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大改造纪录片(有哪些经典的美食纪录片)
- 作者: 白国超
- 发布时间:2023-11-09
【干货纪录片】《第一餐》
作为第一餐,早餐像一个仪式,标志着新的一天开始了;经过一夜的休息,器官们精力充沛,从食物开始,毫不节能地感受周围的一切,获取物理热量的同时,也打开了心里能量的充电按钮。
在过去的旅行中,很热衷于发觉当地的早餐,总有意外收获。
与逐步趋同的正餐相比,改造早餐并不能收获让资本心动的经济回报;于是,早餐更多地保留了当地人原本的饮食风格,它多元、美味;体现了当地在很长时间内最经济的味觉审美。
怀念广东的肠粉、牛肉粿条、猪杂米粉;昆明的饵丝,米线;银川的面肺羊杂;西安的胡辣汤油饼(没错,河南的也好吃);贵州的酸汤,以及很多叫不出名字的独有食物。现在,好好吃一顿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唯独对休息日的早餐热情不减。
对你来讲,早餐意味着什么呢?
炭火之上,饵块肿胀,72岁的老张一家一天要售出100多斤饵块。。。
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总希望门口的早餐店一如往常,期待它保留一点过去那个更属于自己的世界。
福建的餐厅老板娘,经营者越南风格的早餐店,与售卖的早餐相比,这一段更加感人,过程中我暗下了暂停键,感慨到:
荒诞故事,小城专属;
张掖的马家小饭凌晨4点就开张,因为第一位顾客这个点吃饭。好像在每个小城的角落,都有独特的人惺惺相惜。另外,不知道片子播出后,会不会出现一群凌晨4点前去喝汤的游客。
第一次吃焖肉面有被惊艳到,肉的味道浓郁,质地软烂,我还想这么软的肉为什么没有煮烂在锅里,原来要整块煮熟,放一天后冷切。
很多地方的村宴是管早饭的,在饶阳的村宴上,早晨的豆腐脑是绝对的主角。支一口大锅,热气腾腾,村民争抢着吃豆腐脑讨彩头。
在我的家乡山西大同,村宴的早餐会准备油炸糕+大锅煮的大烩菜/羊杂粉,每次都吃两大碗,认识的人围在一起吃饭特别香,个人更喜欢村宴这种模式,而早餐又是村宴最舒适的部分。
希望你有时间不慌乱地吃早餐,它带来的不仅是热量,还有人间烟火。
最后,用多年前写过的一段话结束今天的内容
-- 2017年,写于垦丁的一个早餐店
2017-06-30 纪录片|《上海100》
无意间发现纪录片《上海100》,它镜头对准的不再是灯光璀璨的陆家嘴,而是身边那些平凡的人、事、物。
短小精悍,痕迹浓厚。
这才是上海!!!
但就这样一部纪录片,豆瓣却无封面无评分,三四行介绍,仅有10人看过。
这对我这种有强迫症的人来说,无法直视。
只得自己动手整理。(看心情...)
