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房子的纪录片(纪录片策划格式_纪录片策划范文)
- 作者: 周棋皓
- 发布时间:2023-10-16
《但是,还有书籍》-值得每个人看的纪录片
很喜欢看纪录片,每次都哭的稀里哗啦的。这才是真实又普通的人生影片啊。
越长大越觉得书籍的重要性。我最后悔的就是之前20多年的人生没有看太多的书。今后的人生我要狠狠地弥补!
所以看到了《书迷》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潜意识里就觉得这是命运安排,让我有机会认真了解书籍,迷上了书和爱书之人之间奇妙的缘分。
因此,看到又出新的系列《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就赶紧入坑。没想到还惊喜的听到了胡歌的配音。赞赞赞!
马不停蹄的看完了《但是,还有书籍》1和2。整体看,纪录片的制作要比《书迷》更加成熟有趣。
该纪录片轻松的氛围加上配音如清泉叮叮咚咚奏响的纯音乐,很舒服,可以静下心思考。
另外它巧妙的运用了漫画的元素,很多场景用动画形式表现,为我们展现立体而又生动的人物故事。而且该纪录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大众中的人,非常有同感和代入感。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中写到,
-有些人在行动上往往顺从风俗,传统和法律,顺从别人的想法;而另一些人却把自己的思想看做一切行动的指针,几乎总是倾听自己理智的要求。
我觉得《但是,还有书籍》中的人就是后者。他们远离利益熏心又浮躁的喧嚣社会,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坚持自己的初心。
就像沈燮元老师,在古籍编撰领域辛勤贡献近70年,让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古籍得到妥善编著和整理,保存住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一角。而且他太可爱了,为了看非诚勿扰,特意搬了一个彩色电视机回家。(哈哈哈哈哈)
其他人也一样,在自己的内心城堡中安静的写书、编书、寻书、译书、读书……正因为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书籍这张绵密又广阔的网才得以编织成,让全世界的人都抱成一团,不分种族、年龄、地域、文化……使我们思想相通,丰富了精神世界。
正如顾晓君说的那样。有时候我们需要独处,但我们并不孤独。我们沉浸在书籍的空气中,在与作者交流,同书中的人物对话,还可以与其他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心得。
甚至更有一些像杨早这样一批人走在路上,重温书中的世界,在书中寻找城市的影子。实现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互补。
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西藏的纳朗玛社区图书馆则是让人的身体和心灵一路高歌猛进的地方,也是我心之所向的远方。
久美为了给那些孩子们一个读书的地方,自学建筑设计、自制青稞酱售卖筹备资金,自己动手盖房子,终于建成了这个天堂般的图书馆。窗外的雅拉雪山是天堂上的一座高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些孩子质朴的眼神和心灵跟天空一样澄澈明亮。他们才是真的美。这里的每个人都平凡醇厚,又闪闪发光。让人移不开目光。
书籍给了我们纯真,也少不了浪漫。蜗牛和wuli将书籍的浪漫揉碎,撒在流动的血液里。
一对爱人,载着一车书籍到处旅行。到校门口、音乐节上、菜市场前、田地里……播撒爱的种子。他们谱写了爱情的浪漫。
还有一种浪漫便是古今之人跨越时空的惺惺相惜。张辰亮一看见《海错图》便很喜欢,自此开始了巡游之旅。证实完善书中的内容,还为其纠错,同时也见证了海洋的陵谷沧桑。真怀疑是聂璜转世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了。
最近对绘本特别特别感兴趣,想自己画一份自己中意的作品。但苦于没有绘画技术,想象力不够丰富而作罢。
但我看到很多有毅力的人,像许先哲,他自学4年漫画终完成连载作品《镖人》;赵佳,经历了人生大风大浪后依旧坚持自己心中的故事;蔡皋老师画了一辈子的绘本,诠释中国文化的美。熊亮,在绘本中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打开了孩子的想象空间……
这不是卷,而是在激励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白白来这世间走一遭,总要为我们自己,为这世界留下点什么。
其实我们都不缺乏编故事和画画的能力,缺少的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会坚持下去的决心。加油!
《但是,还有书籍》里的人太可爱了,深受感动。
《哈利波特》的译者马爱农老师对书籍的字句反复斟酌,用汉语还原了一个奇妙的魔法世界。感谢那些细心认真的译者,帮助我们打破了语言的障碍,欣赏到更多优秀的作品;
而所有书籍的出版都离不开出版人的精心挑选编排。涂涂他们日以继夜的在书籍海洋中挖掘有意义的书本,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精品。
朱利伟拍摄的《地铁上的读书人》鼓励更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
太多太多感慨了。每个人就如一本厚重的合集,需要很仔细的阅读,还要花很长时间去反刍理解。
片中还有很多的精彩语录。其中让我拍案叫绝的是何浩对咸丰皇帝的评价-一开始就是注定的悲剧。
这个纪录片给我的意义就是,无论贫穷与富有,不论祸福,贵贱,疾病还是健康,《还有书籍》,直至死亡。
纪录片策划格式_纪录片策划范文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片的策划格式是怎样的呢?下面是纪录片策划格式范文,欢迎参阅。
纪录片策划格式
一、选题
1.来源:网络、媒体、其他
2.打动你的地方、兴奋点
3.核心内容、事、人、现象
4.思维程度、启迪、诉求
5.背景(社会、人文、历史)
6.把握度
7.题材基本定位(边缘、平民)
二、人物
1.主角背景、材料(经历、家庭、外表、细小动作、价值观)
2.人物——困难——呈现真相
3.配角——戏分配、传递、推动
4.配角——隐喻什么?主角挖掘、空间
三、拍摄中可行性
1.场景表、发生事件
2.发生事件可能性、把握度
3.发生意外可能性、把握度
4.意外——象征性意义
四、情节考虑
1.情节转折
2.主要抗争点、矛盾
3.如何平衡关系?态度?
