,画面要短些;表现静的部分时,则画面持续长度应该稍微长一些。
(6)镜头组接的影调色彩的统一
影调是指以黑的画面而言。黑的画面上的景物,不论原来是什么颜色,都是由许多深浅不同的黑白层次组成软硬不同的影调来表现的。对于彩色画面来说,除了一个影调问题还有一个色彩问题。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画面组接都应该保持影调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对比强烈的两个镜头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会使人感到生硬和不连贯,影响内容通畅表达。
(7)镜头组接节奏
影视节目的题材、样式、风格以及情节的环境气氛、人物的情绪、情节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视节目节奏的总依据。影片节奏除了通过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转换和运动、音乐的配合、场景的时间空间变化等因素体现以外,还需要运用组接手段,严格掌握镜头的尺寸和数量。整理调整镜头顺序,删除多余的枝节才能完成。也可以说,组接节奏是教学片总节奏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
处理影片节目的任何一个情节或一组画面,都要从影片表达的内容出发来处理节奏问题。如果在一个宁静祥和的环境里用了快节奏的镜头转换,就会使得观众觉得突兀跳跃,心理难以接受。然而在一些节奏强烈,激荡人心的场面中,就应该考虑到种种冲击因素,使镜头的变化速率与青年观众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强青年观众的激动情绪达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
(8)镜头的组接方法
镜头画面的组接除了采用光学原理的手段以外,还可以通过衔接规律,使镜头之间直接切换,使情节更加自然顺畅,以下我们介绍几种有效的组接方法。
·连接组接:相连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一系列镜头表现同一主体的动作。
·队列组接:相连镜头但不是同一主体的组接,由于主体的变化,下一个镜头主体的出现,观众会联想到上下画面的关系,起到呼应、对比、隐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够创造性的揭示出一种新的含义。
·黑白格的组接:为造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如闪电、爆炸、照相馆中的闪光灯效果等。组接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所需要的闪亮部分用白色画格代替,在表现各种车辆相接的瞬间组接若干黑色画格,或者在合适的时候采用黑白相间画格交*,有助于加强影片的节奏、渲染气氛、增强悬念。
·两级镜头组接:是又特写镜头直接跳切到全景镜头或者从全景镜头直接切换到特写镜头的组接方式。这种方法能使情节的发展在动中转静或者在静中变动,给观众的直感极强,节奏上形成突如其来的变化,产生特殊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闪回镜头组接:用闪回镜头,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镜头,这种组接技巧可以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同镜头分析:将同一个镜头分别在几个地方使用。运用该种组接技巧的时候,往往是处于这样的考虑:或者是因为所需要的画面素材不够;或者是有意重复某一镜头,用来表现某一人物的青丝和追忆;或者是为了强调某一画面所特有的象征性的含义以印发观众的思考;或者还是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应,从而达到艺术结构上给人一完整而严谨的感觉。
·拼接:有些时候,我们在户外拍摄虽然多次,拍摄的时间也相当长,但可以用的镜头却是很短,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长度和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同样或相似内容的镜头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当中可用的部分组接,以达到节目画面必须的长度。
·插入镜头组接:在一个镜头中间切换,插入另一个表现不同主体的镜头。如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走着或者坐在汽车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个代表人物主观视线的镜头(主观镜头),以表现该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么和直观感想和引起联想的镜头。
·动作组接:借助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等等动作和动势的可衔接性以及动作的连贯性相似性,作为镜头的转换手段。
·特写镜头组接:上个镜头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头或眼睛)或某个物件的特写画面结束,然后从这一特写画面开始,逐渐扩大视野,以展示另一情节的环境。目的是为了在观众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场景和叙述内容,而不使人产生陡然跳动的不适合之感觉。
·景物镜头的组接:在两个镜头之间借助景物镜头作为过度,其中有以景为主,物为陪衬的镜头,可以展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景物风貌,也表示时间和季节的变换,又是以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另一方面,是以物为主,景为陪衬的镜头,这种镜头往往作为镜头转换的手段。
·声音转场:用解说词转场,这个技巧一般在科教片中比较常见。用画外音和画内音互相交替转场,像一些电话场景的表现。此外,还有利用歌唱来实现转场的效果,并且利用各种内容换景。
·多屏画面转场:这种技巧有多画屏、多画面、多画格和多银幕等多种叫法,是近代影片影视艺术的新手法。把银幕或者屏幕一分为多,可以使双重或多重的情节齐头并进,大大的压缩了时间。如在电话场景中,打电话时,两边的人都有了,打完电话,打电话的人戏没有了,但接电话人的戏开始了。
镜头的组接技法是多种多样瓣,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根据情节的内容和需要而创造,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和限制。我们在具体的后期编辑中,可以尽量地根据情况发挥,但不要脱离实际的情况和需要。
4、长镜头
长镜头,在影视艺术中,也被称为段落镜头,它是指拍摄机在不停机的比较长的时间运动后所拍摄的连续镜头,有些长镜头可以达到几分钟以上。
长镜头的理论首先是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的。他认为镜头和镜深镜头的运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注重事物的真实,常态和完整的动作,保证时间的进行受到尊重,让观众看到显示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其意义不但可以大大减少蒙太奇组接的次数,而且对于开拓、研究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艺术潜力,也产生重大的作用。特别对于需要连续表现的情绪,动作需要连贯,一气呵成的镜头以及要连续介绍辽阔空间的镜头,都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
但巴赞把长镜头的美学意义绝对化,只强调真实,而忽视了外部蒙太奇组接技巧的艺术本质。通过多次蒙太奇组接技巧我们可以选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镜头,达到创造新颖、跨越时空、缩短无意义空间镜头的作用,使观众受到其在艺术侧面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对客观时间复印、观摩的印象。长镜头在国内的电视影片中运用极其繁多,往往给人拖沓冗长的感觉,不比港台或者西方的影片给人那样激烈的节奏感。
长镜头理论和表现技巧是构成影视艺术的一个部分,可以与蒙太奇组接技巧互为补充。但我们不能滥用,尤其在故事影片,音乐电视中。在记录片、教学片或者一些新闻片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表现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三、声画组接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