有些事物早已消失,看过即可。
有些碍于时长、并未完全展现。
走过,路过,看过,差不多就忘了。
S1E01老相机博物馆
上海老相机博物馆,内设中国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工艺技术专区、摄影留念群体雕塑群、珍贵收藏相机展区、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展示等,旨在向公众演绎相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一个时代的结束。
S1E02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1935年竣工。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钢混结构八层(现11层),坐北朝南,现代派风格。依据不规则地形,平面作连续“∽”形布置,不仅与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决了大楼地处一块东宽西窄的狭窄地带,设计中较难处理的通风采光问题。沿河立面通过内阳台与开小窗的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似乎什么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上海这个城市我觉得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容纳各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等,就像个小联合国。河滨大楼仿佛是一部讲述流动与融合的移民史。
这是上海的缩影。
S1E03新文化服务社
海久负盛名的新文化服务社九华堂书斋,穿过吵闹的街道和长长的居民住宅区,拐过一道弯,“新文化服务社”的牌子才跃然眼前。走进店内,约150平方米的开间和满目的图书,才突然让人惊觉,这也许是上海最大的一家国营旧书店。开业16年,新文化服务社以公道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树起了自己在上海旧书业的名气。
旧书的魅力不在外观的美丽,而是气质上的芬芳。能被翻阅多遍的书都有生命,时代精魂在泛黄的纸页里沉寂。
一部近现代出版业的历史,浓缩在了不到200平米的店堂里。
S1E04城市舞步
交谊舞是起源于西方的国际性的社交舞蹈,又称舞厅舞,舞会舞,社交舞国标舞。最早起源于欧洲,在古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自16、17世纪起,交谊舞已在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故有“世界语言”之称。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交谊舞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所以又称它为“国际舞”。
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犹如一部无比庞杂的小说,充斥着各种迷宫般的细节,颜色、声音、气味,林林总总,点点滴滴。
夜晚的上海,妩媚优雅中透着野性与激情,梦想和现实逐渐重叠起来。钱祥卿
S1E05戏梦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背景或许灯光璀璨,或许黯淡乏味,全凭一唱一作,赢得满堂喝彩。牟元笛,男旦。
S1E06老麦杂货店
怀旧风的ZAKA小铺,有欧洲搜罗来的老唱片,旧明信片,老式眼镜,二手包,二手衣服,复古配饰。深灰色木门让文艺范显得深沉了些,门牌上“老麦杂货铺The Cottage Shop”的字样倒像是用修正液仔仔细细勾勒出来的,表面附着一层好似岁月雕琢出来的斑驳痕迹。推门进室内,感觉是来到了老麦的房间,地板上堆着的老式行李箱子似乎刚和老麦从某个神秘地方一同回来,架子上的美军战地药箱虽不能嗅到些火药味,却能透过磕碰印子遥想那时战场上的风火瞬间。
多数人喜欢新鲜光亮的东西,但总也有些人喜欢旧物,喜欢旧物上时光的味道,在褪却外在装饰后,留下来的黯淡却真实的内容。
堆放着旧物的空间,往往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城市中不同角落的旧物们,经由不同的路径抵达于此,转瞬又各奔东西。在此,仿佛汇聚了这个城市许多微小的被时光浸泡过的片段。
S1E07同济梵文男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来自同济大学的小吴十分喜爱梵文,享受翻译梵文带来的快乐。吴双昊
S1E08人民照相馆
作为上海的老牌照相馆,人民照相馆曾经创造过辉煌,深受沪上明星、名人的追捧,它也曾为数不清的新郎新娘,定格美丽的瞬间。也许,越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带给人的快乐就越少。
身处这个随手即能拍照的时代,有谁记得,曾经,照相是这样一件隆重的事。