4.拍摄可行性
纪录片策划范文1
一、选题简介
美丽的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长期居住着汉、回、满、蒙古、锡伯、塔吉克、俄罗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13个民族,人口大约1963.11万人。在这民族众多的地区,各种文化水乳交融,因而有着丰富而又独特的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又都反映了新疆农牧区和多民族的特色。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在祖国的西北,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其中沙漠和戈壁占新疆总面积的40%以上。这里干旱少雨,温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绿洲面积占新疆总面积的4%以上。在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蔬菜的品种少,数量少的现象,所以新疆形成了以牛、羊、鸡肉为主的饮食文化。
新疆人利用自然环境,把智慧贯注到食物中,创造出美食,在极端的气候里一代代生存下来,有很强的生活智慧。有一种美食全新疆范围内流行开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做,象在四川每家都有人会做回锅肉一般普及。那就是《大盘鸡》。新疆大盘鸡起源于90年代初期,主要是鸡块和土豆块,配皮带面烹饪而成,新疆大盘鸡色彩鲜艳,有爽滑麻辣的鸡肉和软糯甜润的土豆,辣中有香,粗中带细。而且经济实惠,亲朋聚会食用尚家新疆大盘鸡的原创地在新疆沙湾县,据说出自于当地的一家清真饭馆。十多年过去,大盘鸡依然保持着新鲜的活力为大家普遍认可,经久不衰。民以食为天,饮食一直都是寻常百姓所关注的重点。饮食纪录片在新疆一直都是空白。因此电视纪录片《新疆大盘鸡》的推出必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也必将大大提高大盘鸡的知名度。同时促进地方的发展与交流。
二,主要人物
马三立:男,1960年出生,回族,新疆沙湾人,在沙湾有一家大盘鸡老字号店十余年,店老板。为人阳光,热情大方,豪情爽快,乐于并且善于交际表达。
有一儿一女,儿子是军人常年在边疆守卫,女儿已出嫁。老婆俩人一起打理大盘鸡店。还有一个可爱的孙女。
(一)人物表现力
热情----新疆人是开朗的,他作为新疆人不愿意用过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更愿意用更多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表达,因为这样才过瘾,才能体现新疆人的特点,开放、自由、大气和无所拘束,他们无所遮拦,用自己最痛快的方式表达自己感情,不会深深地隐藏自己。
幽默----在广阔无际的戈壁沙漠还是在水草丰美的绿洲,新疆人面对的生活从来都不是平静的,新疆人的话也许粗俗了些,但很有风味很幽默。马三立的的话语都是带着挑衅似的笑话以及新疆回族人的口音更加凸显出了新疆人的幽默和乐观。
(二)人物与主题
以新疆沙湾老字号大盘鸡店老板的真实生活反映出新疆人民的生活以及风俗习惯,表现出风土人情,以此侧面体现新疆美食文化,呼应“大盘鸡“的主题。
(三)人物与故事
拍摄主要分两部分,主角亲自示范制作工艺的介绍,店面介绍,以及在参加活动地方发展,展现大盘鸡在新疆人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新疆人对大盘鸡的特殊羁绊;二为主角参加大盘鸡制作比赛并获奖的过程,展现广大外地民众对大盘鸡的喜爱。
(四)人物与环境
以主角日常生活为支线,重点拍摄工作场景以及新疆风土人情,在拍摄过程同时凸显出工作者的艰辛与快乐,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让观众了解到店老板是怎样一步步把店做大做好吸引了诸多的客人的。甚至引来了很多外地的客人。通过主角的开店经历表现出《新疆大盘鸡》在新疆人民生活中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拍摄计划
(一)场景设计
1.片头以新疆美丽风光片段,再配上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
2.介绍新疆基本地理特征,新疆美食,风土人情
3.介绍本片主角马三立基本资料。
4.马三立自述,家庭及大盘鸡店几十年来的经历和一些个人经历。拍摄马三立日常生活场景。
5.马三立早起去市场采购,然后在厨房准备的镜头。
6.马三立做饭、顾客点餐片段,顾客享受美食特写,展示新疆人民的生活习惯。
7.马三立晚上睡觉前的活动。
8.黄宇欢在休息日跟家人团聚:①有地方特色的饭菜②马三立与父母闲话家常,嘘寒问暖③共享午餐
9.拍摄马三立家中的奖状。讲述新疆各地举行的厨师比赛中获得优秀的成绩。拍摄参加美食博览会时的照片。
10.自述自己对店的感情,对未来的希望。
11.结束片段为新疆沙湾美景,新疆小孩子们玩耍和天真笑容。体现新疆人民热情与好客以及对对未来的展望。
(二)意义
将西域风光与特色美味集合在一起,以世界的眼光去领略来自西域的独特风貌,让更多的人去品味和感受古丝绸之路的丰厚底蕴和美食风情。
(三)可能发生的意外及解决办法
1、人物不愿接受采访。
解决办法:尽量说服,实在不同意采用电话采访,再编成旁白或另寻受访对象。
2、在取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有关单位不允许拍摄。
解决办法:事前与相关部门协调,获得许可,实在不行可采取历史图片。
3、受恶劣天气影响,拍摄受阻。
解决办法:拍摄前调查拍摄期间天气,尽量选取有代表性天气时间拍摄(晴朗和风雨)。但是要保证一切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如天气过于恶劣致无法拍摄,采用口述的形式。
三、拍摄焦点
马三立制作美味可口大盘鸡过程:
对于开了十几年老字号大盘鸡店的马三里来说,店就是他的全部。看到顾客们大口大口的品尝着自己做的美味佳肴时他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不管炎热夏日马三立都会认真的做出每一道菜。天一亮就会准时起来去市场采购新鲜的食材。对待食物他从不马虎。十几年来他日日都这样。他对老店以及顾客们早已有了一种责任。大盘鸡不仅是新疆人民最爱的美食之一它也是联系着新疆人民和内地人民的一座桥。通过美食来介绍新疆让更多的内地人以及全世界人类正确理解新疆,传播新疆人民的正能量,让大家知道新疆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纪录片策划范文2
一、缘起:衡水市“三年大变样”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记录这个时刻,特拍摄此专题片,简述衡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宗旨:该片不仅要使人了解衡水这个城市,更要引人思考,探索城市发展的道路。
三、内容:该片包括衡水市的历史文化、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以时间为主轴,从古到今,顺序讲述。
四、主题:展示衡水风貌,彰显衡水精神,探求衡水发展。
五、目标人群:关注衡水发展的人士。
