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禅意装修风格(道家禅院的装修风格特点)
- 作者: 祈彦祈
- 发布时间:2023-10-23
道家禅院的装修风格特点
1、禅属于佛家,措辞体系和视觉语言完全不同。风格方面极简、素雅为主。
2、在用材上,禅意风格讲究“天人合一”,通常采取木料、石头、竹子、茸草、和纸等可吸光的亚光材料,其粗糙的质地、随意的形态,无不体现出自然的本色之美,洋溢出一派天真、淡泊、潇洒而又雄浑的景象。简素的物体和天然之材所营造的室内空间,使人的心境平和与安祥,超然物外。纯自然、高简素的色彩展现出的是一种朴素、简约之美,这种精练的视觉美感,正是禅宗精神中“纯净意象”的体现。
侘寂风是什么风格
侘寂风,顺应自然的禅意之美,其讲究可以不必修饰,展现古朴之美,又兼具动感生命。故在装修风格上,简约无华,仿佛能看到岁月斑驳的痕迹。
侘寂原意是简陋,是日本独有的自然美学,是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其中残缺之美极具代表性,诠释出朴素、安静的事物的素雅、自然、粗野之特性。
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侘寂的美学意识就是黯然、枯寂,以粗糙,哀美之姿传达其意识。
侘寂风格的起源:
侘寂”最初起源于中国宋代的道教,后来传入佛教禅宗,到了南宋时期,荣西和尚把禅宗从中国带到了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所以侘寂美学的哲学观受到道家以及禅宗的激发,而心灵状态则源自于唐宋时期诗词与水墨画里,苍凉、极简的氛围。
侘寂风格常用的设计元素:【斑驳墙面】
斑驳的墙面只有时间对其细细打磨,所有表面的不平整、色彩的不统一,共同呈现出自然粗狂的原始风情,一种包含年代感,故事性的设计风格,打破原有的枯燥,给与人们质朴,自然的美。
描写道家禅意的词语
1.关于禅意的词语
禅世雕龙、鬓丝禅榻、禅絮沾泥、佛性禅心
八万四千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
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百丈竿头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景岑禅师》:“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辩才无碍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2.关于“禅意”的词语有哪些1.禅世雕龙
2.鬓丝禅榻
3.禅絮沾泥
4.佛性禅心
5.超尘出俗
6.读音释义
1.禅世雕龙[ chán shì diāo lóng ]:指文章世代相传。
2.鬓丝禅榻[ bìn sī chán tà]:鬓丝:指年老的人;禅榻:僧床。形容老人过的像僧人一样的清静生活。
3.禅絮沾泥[ chán xù zhān ní ]:比喻禅寂之心受到尘世烦恼的沾染。
4.佛性禅心 [ fó xìng chán xīn ]: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5.超尘出俗[ chāo chén chū sú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6.造句
1.兰香来无定处,绿蕊去未移时,想你二人禅絮沾泥,当不复悔偷灵药。
2.那众和尚见了武大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禅心。
3.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4.看其楷书,有的古朴奇巧,超尘出俗,极有趣致,笔画外柔内刚,下笔如切金削玉。
5.既有对那些优游山林,超尘出俗的高人隐士风范的期羡,又暗暗展示自己如隐士般清高雅致的风情,形神超越,物我交融,在这虚与实,真与幻,常与奇意境中用简古冲淡的语句写出了主客双清的两副形象。
3.形容禅意的成语有哪些禅世雕龙,超尘出俗,禅絮沾泥,佛性禅心,百丈竿头。
1.禅世雕龙(chán shì diāo lóng):释义:指文章世代相传。
2.超尘出俗(chāo chén chū sú):释义: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3.禅絮沾泥(chán xù zhān ní):释义:比喻禅寂之心受到尘世烦恼的沾染。
4.佛性禅心(fó xìng chán xīn):释义: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5.百丈竿头(bǎi zhàng gān tóu):释义: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造句:
1.苏轼的文章万古流芳,禅世雕龙。
2.他真的是一个超尘出俗之人,让人钦佩。
3.人生在世,我们都应该保留一颗纯真的心,而不应让自己禅絮沾泥。
4.自从他入了佛门,他一直保有佛性禅心。
5.即使是百丈竿头,我们也应该有努力奋斗,向前进步的冲劲。
4.表达“禅意”的成语有哪些1、八万四千[bā wàn sì qiān]:本为佛教表示事物众多的数字,后用以形容极多。出处:《法华经·宝塔品》:“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2、辩才无碍[biàn cái wúài]: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3、超尘拔俗[chāo chén bá sú]: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4、超度众生[chāo dù zhòng shēng]: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5、此中三昧[cǐ zhōng sān mèi]: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6、顶礼膜拜[dǐng lǐ mó bài]: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出处: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一百十四回:“又添一个青年女子,顶礼膜拜,行状举止,仿佛慧娘。”