在那个年代,拍照是一件深具仪式感的事情,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人生命中每个重要的节点,以及社会变动里每个生动地细节。
隔着时代的烟尘,有多少人曾经明澈的青春,在这一张张黑白照片上闪耀。
镜头和胶片定格下来的旧时光,是许多人心中珍藏的记忆,也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生活。
S1E09暮色东台路
根据记载,东台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当时名为泰山路。光绪三十二年,以法租界公董局副总董名改名安纳金路。民国32年1943年以江苏东台改今名。东台路在上海卢湾区东北部,近西藏南路、复兴中路,北起崇德路,南至肇周路。长586米,宽12.1~12.6米,车行道宽7.4米。
寻常人家过着寻常日子。旧货不仅仅是摆设,更是穿越感的生活方式。
S1E10配音演员
配音演员:是指为影片配上对白的人,其不同于舞台演员和电影演员。他们从声音上来再现原片(剧)中人物的形象,以声音做为其表演手段。他们在配音前必须对原片的故事、艺术样式、风格、时代背景等作充分的分析,然后拟定出自己对某一角色的配音方案,也称之为“声音化妆”。
这是一群专门为配音艺术而生的人,他们的热忱,才情,成就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译制片。
S1E11画声音的人
主讲师毛泡泡,是首位中国图像同声传译师,美国视觉会议之书机构认证视觉引导师,在2013年荣获中美外交学会“中美十大杰出青年代表”。她将风靡全球的Visual Communication视觉沟通工具引入中国,泡泡在欧洲工作和居住13年,于2012年带着Created in China的使命归国,致力于能让更多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图画的力量发现创意,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天马行空迸发点子并帮助到人际沟通,团队达成共识,产生愿景和激发行动帮助组织提高绩效。
“阅读障碍”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因为你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和其他人不一样。
S1E12等一杯咖啡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常绿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在世界各地,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个时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每天唤醒你的是什么?也许是梦想是家庭,一个人或一种念头。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只是一杯咖啡。
他们在这里喝咖啡,聊着房价,看着报纸,点评时事。咖啡的好坏,全在火头和等待的时间。那些带他们喝咖啡的人,都已经成为了话题在的故事,喝咖啡的人来了又走,唯有咖啡的香气始终未变。
S1E13童画童话
观摩庄晓璐的油画作品,能感觉到一股青春气息。她的画作构思独特,造型多变,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富有幻想色彩和给人以想象空间。配上她富有哲理的优美诗文,更是珠联璧合,图文并茂。她的油画作品业已引起画界和收藏界的关注。
S1E14恰到好处夏飞云
夏飞云,中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指挥家;193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61—1997年分别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民乐系副主任、教授;1969—1978年任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组中西混合乐队首席指挥;1992—1993年任香港中乐团驻团指挥;在任期间,曾率领香港中乐团远赴加拿大演出,受到观众及音乐界一致好评;1962—1999年兼任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客席指挥;1997年退休后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民乐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生中国民乐合奏课教师。
反对花拳绣腿,越精炼越好。恰到好处。
S1E15棕绷先生
棕绷的制作工艺独特,用木头做成框架,然后用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软硬适度,睡卧舒服,又防潮通气,修理方便,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卧具。方殿发,周万德。一辈子做了4千多个棕绷。