六、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以纪实拍摄为主,辅之以适量的采访和珍贵的录像资料。
七、思路:本片既是宣传片又是纪录片,宣传的是衡水风貌,记录的是衡水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八、时长:本片时长30分钟,从三大单元进行阐述,每个单元看似相对独立,实则浑然一体。
九、总体要求:
用制作电视、电影的表现手法对衡水市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层面有重点、有针对、有秩序地进行拍摄、录音、剪辑制作成片,着重表现衡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呈现衡水市现代城市风貌、探索衡水市未来发展之路。
十、具体要求:
1.纪实拍摄:选取有典型性的事件和地点进行拍摄,要紧扣主题,运用所学拍摄技巧,巧妙地表现主题。
2.结构:注意完整统一的时空逻辑关系,同时,要注意节奏轻重缓急的处理,及悬念点、兴奋点的设置,剪辑时合理地设计这些点在全片的布局,以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
3.采访:设法将采访安排在特定的情景和状态之中,以保证不破坏全片的风格。
4.解说词:解说词要凝练,宁缺勿滥;语言尽量平实、直白、客观、理性。语言要针对画面,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通过画面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使片子充满思想感情。
十一、结构阐述:
1.总时长:三十分钟。
2。结构及片长分配(具体以摄制定稿为准):
※片头:15秒钟,用简单的背景和字幕告知观者拍摄主题;
※引子:由几个衡水标签引入,包括衡水金鱼、武强年画、内画鼻烟壶等,时长1分钟;
※正片:以“了解历史、面对现实、憧憬未来”为核心展开,共计27分钟。※片尾:即第三个篇章“未来篇”。
※为使专题片具有更大的可视性,每个章节都预设有四点:悬念点、兴奋点、高潮点、思考点,分别承载章节的“起”“承”“转”“接”功能。 3:结构说明
1)片头:
以特技手法串接衡水市一些特色的店面,展示衡水金鱼、武强年画、内画鼻烟壶、侯店毛笔等。由此引出所要拍摄的主体:魅力衡水。
2)正片:
由引子直接过度到本篇,具体展现内容为:
※历史篇:
1.本部分主要展示衡水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著名人物。
2.切入点:事件故事:林秀贞女士赡养老人,资助学子,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佳人物。
3.事件解析:林秀贞女士出生在董仲舒的故乡,文化的熏陶使她拥有一颗爱人的心。她十年如一日,赡养与她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并且资助140多名学子。优秀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优秀的现代衡水人。
4.旁白词摘:衡水自古为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交流之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且特色鲜明。在渊源流传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曾出现过北燕帝冯跋、北齐帝高欢等历史名人。西汉大哲学家、儒家学派一代宗师董仲舒、汉代名将窦婴等也都是衡水籍人士。
5.穿插图片:主要是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选取一些典型,包括窦氏青山、封氏墓群、董仲舒像、安济桥和宝云寺。
※现代篇
1.本篇主要纪录的是衡水市的现状,着重强调它的变化和人们在此的美好感受。
2.切入点:居民乔迁新居(以此为具体事件引出衡水在人民心目中的变化)
3.事件解析:城市的发展需要经济的铺垫,更需要政府的正确领导。而城市的变化感受最大的应该是当地的居民。了解城市的变化应该从城市的外貌变化和居民的真正感受纪录。
拍摄的主要画面:(1)拍摄现在已经修建好的小区以及已经建好的公共设施的校园、医院(旁白: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不段增长。为了打造全新的衡水休闲度假城市,给城市居民带来幸福的生活享受,视觉以及精神享受。衡水以前的老房子渐渐的被推倒,新楼如雨后春笋,城市迅速变化,人们慢慢搬进新家享受政府带给他们的美好变化。)(2)找一家正在搬进新居的居民进行采访(此时拍摄的是被访者的新居并进行一些采访,比如搬进新家有什么感受啊?以前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比较有什么区别?(此时插入被访者以前居住的房子的画面)等等
(3)插上规划局里面对衡水以后城市的模拟图(采访相关人员细细解说城市变化的具体措施)
4.以人物访谈为主,历史回顾作为辅助。再现当年城市旧貌,以人物采访以及穿插图片字幕来感受今天城市的变化。
※未来篇
1.本片是对衡水市未来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一个展望。
2.切入点——未来城市建设、以及旅游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
3.旁白词:根据城市面貌“三年大变样”的总体目标衡水逐渐走向水市湖城的转变。
(1)滏阳河衡水市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营造出融合自然、历史、水文化、城市文化元素的“龙之韵”主题风景带,在防洪除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大西头闸及规划的侯庄节制闸,形成蓝色带状水域,恢复滏阳河通航旧貌;在河道两岸修建绿色景观廊道及滨水园区,使其景观风格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画面:滏阳河绿色景观带)
在城市建设方面,“四路十桥”建设工程将彻底结束市区南北道路“断头”历史,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大大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画面:南北道路)
(2)彻底解决马路市场问题,并在市区再建宝云街菜市场、新华东路菜市场、
路北万户区市场、自强街北段菜市场、和平西路衡水学院菜市场等6个市场。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最大的方便。(画面:新建成的菜市场)
(3)城市的建设当然也少不了对城中村的改造,在未来的日子中,拆迁改造
“五片四线”的38个城中村,共计拆除435万平方米。(新整顿好的城中村。)
(4)衡水最大的旅游景区是衡水湖,它是华北平原第二大淡水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为鸟类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水质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衡水湖水源充足,水量丰沛,丰水季节,是淡水养殖的理想场所。目前湖内共有鱼类6目9科26属30种,另有芦苇、蒲草、莲藕分布。水产品年产量2463.8吨。在衡水湖旅游热的带动下,衡水将迎来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画面:衡水湖风景)