7、遁入空门[dùn rù kōng mén]: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8、返照回光[fǎn zhào huí guāng]:佛教语。指用佛性对照检查,自我反省。出处: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来时,击响云板,唱两句道《雨霖铃》:‘今宵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其间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9、功德圆满[gōng dé yuán mǎn]:功德:佛教用语,指诵经、布施等。多指诵经等佛事结束。比喻举办事情圆满结束。出处:隋·隋炀帝《入朝遣使参书》:“奉五月二日诲,用慰驰结,仰承衡岳,功德圆满,便致荆巫。”
10、极乐世界[jí lè shì jiè]:佛教指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后泛指幸福安乐的地方。出处:《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5.描写禅意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出自于《六祖坛经》。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觉道,不是真有什么树。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若说觉悟了,但觉悟其实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虽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哪有还要有个台。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即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也无从生出了。就是无所住也.
【注释】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6.关于描述正道和无尘的禅意诗句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7.带有“禅意”的成语有哪些佛口蛇心、佛面刮金、佛头加秽、佛性禅心、青灯古佛
1.青灯古佛
【拼音】: qīng dēng gǔ fó
【解释】:青荧的油灯和年代久远的佛像。借指佛门寂寞的生涯。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举例造句】:想我智能年方二九,难道真将我的青春献给青灯古佛不成?
2.佛口蛇心
【拼音】: fó kǒu shé xīn
【解释】: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举例造句】:我面貌虽丑,心地却是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
3.佛面刮金
【拼音】: fó miàn guā jīn
【解释】:在佛的脸上搜刮金子。比喻从不该侵犯的地方或从有限的一点油水中竭力搜刮、掠取。
【出处】:宋·刘克庄《盗以蔡端明墓一首,和竹溪韵》:“英魂久向兹埋玉,佛面今为汝削金。”
【举例造句】: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刮金。
4.佛头加秽
【拼音】: fó tóu jiā huì
【解释】:比喻不好的东西放在好东西上面,玷污的好的东西。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七:“崔相公入寺,见鸟雀于佛头上放粪,乃问师曰:‘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崔曰:‘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师曰:‘是伊为什么不向鹞子头上放?’”
【举例造句】:我每日簿书案牍,荒于笔墨,怎敢佛头加秽。
5.佛性禅心
【拼音】: fó xìng chán xīn
【解释】: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
【出处】:《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
【举例造句】:那众和尚见了武大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禅心。
什么是侘寂风格呢
侘寂风格:顺应自然的禅意之美,其讲究可以不必修饰,展现古朴之美,又兼具动感生命。故在装修风格上,简约无华,仿佛能看到岁月斑驳的痕迹。
侘寂原意是简陋,是日本独有的自然美学,是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其中残缺之美极具代表性,诠释出朴素、安静的事物的素雅、自然、粗野之特性。
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侘寂的美学意识就是黯然、枯寂,以粗糙,哀美之姿传达其意识。
侘寂风格的起源:
侘寂”最初起源于中国宋代的道教,后来传入佛教禅宗,到了南宋时期,荣西和尚把禅宗从中国带到了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所以侘寂美学的哲学观受到道家以及禅宗的激发,而心灵状态则源自于唐宋时期诗词与水墨画里,苍凉、极简的氛围。
侘寂风格常用的设计元素:【斑驳墙面】
斑驳的墙面只有时间对其细细打磨,所有表面的不平整、色彩的不统一,共同呈现出自然粗狂的原始风情,一种包含年代感,故事性的设计风格,打破原有的枯燥,给与人们质朴,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