这个不是赚钱的行业,是弄口饭的行业。
S1E16鸽子王
打开《上海信史》,你会常常读到这个名字——王忠宝。虽然在上海信鸽史中,与老一辈协会工作者和养鸽人相比,他的年纪比较轻,但能被载入中国第一本信鸽史册,恰恰说明了王忠宝对上海信鸽的贡献和在赛鸽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几次与王忠宝长谈,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多,越难用一个定义概括,左思右想,觉得用“一位思想者”来形容比较贴切。
石库门房子的屋顶上,鸽群盘旋往复。每一只都能回来。
S1E17华亭画廊
画家袁益敏先生由于家庭影响十岁就开始学唱沪剧,他父亲是著名滑稽大师袁一灵的大徒弟,灵字辈,袁百灵。又受邻居姜荣根,沈磊夫妇启蒙,后期奚耿虎介绍进南汇沪剧团,大世界沪剧团舞美,乐队。从此深一步接触了沪剧。他说:“沪剧是我终身喜爱,是我生活中精神食粮。”
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情调,往往并不在那些地标性的建筑,而在一些隐秘的小马路和弄堂里。薄暮时分,是一个城市最具人情味的时刻,微暗的天空下,路灯渐亮。小马路上敞开的窗口,飘出菜饭的香味,召唤着人们归家的脚步。
S1E18我要不一样的婚礼
这不是演出,也不是派对,而是一场婚礼。王丽今年27岁,是一个有个性有想法的女孩子,她期待一场特别的婚礼,她要把朋克风格用到婚礼中去,加上骷髅的元素,黑色、摇滚、铆钉、流苏、重金属……
S1E19折腾小子
他叫邵斌彬,朋友们都觉得他像西藏人,于是都喊他藏民。几个月前,他关掉了第一次创业的咖啡馆,它叫粒子咖啡,股东有四十三个人,那个时候他们年轻、单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梦想。两年里,不断尝试各种努力,但最终还是抵不过昂贵的租金,关门了。他回忆起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旅行,然后重新振作继续折腾了起来……
越折腾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S1E20造梦空间
高杰租下这个地下室,经过几周的改造,已经有点模样了。这些被数字时代替换下来的电影拷贝和放映机仿佛已经在这里沉睡多年,高杰把这个地下室命名为——老电影根据地。当你还在添砖加瓦的时候,旁人其实很难想象到它将来会是一个怎样的空间。
放映老电影的美妙之处或许在于点亮放映机的一瞬,那些过去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就立刻栩栩如生地在眼前生活起来了。
S1E21做提琴的人
这已经不是一个用手工慢慢做东西的时代,很多人都不愿意花时间等待一个独一无二的物件,然而这里还有这旧时光的痕迹,夜深人静时,亲手为你做一把小提琴。李贵福,建国后第一代提琴制作人。
手工制作的东西是有灵魂的,制作者的感情和心血,乃至汗水和气息。在上千次的碰触中渗入其中,它被寄予期望,被托付梦想。
S1E22陶瓷修复师
一直以来,古陶瓷修复是文物界修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手艺,面临着人才稀缺的困境。蒋蔚的父亲蒋银道是一位著名的陶瓷修复师,在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蒋蔚20岁时开始向父亲学习修复手艺。父女俩致力于古陶瓷文物修复,推广古陶瓷文化。本集蒋带您走入陶瓷修复师的世界,感悟陶瓷魅力。
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是一种苦役,也是一种福分。
S1E23未完待续
顾师傅是东昌电影院的最后一位服务员,工作了大半辈子,服务员、跑片员,几乎所有和电影院有关的工作都做过。这所建于1954年的浦东第一家专业电影院,其实已经歇业十个年头了,如今,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处于半赋闲状态。
许多人的美好回忆,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躺在那里……证明时间的唯一方法就是看着它流逝。而那些消失的东西,住进了记忆里,反倒是成了永恒。
S1E24海洋馆
上海海洋水族馆位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1388号,紧邻东方明珠塔。由新加坡星雅集团和中国保利集团,联合投资5500万美元打造而成,建筑面积平方米。于2002年2月对公众开放,每年平均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被授予国家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的人造海水水族馆之一。
在每个人最深沉的梦里,一定有一个是关于海洋的。