十二、专题片技术要求
※节目内容:
所有节目的字幕一律采用汉字简化字
节目中的同期声字幕、记者姓名等字幕的字体均为黑体白色。
节目中不得出现各种压角标。
节目的开始与结束均为黑起黑落,黑起黑落的过程均为1秒半。
※版式:
第一声道混合声道,包括解说、同期声、音乐、效果。
第二声道为音效声道,包括同期声、音乐、效果(此声道的音效与第一声道同步)。※节目长度:
节目实长:30分整(从60秒彩条、30秒黑底之后算起至片尾字幕结束)。时码:
节目的时码(TC码)从彩条开始直到片尾黑场结束要求连续(从00:00:00:00开始)。
※片头:
片头彩条60秒(要求有零电平即振荡声)。黑底30秒,然后留出15秒黑底待插栏目片头用。
※片尾:
片尾字幕结束后辅30秒黑底。
片尾字幕只上主创人员,每个工种人员不能超过2人,时长8秒钟以内。
小组分工:罗小敏负责现代篇,东之雪负责未来篇,历史篇和其他整理丁丽娟负责。
纪录片策划范文3
一、片名:《郭明义》
二、片长:90分钟
三、拍摄时间:20xx年10月—11月
四、拍摄地点:鞍山、工作地点、郭明义的家里、受过其帮助的人们的所居地
五、类型:人物传
六、方式:记者走访
七、拍摄设备:各类摄像机和照相机若干台
八、采访的拍摄人物:工作单位的老同事和年轻一辈,受过其救助的人们等
九、拍摄背景及意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人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道德和社会公德。社会风气不断败坏,社会上出现种种丑闻,比如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来,本来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受到了质疑,助人不乐了,反倒把自己赔进去了,还有,生病了付不起医药费,硬是被赶出医院等等。受这种风气的影响必然不利于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的良好发展,为了帮助我们的人民找回自信,找回我们的传统美德并将其继续发扬光大,我拍摄此记录片,来给大家展示人性美好的一面,值得我国人民去思考和学习。重新学习这些平凡的人身上所具有的优良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主要内容:
分为三部分:
1、平凡中的伟大:这一部分拍摄的画面主要有,郭明义40多平米的家以及家中简单的物品陈列,记者采访受其帮助过的人们,如单位分房得到他房子的人,受其自行车捐助的人以及得到他家电视捐助的家庭。记者采访妻子和女儿,从而得知他们对这个丈夫和父亲的行为持什么态度,从他们那里采访侧面得知平凡的郭明义的不平凡事件,以及从这些口中得知“郭傻子“的来源,。
2、爱岗敬业:拍摄的画面主要有郭明义的工作单位,作为一名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他的工作环境,在一些因工作做出贡献而得奖的画面,记者采访领导和工友得知工作状态中的郭明义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加一些他工作时的画面,通过这样一些画面给我们展示他爱岗敬业、创先争优,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始终以饱满的激情、乐观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尤其是在采场公路管理员的岗位上,不怕工作环境的艰苦和工作内容的枯燥,十几年如一日,勤勤恳恳、扎实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3、当代雷锋:主要拍摄画面有,郭明义捐血和血小板的画面,如火的献血证明书,对受其救助过人们的采访,不遗余力救助矿工子女的画面,特别拍摄受其捐助过的小女孩杨斯雯,采访得知妻子的态度,他成立的希望工程等等画面。
十一、所需费用:元
十二、后期制作:
1、剪辑: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制作
2、字幕:设计中文版和英文版
3、片头片尾制作: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制作。可以录一些花絮作为片尾
4、推广发行:通过类似于王刚讲故事之类的电视节目或者是作为参赛作品等
2017-06-30 纪录片|《上海100》
无意间发现纪录片《上海100》,它镜头对准的不再是灯光璀璨的陆家嘴,而是身边那些平凡的人、事、物。
短小精悍,痕迹浓厚。
这才是上海!!!
但就这样一部纪录片,豆瓣却无封面无评分,三四行介绍,仅有10人看过。
这对我这种有强迫症的人来说,无法直视。
只得自己动手整理。(看心情...)
有些事物早已消失,看过即可。
有些碍于时长、并未完全展现。
走过,路过,看过,差不多就忘了。
S1E01老相机博物馆
上海老相机博物馆,内设中国老相机制造厂家专区、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工艺技术专区、摄影留念群体雕塑群、珍贵收藏相机展区、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展示等,旨在向公众演绎相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一个时代的结束。
S1E02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新沙逊洋行投资,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1935年竣工。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钢混结构八层(现11层),坐北朝南,现代派风格。依据不规则地形,平面作连续“∽”形布置,不仅与沙逊洋行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决了大楼地处一块东宽西窄的狭窄地带,设计中较难处理的通风采光问题。沿河立面通过内阳台与开小窗的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似乎什么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上海这个城市我觉得是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容纳各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习惯等等,就像个小联合国。河滨大楼仿佛是一部讲述流动与融合的移民史。
这是上海的缩影。
S1E03新文化服务社
海久负盛名的新文化服务社九华堂书斋,穿过吵闹的街道和长长的居民住宅区,拐过一道弯,“新文化服务社”的牌子才跃然眼前。走进店内,约150平方米的开间和满目的图书,才突然让人惊觉,这也许是上海最大的一家国营旧书店。开业16年,新文化服务社以公道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树起了自己在上海旧书业的名气。