每个人都会爱上海洋馆,或许因为海洋是生命最底层的烙印,是作为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对于自身起源不可磨灭的印记吧。
S1E25一个人的武林
朱小毅是一位瑜伽老师,从事这个行业已有七年的时间。他用瑜伽的修炼方式去生活,一个人的世界并不寂寞,因为有事情做,很充实。
《马尔特手记》我们应该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有时,痛苦是幸福的,因为它是一种全然投入的一种状态。
在令人窒息的闷热里,我想去幻想,一场阳光下的祈祷,我想去看一页书,或者一个人走走,室外是冬天,零下1度。找一个和自己较劲的方式,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S1E26食心食意
江文宇原本应该只是上海和平饭店一名普通的冷菜间小师傅,但是他除了日复一日地跟着主厨学习工作,还充满想象力与干劲地琢磨着在冷菜间和餐厅里“玩”点花样,比如之前让人大开眼界的“蒙眼片烤鸭”等。话语间,Sanji一直用充满着对烹饪无限热情的语气诉说他的小梦想,而和平饭店则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S1E27思南住客
思南路,位于上海。马路两侧满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拥有当年法租界上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不同于其它马路的独特吸引力: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是城市历史的活话本。作为上海11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思南路记录着当年花园洋房的“原生态”:过了皋兰路开始,一直到建国路,走在这一段的思南路上,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月。
叶展叶落,思南路的住客们来了又走,只留下这看似清晰却又模糊的轮廓。原来,我的所谓的追忆无非是刻舟求剑而已。
S1E28涂鸦公社
涂鸦一词起源于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后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涂鸦主要的介质为墙,但进入20世纪后期,涂鸦所创作的介质不只是墙了。到了21世纪,许多年轻人把涂鸦与时尚的嘻哈元素结合,向多元化发展。
S1E29星星的不完美
热爱手工制作笔套制作物具的设计师星星,想要用指尖留住物体的温度。她将自己的感受传递到制作的物体上,赋予它们情绪与生命。手工的温暖与温度。
S1E30西岸印象
上海徐汇滨江,又称西岸,它现代却不摩登,它干净,平铺直叙,那些宽阔的水勾勒出黄浦江另一种崭新的色彩。
S1E31女拳
拳击是一项戴拳击手套进行格斗的运动项目,对于女生来说是一项较为艰难的运动。吉娜热爱拳击,对于她来说,练习拳击是一种享受。
S1E32斯诺克与蛋糕
诸瑛,女,1982年5月25日出生,上海人,斯诺克裁判。曾执法多次斯诺克比赛,2008年,诸瑛拿到了象征台球裁判最高荣誉的“国际金章”,成了国内目前唯一顶级女裁判。执法2011年英锦赛首轮斯蒂文斯与坎贝尔的比赛,这是诸瑛第一次执法三大赛,她也成为斯诺克历史上第一位执法三大赛正赛的中国裁判。
S1E33你不可阻拦我
行走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你会发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城市作为训练场,翻越种种障碍物,这些动作看上去很酷,其实并不然。袁广,云南昭通市盐津县人。17岁那年,刚初中毕业的他有一个梦想:去大城市证明自己的价值。他选择上海,然而要在这里生活扎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S1E34我就是吃素的
韩李李,阿拉兔的设计者,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码系教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参与《大力士》(海格力斯)《辛巴达航海记》等多步美国动画的设计稿环节的工作,担任过《太空牛仔》《二十六个秘密》等法国欧洲动画片的执行导演。现任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游戏专业游戏造型设计专职讲师,教研组长。在校期间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术大展,毕业后转入各类地下、小众的展览和创作中,05年创立摩意空间。
S1E35蓝调四人行
Chair Club是上海最具代表的BLUES音乐俱乐部。这里是艺术家们的聚集地,结合当代艺术以及现代蓝调音乐,为爱乐者及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潘文喆一行人痴迷于蓝调音乐,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看他们的演出,但他们依旧因为热爱而坚持。
S2E01书香文庙
周日凌晨,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始进入沉睡的状态,老城厢的文庙路上却开始热闹起来。微弱泛黄的灯光照出一个个来回走动的人影。伴随着窸窸窣窣的说话声,看着颇为诡谲神秘,这就是传说中的鬼市。当城市伴随晨曦慢慢苏醒过来,鬼市摇身变回了市井气息极浓的街道。
文庙旧书市场的形成是1986年的时候。书籍也有生命,也会变老,这些曾经的时代见证,记忆集合,在辗转流量之后,来到了文庙,这未必是它们理想的归宿。
所幸,卷卷书香,带上尘世的烟火气息,落在爱书人手上,倒也生出来别样的滋味。
S2E02旧时之光
上海老弄堂,旧时回忆中充满着踩上去嘎吱作响的木楼梯,狭窄过道内每家每户纵横交错的晾衣杆,和经年累月潮湿不见光的后天井;在每个闷热的夏日夜晚,跟着弄堂里的玩伴们一起,抱着半个大西瓜,搬着小板凳,在马路边围坐着乘风凉,下军旗。
那些片段里,幸福就是外婆手中,旧蒲扇扇出的些许凉风。
斑驳的墙面,生锈的铁门,手写的广告牌,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到弄堂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如今,络绎不绝的叫卖声早已随着时光散去。
S2E03海富便利店
法华镇路上不知名的弄堂里就有一家便利店,不到30平米的店堂里,摆放着将近200多种进口啤。生活就是一种充足感。海富便利店对于现在的张阿姨来说,
就如同她的一座城堡,她一人看管城门,一人派兵布阵,一个人守着喧嚣和寂寞,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年轻时候的疯狂冲劲,已然成了回忆,剩下的就是现下,守住了这方寸,就守住了她对人生的另一番理解,也守住了她内心的从容。
S2E04朝花夕拾爵士梦
上海静安寺百乐门。爵士乐是这个城市繁华的符号,时光流转,与繁华擦身而过。李香兰与郑德仁。
S2E05触摸声音
对于大多人来说,声音,犹如围绕在周围看不见的空气,它们忽快忽慢,时强时弱,又像是人们呼吸之间的心跳,声音是实实在在的触摸。顾安平,钢琴修理师。
S2E06人生AB面
王峰,黑胶唱片收藏者。人的一生当中,总有那么一些物件、情感或者故事,曾经占据生活的大部分,凡事没有永恒,总有谢幕退场的时候。
S2E07击乐飞扬
邹文灏,打击乐团。
S2E08吹萨克风的老人
陈建初,老年萨克斯爱好者。
他们不再是白发的长者,不再是暮年的老人,而是追逐梦想的少年。
S2E09老爸带我去“铁三”
邹成,铁人三项的推广和训练,带着孩子参加铁人三项比赛。
S2E10古布
邓乃瑄,古布花纹很雅很内敛。
S2E11都市武侠梦
中华武魂,矫羽,太极拳。武术是没有止境的。不需年少轻狂,四海为家。不用满身风沙,仗剑天涯。
S2E12我给上海剪个影
剪影作为一门容东西方文化元素,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虽脱胎于中国汉代的画砖和皮影,因它风格的写实,却盛行于欧洲。但却不登大雅之堂。李建国,“上海主题剪影”创始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设计师,
S2E13木头玩具创想家
源木工作室,林升源,木头玩具创想家,一个取材全部是木头,另一个是它们反应的却是时尚尖端的科技精神。
S2E14萤火虫姑娘的田园梦
康洪莉,条背萤。走在自己白天耕耘过的田地里,听听纺织娘的叫声,看看喜欢夜间大量现身的结网劳蛛。
S2E15菜园匠心
俞璐,有机市集,在农场种地,是抬头看天,而在家做首饰,则更多的是低头,俯仰之间都和美有关,但都要耐得住寂寞和等待。
有哪些经典的美食纪录片
1.《舌尖上的中国》
影片从美食的背后入手,讲食材的采集,讲智慧的贯穿,讲辛勤的劳作,讲人情的温暖,讲一个民族的自豪,讲一个国家的传统,在现代文明的无情冲击下小心翼翼的引导自然的回归,在食品工业化流水线遍布的市场中尽情赞美传统手工劳作的深情款款,这是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一首热情的礼赞,也是工业化浪潮下的一阕无奈的挽歌。影片中更多的是将美食定义为亲情的媒介,那些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儿时的味道……
2.《寿司之神》
?
由美国人拍摄的这部《寿司之神》,就描写了一个日本的小寿司店。寿司店虽小,却不简单,被评为米其林三星,影片中的一位美食作者,甚至称其为日本最好吃的寿司店。而这家小店的开创者及经营者,是一个年已八十五岁的老人,他从九岁被父母赶出来讨生活,做寿司已经七十年了。
3.《美味绝飨》
?
《美味绝飨》是Gereon Wetzel导演的一部纪录片电影。该片讲述了素有「厨界毕卡索」之称的西班牙国宝级烹饪大师费兰阿德利亚所领军的斗牛犬餐厅,不但是米其林三星餐馆,更连续五年在世界排名第一,享有「地球上最富想象力的烹饪艺术」的赞誉!极具个性的费兰大厨,坚持每年餐馆仅开张半年,率40名一流厨师于休馆期间研发创新料理。该片于2010年上映。
4.《碟碟相传》
?