旧书的魅力不在外观的美丽,而是气质上的芬芳。能被翻阅多遍的书都有生命,时代精魂在泛黄的纸页里沉寂。
一部近现代出版业的历史,浓缩在了不到200平米的店堂里。
S1E04城市舞步
交谊舞是起源于西方的国际性的社交舞蹈,又称舞厅舞,舞会舞,社交舞国标舞。最早起源于欧洲,在古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自16、17世纪起,交谊舞已在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故有“世界语言”之称。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交谊舞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所以又称它为“国际舞”。
关于一个城市的记忆,犹如一部无比庞杂的小说,充斥着各种迷宫般的细节,颜色、声音、气味,林林总总,点点滴滴。
夜晚的上海,妩媚优雅中透着野性与激情,梦想和现实逐渐重叠起来。钱祥卿
S1E05戏梦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背景或许灯光璀璨,或许黯淡乏味,全凭一唱一作,赢得满堂喝彩。牟元笛,男旦。
S1E06老麦杂货店
怀旧风的ZAKA小铺,有欧洲搜罗来的老唱片,旧明信片,老式眼镜,二手包,二手衣服,复古配饰。深灰色木门让文艺范显得深沉了些,门牌上“老麦杂货铺The Cottage Shop”的字样倒像是用修正液仔仔细细勾勒出来的,表面附着一层好似岁月雕琢出来的斑驳痕迹。推门进室内,感觉是来到了老麦的房间,地板上堆着的老式行李箱子似乎刚和老麦从某个神秘地方一同回来,架子上的美军战地药箱虽不能嗅到些火药味,却能透过磕碰印子遥想那时战场上的风火瞬间。
多数人喜欢新鲜光亮的东西,但总也有些人喜欢旧物,喜欢旧物上时光的味道,在褪却外在装饰后,留下来的黯淡却真实的内容。
堆放着旧物的空间,往往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城市中不同角落的旧物们,经由不同的路径抵达于此,转瞬又各奔东西。在此,仿佛汇聚了这个城市许多微小的被时光浸泡过的片段。
S1E07同济梵文男
梵文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名称。印度教经典《吠陀经》即用梵文写成,其语法和发音均被当作一种宗教礼仪而分毫不差地保存下来。来自同济大学的小吴十分喜爱梵文,享受翻译梵文带来的快乐。吴双昊
S1E08人民照相馆
作为上海的老牌照相馆,人民照相馆曾经创造过辉煌,深受沪上明星、名人的追捧,它也曾为数不清的新郎新娘,定格美丽的瞬间。也许,越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带给人的快乐就越少。
身处这个随手即能拍照的时代,有谁记得,曾经,照相是这样一件隆重的事。
在那个年代,拍照是一件深具仪式感的事情,一张张照片记录下了人生命中每个重要的节点,以及社会变动里每个生动地细节。
隔着时代的烟尘,有多少人曾经明澈的青春,在这一张张黑白照片上闪耀。
镜头和胶片定格下来的旧时光,是许多人心中珍藏的记忆,也是这个城市不可磨灭的生活。
S1E09暮色东台路
根据记载,东台路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筑,当时名为泰山路。光绪三十二年,以法租界公董局副总董名改名安纳金路。民国32年1943年以江苏东台改今名。东台路在上海卢湾区东北部,近西藏南路、复兴中路,北起崇德路,南至肇周路。长586米,宽12.1~12.6米,车行道宽7.4米。
寻常人家过着寻常日子。旧货不仅仅是摆设,更是穿越感的生活方式。
S1E10配音演员
配音演员:是指为影片配上对白的人,其不同于舞台演员和电影演员。他们从声音上来再现原片(剧)中人物的形象,以声音做为其表演手段。他们在配音前必须对原片的故事、艺术样式、风格、时代背景等作充分的分析,然后拟定出自己对某一角色的配音方案,也称之为“声音化妆”。
这是一群专门为配音艺术而生的人,他们的热忱,才情,成就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译制片。
S1E11画声音的人
主讲师毛泡泡,是首位中国图像同声传译师,美国视觉会议之书机构认证视觉引导师,在2013年荣获中美外交学会“中美十大杰出青年代表”。她将风靡全球的Visual Communication视觉沟通工具引入中国,泡泡在欧洲工作和居住13年,于2012年带着Created in China的使命归国,致力于能让更多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图画的力量发现创意,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天马行空迸发点子并帮助到人际沟通,团队达成共识,产生愿景和激发行动帮助组织提高绩效。
“阅读障碍”上帝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因为你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和其他人不一样。
S1E12等一杯咖啡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常绿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在世界各地,人们越来越爱喝咖啡。随之而来的“咖啡文化”充满生活的每个时刻。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着咖啡、它逐渐与时尚、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每天唤醒你的是什么?也许是梦想是家庭,一个人或一种念头。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只是一杯咖啡。
他们在这里喝咖啡,聊着房价,看着报纸,点评时事。咖啡的好坏,全在火头和等待的时间。那些带他们喝咖啡的人,都已经成为了话题在的故事,喝咖啡的人来了又走,唯有咖啡的香气始终未变。
S1E13童画童话
观摩庄晓璐的油画作品,能感觉到一股青春气息。她的画作构思独特,造型多变,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富有幻想色彩和给人以想象空间。配上她富有哲理的优美诗文,更是珠联璧合,图文并茂。她的油画作品业已引起画界和收藏界的关注。
S1E14恰到好处夏飞云
夏飞云,中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指挥家;193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1961—1997年分别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民乐系副主任、教授;1969—1978年任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组中西混合乐队首席指挥;1992—1993年任香港中乐团驻团指挥;在任期间,曾率领香港中乐团远赴加拿大演出,受到观众及音乐界一致好评;1962—1999年兼任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电影乐团、东方广播民族乐团客席指挥;1997年退休后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民乐指挥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生中国民乐合奏课教师。