通过串联三个不同阶段的餐厅:艰难创业的夫妻店,有多年传承的小镇餐厅,顶级米其林三星餐厅。传递了成为一个顶级餐厅所经历的艰难。最令人动容的是大火过后居民们自愿来帮忙重建的情景,以及他们决定再次重建的过程,虽然并没有描述其中的心理过程,但可以想象其中的挣扎。当然,米其林三星大厨的经历应该已经被孙红雷主演的大厨有所借鉴。
5.《贪嘴意大利》
?
两位意大利国宝级厨艺大师安东尼奥·卡路奇欧和詹纳罗·康塔多,回到阔别50年的祖国意大利,走遍意大利各个大区,回忆童年的味道,寻找融合的美味。第二季共四集,在第二季的旅途中,两位意大利名厨带领观众,在具有深厚底蕴的意大利美食中,提味意大利南方的童年回忆,意大利人的"扮靓",意大利北方人的“求生之道”和意大利人的“男子汉气概”。
6.《菲尔的环球饕餮》
?
《菲尔的环球饕餮》能让你足不出户,就看遍各类美食、各类美景的综合类纪录片。这不是一部单调的美食纪录片,菲尔的生活状态,对美食的热爱,与友人的相处,与父母的沟通,各地的风土人情都是这部片子有趣的地方所在,想吃菲尔吃过的食物,但更想像他一样快乐、积极、充满活力。
《我到新疆去》|用纪录片拼出“大美新疆”的绚丽图卷
纪录片《我从新疆来》第一季播出后,引来诸多热评,18个新疆人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而即将献映的《我从新疆来》第二季——《我到新疆去》延续了第一季的风格,继续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出发去讲述新疆,为人们感受新疆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对许多人来说,新疆美丽而神秘、辽阔而丰富,新疆吸引了无数勇于开拓的人们,有的人在这里收获了财富、有人收获了爱情,有人收获了生命的意义。
新疆,开放而包容,新疆接纳了一批批前来发展的人们。《我到新疆去》共8集,每集展示3个人物在新疆的生活与经历,全季一共24个故事,如24块拼图,拼凑出一幅“大美新疆”的绚丽图卷,景美人更美。
第一集《挑战》
李秋平是一位来自上海的篮球教练,曾带领上海男篮摘得2001-2002季度CBA冠军,现任新疆广汇篮球教练。在2016-2017季度CBA比赛中,他又带领新疆队夺得史上第一个总冠军。
安中旭是一位韩国理发师。他一句中文也不会时就只身来到了乌鲁木齐,他在这里遇见了爱情、收获了家庭。他说中国新疆给予他太多,所以他打算永远留在中国新疆,回馈这片土地的温情。
黄震飞是一位来自浙江的实业家,他目前在新疆种植甘草,因为他认为土地是最诚实的,你付出多少他就回报多少。作为一个闲不住的人,他一手包揽了自家农场的打井器、拖拉机等的发明创造。
第二集《相逢》
周丽娜是一位来自东北的幼儿教师。多年前,她为了爱情来到新疆。当阿图什的婆婆打开双臂迎接远道而来的她时,她决心留在这片土地,融入这片土地。现在,作为妻子、母亲、幼儿院院长,她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多重意义。
阿超是一位来自广东的青旅老板。他通过摩托城旅行走遍全中国,最终被新疆留住了。为了来新疆,他抛弃了自己在深圳公司,放弃了富足的物质生活,安心在此,有一猫一狗相伴,每天遇见不同的风景与人群。
丹尼尔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啤酒酿造师,他在好朋友王石磊的邀请下辞去德国的工作来到克拉玛依。两个人计划在这里一起开办西餐厅,一起酿啤酒。现在,他们的啤酒厂就要投产了,友谊打破了文化的隔阂,两个年轻人在这里实现了梦想。
第三集《拓荒》
刘思思是一位钢管舞老师,她的故事从一场盛大的哈萨克族婚礼开始,身披嫁衣的她回忆自己打破偏见的历程,就是凭着一股年轻人特有的冲劲。
王忠杰是一位来自甘肃的物探队长,他带领着兄弟们在荒漠里做石油探勘工作,尽管工作环境如同火星一般荒凉广袤。
黄昌辉是一位来自福建的品牌策划人,带领新疆农民做电商做物流,努力将新疆丰富的物产推向全国。
第四集《探索》
徐东良是一位来自东北的文物修复师,他长年埋头在吐鲁番的石窟里描摹壁画。他将这里比作艺术的殿堂,一心为保护民族艺术而来。
陈长青是一位来自四川的水稻育种专家,他坚持在蚊虫飞舞的水稻田里日夜不停地耕耘,只为一个朴实的愿望:产出适合在新疆种植的好大米,让包括自己家人在内的生活在新疆的各族人民顿顿吃上新疆产的好米饭。
刘铭庭是一位来自山西的植物学家。大学一毕业他就申请来了新疆,几十年如一日在沙漠中种植大芸,带领农民防沙治沙,劳动致富。
第五集《灵感》
王小东是一位来自甘肃的建筑师。他曾主持设计了新疆人民会堂和新疆迎宾馆等新疆地标性建筑。其中,他付出最大心力的就是喀什老城区抗震改造和风貌保护项目。
沙图是一位来自内蒙古的马术教练,曾是全国马术冠军,目前在乌鲁木齐的马场,与各民族的小兄弟聚在一起,培养新一代的马术能手。
王劲梅是一位来自重庆的琵琶演奏家,她被新疆的木卡姆吸引来到新疆,致力于用琵琶演奏木卡姆音乐,并培育了一批新疆琵琶演奏家。
第六集《跨越》
韦泽纯是一位来自广东的干货店主。她为了爱情放弃了优渥的物质生活,毅然决然地来到新疆。今年,她和丈夫欣喜地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的降生。
萨达姆·胡赛因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医科学生。在寂寞的留学岁月里,他遇见了羽毛球,从此一发不可自拔。现在,他笑称自己是医生里最会打羽毛球的。
邢睿是一位来自西安的动物保护志愿者,他一直致力于新疆濒危野生动物的调查和保护,近年来在野外雪豹生态调查和保护上卓有成效。
第七集《回家》
苏热娅是一位从上海回来新疆的一年级小学生。八年前,她的姐姐考到上海马戏学校,于是父母便带着襁褓中的她一起离开了新疆。今年,姐姐毕业了,一家人又将重回家乡。
王蒙是一位来自北京的作家,年轻时在新疆的巴彦岱村做过知青。在人生低谷遇见了一群快乐友好的新疆人民,他认为这是自己一生的幸事。如今,年近古稀的他还是会常常回去新疆看望老朋友。
谢胜利是一位来自深圳的打击乐演奏家,他年轻时跟随新疆鼓王学习手鼓。老师去世后,他一直想去老师的家乡向他致敬,却一直未能成行。今年,他终于出发了。
第八集《机遇》
彭晓春是一位来自上海的援疆医生,他把先进的骨科医疗理念带到新疆偏远地区,鼓励当地的医生参与全国的学术交流。他用温暖的心帮助病患,让他们继续奔跑前行。
王磊是一位来自东北的滑雪指导,他带着自己的外国妻子和混血宝贝来到乌鲁木齐,为马上即将开始营业的新疆丝绸之路滑雪场做场地规划。
杨敏德是一位来自香港的企业家,她生产的衬衫都是用新疆的长绒棉制作的。这么多年来,她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向新疆的棉农买棉花从来不打白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