反对花拳绣腿,越精炼越好。恰到好处。
S1E15棕绷先生
棕绷的制作工艺独特,用木头做成框架,然后用棕丝加工成的棕线密密地串编成床面。棕绷床具有极好的韧性,受力均匀,软硬适度,睡卧舒服,又防潮通气,修理方便,是我国江南地区的传统卧具。方殿发,周万德。一辈子做了4千多个棕绷。
这个不是赚钱的行业,是弄口饭的行业。
S1E16鸽子王
打开《上海信史》,你会常常读到这个名字——王忠宝。虽然在上海信鸽史中,与老一辈协会工作者和养鸽人相比,他的年纪比较轻,但能被载入中国第一本信鸽史册,恰恰说明了王忠宝对上海信鸽的贡献和在赛鸽领域中所取得的成就。几次与王忠宝长谈,因为对一个人了解越多,越难用一个定义概括,左思右想,觉得用“一位思想者”来形容比较贴切。
石库门房子的屋顶上,鸽群盘旋往复。每一只都能回来。
S1E17华亭画廊
画家袁益敏先生由于家庭影响十岁就开始学唱沪剧,他父亲是著名滑稽大师袁一灵的大徒弟,灵字辈,袁百灵。又受邻居姜荣根,沈磊夫妇启蒙,后期奚耿虎介绍进南汇沪剧团,大世界沪剧团舞美,乐队。从此深一步接触了沪剧。他说:“沪剧是我终身喜爱,是我生活中精神食粮。”
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情调,往往并不在那些地标性的建筑,而在一些隐秘的小马路和弄堂里。薄暮时分,是一个城市最具人情味的时刻,微暗的天空下,路灯渐亮。小马路上敞开的窗口,飘出菜饭的香味,召唤着人们归家的脚步。
S1E18我要不一样的婚礼
这不是演出,也不是派对,而是一场婚礼。王丽今年27岁,是一个有个性有想法的女孩子,她期待一场特别的婚礼,她要把朋克风格用到婚礼中去,加上骷髅的元素,黑色、摇滚、铆钉、流苏、重金属……
S1E19折腾小子
他叫邵斌彬,朋友们都觉得他像西藏人,于是都喊他藏民。几个月前,他关掉了第一次创业的咖啡馆,它叫粒子咖啡,股东有四十三个人,那个时候他们年轻、单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梦想。两年里,不断尝试各种努力,但最终还是抵不过昂贵的租金,关门了。他回忆起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次旅行,然后重新振作继续折腾了起来……
越折腾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S1E20造梦空间
高杰租下这个地下室,经过几周的改造,已经有点模样了。这些被数字时代替换下来的电影拷贝和放映机仿佛已经在这里沉睡多年,高杰把这个地下室命名为——老电影根据地。当你还在添砖加瓦的时候,旁人其实很难想象到它将来会是一个怎样的空间。
放映老电影的美妙之处或许在于点亮放映机的一瞬,那些过去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就立刻栩栩如生地在眼前生活起来了。
S1E21做提琴的人
这已经不是一个用手工慢慢做东西的时代,很多人都不愿意花时间等待一个独一无二的物件,然而这里还有这旧时光的痕迹,夜深人静时,亲手为你做一把小提琴。李贵福,建国后第一代提琴制作人。
手工制作的东西是有灵魂的,制作者的感情和心血,乃至汗水和气息。在上千次的碰触中渗入其中,它被寄予期望,被托付梦想。
S1E22陶瓷修复师
一直以来,古陶瓷修复是文物界修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手艺,面临着人才稀缺的困境。蒋蔚的父亲蒋银道是一位著名的陶瓷修复师,在中国古陶瓷修复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蒋蔚20岁时开始向父亲学习修复手艺。父女俩致力于古陶瓷文物修复,推广古陶瓷文化。本集蒋带您走入陶瓷修复师的世界,感悟陶瓷魅力。
静下心来学一门手艺,是一种苦役,也是一种福分。
S1E23未完待续
顾师傅是东昌电影院的最后一位服务员,工作了大半辈子,服务员、跑片员,几乎所有和电影院有关的工作都做过。这所建于1954年的浦东第一家专业电影院,其实已经歇业十个年头了,如今,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处于半赋闲状态。
许多人的美好回忆,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躺在那里……证明时间的唯一方法就是看着它流逝。而那些消失的东西,住进了记忆里,反倒是成了永恒。
S1E24海洋馆
上海海洋水族馆位于中国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1388号,紧邻东方明珠塔。由新加坡星雅集团和中国保利集团,联合投资5500万美元打造而成,建筑面积平方米。于2002年2月对公众开放,每年平均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被授予国家及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的人造海水水族馆之一。
在每个人最深沉的梦里,一定有一个是关于海洋的。
每个人都会爱上海洋馆,或许因为海洋是生命最底层的烙印,是作为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对于自身起源不可磨灭的印记吧。
S1E25一个人的武林
朱小毅是一位瑜伽老师,从事这个行业已有七年的时间。他用瑜伽的修炼方式去生活,一个人的世界并不寂寞,因为有事情做,很充实。
《马尔特手记》我们应该以一生之久,尽可能那样久地去等待,采集真意与精华,最后或许能够写出十行好诗,有时,痛苦是幸福的,因为它是一种全然投入的一种状态。
在令人窒息的闷热里,我想去幻想,一场阳光下的祈祷,我想去看一页书,或者一个人走走,室外是冬天,零下1度。找一个和自己较劲的方式,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S1E26食心食意
江文宇原本应该只是上海和平饭店一名普通的冷菜间小师傅,但是他除了日复一日地跟着主厨学习工作,还充满想象力与干劲地琢磨着在冷菜间和餐厅里“玩”点花样,比如之前让人大开眼界的“蒙眼片烤鸭”等。话语间,Sanji一直用充满着对烹饪无限热情的语气诉说他的小梦想,而和平饭店则是他“梦开始的地方”。
S1E27思南住客
思南路,位于上海。马路两侧满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拥有当年法租界上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不同于其它马路的独特吸引力: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是城市历史的活话本。作为上海11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思南路记录着当年花园洋房的“原生态”:过了皋兰路开始,一直到建国路,走在这一段的思南路上,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月。
叶展叶落,思南路的住客们来了又走,只留下这看似清晰却又模糊的轮廓。原来,我的所谓的追忆无非是刻舟求剑而已。
S1E28涂鸦公社
涂鸦一词起源于唐朝卢仝说其儿子乱写乱画顽皮之行,后逐渐演变成了带有时代色彩的艺术行为。涂鸦主要的介质为墙,但进入20世纪后期,涂鸦所创作的介质不只是墙了。到了21世纪,许多年轻人把涂鸦与时尚的嘻哈元素结合,向多元化发展。
S1E29星星的不完美
热爱手工制作笔套制作物具的设计师星星,想要用指尖留住物体的温度。她将自己的感受传递到制作的物体上,赋予它们情绪与生命。手工的温暖与温度。
S1E30西岸印象
上海徐汇滨江,又称西岸,它现代却不摩登,它干净,平铺直叙,那些宽阔的水勾勒出黄浦江另一种崭新的色彩。
S1E31女拳
拳击是一项戴拳击手套进行格斗的运动项目,对于女生来说是一项较为艰难的运动。吉娜热爱拳击,对于她来说,练习拳击是一种享受。
S1E32斯诺克与蛋糕
诸瑛,女,1982年5月25日出生,上海人,斯诺克裁判。曾执法多次斯诺克比赛,2008年,诸瑛拿到了象征台球裁判最高荣誉的“国际金章”,成了国内目前唯一顶级女裁判。执法2011年英锦赛首轮斯蒂文斯与坎贝尔的比赛,这是诸瑛第一次执法三大赛,她也成为斯诺克历史上第一位执法三大赛正赛的中国裁判。
S1E33你不可阻拦我
行走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你会发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城市作为训练场,翻越种种障碍物,这些动作看上去很酷,其实并不然。袁广,云南昭通市盐津县人。17岁那年,刚初中毕业的他有一个梦想:去大城市证明自己的价值。他选择上海,然而要在这里生活扎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S1E34我就是吃素的
韩李李,阿拉兔的设计者,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数码系教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先后参与《大力士》(海格力斯)《辛巴达航海记》等多步美国动画的设计稿环节的工作,担任过《太空牛仔》《二十六个秘密》等法国欧洲动画片的执行导演。现任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游戏专业游戏造型设计专职讲师,教研组长。在校期间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术大展,毕业后转入各类地下、小众的展览和创作中,05年创立摩意空间。
S1E35蓝调四人行
Chair Club是上海最具代表的BLUES音乐俱乐部。这里是艺术家们的聚集地,结合当代艺术以及现代蓝调音乐,为爱乐者及艺术家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潘文喆一行人痴迷于蓝调音乐,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来看他们的演出,但他们依旧因为热爱而坚持。
S2E01书香文庙
周日凌晨,城市的各个角落开始进入沉睡的状态,老城厢的文庙路上却开始热闹起来。微弱泛黄的灯光照出一个个来回走动的人影。伴随着窸窸窣窣的说话声,看着颇为诡谲神秘,这就是传说中的鬼市。当城市伴随晨曦慢慢苏醒过来,鬼市摇身变回了市井气息极浓的街道。
文庙旧书市场的形成是1986年的时候。书籍也有生命,也会变老,这些曾经的时代见证,记忆集合,在辗转流量之后,来到了文庙,这未必是它们理想的归宿。
所幸,卷卷书香,带上尘世的烟火气息,落在爱书人手上,倒也生出来别样的滋味。
S2E02旧时之光
上海老弄堂,旧时回忆中充满着踩上去嘎吱作响的木楼梯,狭窄过道内每家每户纵横交错的晾衣杆,和经年累月潮湿不见光的后天井;在每个闷热的夏日夜晚,跟着弄堂里的玩伴们一起,抱着半个大西瓜,搬着小板凳,在马路边围坐着乘风凉,下军旗。
那些片段里,幸福就是外婆手中,旧蒲扇扇出的些许凉风。
斑驳的墙面,生锈的铁门,手写的广告牌,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到弄堂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如今,络绎不绝的叫卖声早已随着时光散去。
S2E03海富便利店
法华镇路上不知名的弄堂里就有一家便利店,不到30平米的店堂里,摆放着将近200多种进口啤。生活就是一种充足感。海富便利店对于现在的张阿姨来说,
就如同她的一座城堡,她一人看管城门,一人派兵布阵,一个人守着喧嚣和寂寞,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年轻时候的疯狂冲劲,已然成了回忆,剩下的就是现下,守住了这方寸,就守住了她对人生的另一番理解,也守住了她内心的从容。
S2E04朝花夕拾爵士梦
上海静安寺百乐门。爵士乐是这个城市繁华的符号,时光流转,与繁华擦身而过。李香兰与郑德仁。
S2E05触摸声音
对于大多人来说,声音,犹如围绕在周围看不见的空气,它们忽快忽慢,时强时弱,又像是人们呼吸之间的心跳,声音是实实在在的触摸。顾安平,钢琴修理师。
S2E06人生AB面
王峰,黑胶唱片收藏者。人的一生当中,总有那么一些物件、情感或者故事,曾经占据生活的大部分,凡事没有永恒,总有谢幕退场的时候。
S2E07击乐飞扬
邹文灏,打击乐团。
S2E08吹萨克风的老人
陈建初,老年萨克斯爱好者。
他们不再是白发的长者,不再是暮年的老人,而是追逐梦想的少年。
S2E09老爸带我去“铁三”
邹成,铁人三项的推广和训练,带着孩子参加铁人三项比赛。
S2E10古布
邓乃瑄,古布花纹很雅很内敛。
S2E11都市武侠梦
中华武魂,矫羽,太极拳。武术是没有止境的。不需年少轻狂,四海为家。不用满身风沙,仗剑天涯。
S2E12我给上海剪个影
剪影作为一门容东西方文化元素,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虽脱胎于中国汉代的画砖和皮影,因它风格的写实,却盛行于欧洲。但却不登大雅之堂。李建国,“上海主题剪影”创始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设计师,
S2E13木头玩具创想家
源木工作室,林升源,木头玩具创想家,一个取材全部是木头,另一个是它们反应的却是时尚尖端的科技精神。
S2E14萤火虫姑娘的田园梦
康洪莉,条背萤。走在自己白天耕耘过的田地里,听听纺织娘的叫声,看看喜欢夜间大量现身的结网劳蛛。
S2E15菜园匠心
俞璐,有机市集,在农场种地,是抬头看天,而在家做首饰,则更多的是低头,俯仰之间都和美有关,但都要耐得住寂寞和等待。
纪录片拍摄心得总结 浅谈小说纪录片的故事性
摘要:一位做纪录片的朋友讲述了他的一个选题设想:朋友的父亲在家乡的县医院做司机,这家医院的妇产科远近闻名,周边人家生孩子总是将这里作为首选,朋友父亲每日的工作就是送生完孩子的产妇和婴儿回家。朋友的纪录片就想记录这“送子车”上发生的人和事。凭直觉我想这是个不错的选题,想象着那辆车上一个个初临人世的小生命、还有刚刚经历了十月怀胎和分娩之痛的年轻母亲,这“送子车”上的林林总总应该挺有意思。然而不久,朋友回来讲,他的选题被所在栏目组“枪毙”了,原因是这个选题缺乏足够的故事性。
关键词:小说;纪录片;故事性
中图分类号:J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32-02
喜欢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服从于大众传播的要求,许多电视纪录片栏目将“讲故事”作为一种核心策略,追求纪录片完整、有力的戏剧性结构,以刺激观众的收视欲望。这种戏剧性追求影响到纪录片的选题、拍摄、结构等方方面面,题材中是否具有人物、情节、悬念、矛盾冲突等故事性元素成为纪录片的选题标准。在这一标准下,朋友要作的这“送子车”的选题不被看好是可以理解的,比如片中似乎没有相互关联的人物和贯穿全片的故事,更不容易找到紧张的悬念与冲突。但是,没有“故事”的“送子车”就一定不好看吗?
一些问题随之而来,人们究竟为什么需要看纪录片?故事性是纪录片必须的属性吗?应当如何看待纪录片的故事性?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纪录片是否具备了吸引观众的故事性?
纪录片在电影发展的初期就出现了,并在电视时代得以快速发展。纪录片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原因何在?人们看纪录片难道仅仅为了看到一个故事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人们想通过纪录片看到一些真实存在的人以及真实发生的事,答案的核心词汇是“真实存在”和“真实发生”,其次才是“人”和“事”。如果仅仅是为看故事,我们可以只看虚构的故事片,因为单纯以故事性论,最具故事性的不是纪录片,而是故事片,人为设计的故事必然地具备了人物、情节、悬念、冲突等所有故事性元素。就紧张刺激的悬念情节、环环相扣的矛盾冲突来说,纪录片的故事性远不及故事片。但是,人们仍然需要纪录片。所以纪录片不是靠故事本身吸引观众的,我们看纪录片的真正原因是对于真实的渴望,我们要去观看并反思如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一世界上的真实人物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在西方精神分析理论中,人关于自我的认识是通过自己在外界的映象反作用于人的心理形成的。镜子作为反射物给人提供了关于自己的印象,凭借这种印象,人可以确立自我的形象,把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以构筑完整的自我。这里所谓的“镜子”并不只限于真实的镜子,也包括他人的眼光及其对自我的反映,另外,现在人们热衷于照照片、拍家庭录相的心理大抵也源于这种对自我“镜像”的迷恋。纪录片还原了生活中的故事、生活着的人以及生活的情境和意象。人们透过媒介关注他人,也看到自己的“镜像”的存在,并陶醉于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昨天的日常生活在今天看来就可能成为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不经意的一句话也许激起你我许久的怀旧,唤起我们对于真实生活的记忆、想象和回味。在纪录片中我们得以观照别人,同时也寻找、确认和反省着自己。
再现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已经逝去或正在逝去的生活是纪录片的最大魅力,是包括故事片在内的其它影像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这正是纪录片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动力,也是90年代初央视的《生活空间》和上海台的《纪录片工作室》收视率超过同时段播出电视剧的原因所在。
现在一些故事性的纪录片受到观众欢迎,的确源于故事本身所特有的吸引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故事就拍不成纪录片或者拍不出好看的纪录片。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表面看上去既没有什么主要人物,也谈不上什么情节结构、悬念冲突,但却被称为最好看的纪录片,这部片子在某大学放映时热烈的掌声此起彼落,同学们说片子太精彩了太好看了。其实吸引大家的并非紧张刺激的情节或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生动景象:穿翻了鞋子、系错了扣子、把饭泼在腿上、告状、打架、放学眼巴巴等父母来接,常态的生活再现于荧屏之上时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清新和异样。孩子们天真活泼、小大人似的言谈举止让人忍俊不禁:小孩子在一起盼望周末,一个说:“今天是星期四、明天是星期三,后天就是星期五喽!”另一个不假思索地应和:“对喽!”这边一个男孩子操着成人的口吻谈论“有了钱要给领导分一点”,那边镜头转到孩子们在学习认识钞票,一个小家伙抓起玩具钞票往桌上一拍,“给你一万!”就这样,片子在平淡的生活情境中,在人人都可以见到的事实中,展现了平常难以看到和悟到的东西,孩子们一样面临着困惑和麻烦、一样有期盼、满足和失落,正如作者在片头字幕里所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一方面我们可以拿《幼儿园》作为纪录片故事化的一个反例,从另一角度,我们也可以将类似《幼儿园》中的情境理解为一种不加人工雕琢的原生态的故事。现实生活是不可预知的,纪录片摄制中不能够像故事片那样规划每段故事何时发生、如何展开以及怎样结束。因此进入纪录片镜头的常常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故事或情节片断,甚至如《幼儿园》中那样仅仅是一些生活的情境。我们有理由将这些片断或情境视为一种原生态的故事,是因为这种来自真实生活的影像片断,能够撩拨起人们心灵深处关于往事的记忆和对于生活的想象,情境的碎片在人们的内心世界被编织起来成为观众自己的故事。相比于完整无缺结构严谨的故事,这种碎片式的原生态的戏剧性场景同样满足着人们对于故事的热衷,而且更能弥补人们对于真实生活的留恋、回味和想象。
因此,纪录片的故事性应有别于故事片,除了需要考虑人物、情节、悬念、冲突等元素,纪录片的故事应更讲究顺其自然,更应强调对人物的行为状态和事件情境氛围的关注和捕捉。纪录片的故事可能是不连贯的和碎片化的,但这恰恰符合人类记忆的某些特征。对真实生活的逼近可能成为这些情境的最动人之处,而每个观众对不完整故事的不同解读恰恰迎合了现代人对艺术作品开放性表达的心理需求。
我的那位想拍“送子车”的朋友过年回家时跟随父亲跑了几天车,并记了如下日记:
第一天,大年三十,这天有三个婴儿出院,接孩子的亲友挤了满满一车,好不热闹。
第三天,大年初二,一个男婴抢在年三十晚上呱呱坠地了,出院这天,小家伙的襁褓中塞满了压岁钱,但一路上他却哭个不停。
第六天,大年初五,出院的孩子家在县城附近,从家里的大门、院墙足见其家境殷实。
第八天,大年初七,下雪了,今天一个女婴出院,只有孩子的小姑来接母女俩,家在偏远山区,家里房子低矮破旧。家人没有像其他人家一样出来迎接,或许他们不欢迎这不能够顶门立户的女孩。
朋友后悔没随身带一部DV机记下这平淡、琐碎但富于韵味的故事。的确,现实生活即不可预知又不容操控,很多事在我们眼前发生,可此时摄影机并不在场,一些人或许仅仅是生活中的匆匆过客,注定不能进入我们的镜头。这似乎是纪录片创作中永远不能摆脱的遗憾。当然,这也使得被记录下来的故事、哪怕是故事的片断,都显得弥足珍贵、韵味无穷。
参考文献:
[1]代婷.小说纪录片里的故事情节.2006.03.
[2]张东.谈故事中一些难忘情节.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