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南宋装修风格(关于古代室内的装饰)

  • 作者: 彭天康
  • 发布时间:2023-11-22


精装修历史

1.谁能说一下装修行业的发展历史

九五以来,国家将建筑业列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趋提高,装饰装修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内墙装饰业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装饰装修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黄金期,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这些都将为从业者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身为装饰装修市场的内墙装饰涂料,无疑也将面临一次大的发展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主要生产能力量是80年代以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花色品种已达4000多种,已基本形成初具规模、产品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务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

截止到2008年5月止,中国粗钢产量达到.2吨,钢材产量达到.3吨,大型型钢产量达到.52吨,钢筋产量达到.59吨。钢材产量排名前五位的省市占总产量的53%,产量集中度极高。其中排名第一的河北省钢材产量达到.35吨,同比增长达到16.32%,产量占比达到19%,区域优势较为明显。江苏省、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的产量增幅也均呈现较大增长,行业发展较快。

2.黄菊花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菊花在中国的花木文化中的地位颇重。

早在东周,即有“九月荣菊”的记载,而屈原是以菊自比第一人,他在离骚中挥墨,形容自己“夕餐秋菊之落英”,且“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东风”。而真正菊文化的创始人是晋代陶渊明,这位“菊友”与菊花朝夕相伴以至于住处也“秋菊盈园”,他得菊境之深,古往今来无人能及。

唐代的孟浩然描绘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乡村赏菊之境;其同时代黄巢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成为今人的谈资。到了宋代则是“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的重阳盛景。

明代诗人李梦阳“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和清乾隆帝的“枫叶梧青落,霜花堆白菊”都可见明清时菊风益盛。在《红楼梦》中的众首菊诗,更是牵肠之笔。

在这些菊花的篇章中,并没有丝毫与哀悼有关的笔墨。

3.茶几有哪些悠久历史

茶几一般分方形、矩形两种,高度与扶手椅的扶手相当。

通常情况下是两把椅子中间夹一茶几,用以放杯盘茶具,故名茶几。网络用语,悲剧因与“杯具”同音,惨剧因与“餐具”谐音,从而引申出“承载悲剧(杯具)和惨剧(餐具)的环境”为茶几。

茶几在中国是入清之后开始盛行的家具。从明代绘画中所见,当时香几兼有茶几的功能,到了清代,茶几才从香几中分离出来,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新品种。

一般来讲,茶几较矮小,有的还做成两层式,与香几比较容易区别。清代茶几较少单独摆设,往往放置于一对扶手椅之间,成套陈设在厅堂两侧。

由于放在椅子之间成套使用,所以它的形式、装饰、几面镶嵌及所用材料和色彩等人多随着椅子的风格而定。多见摆放于客厅。

4.枕头的传承历史是什么

小小的枕头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回头瞭望发现它却伴随着我们历经了无数春秋。

据考古学家的考证,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使用的大都是为竹、木所制的枕头,铜枕、玉枕虽然有确实极少数的,大都是贵族家中出现;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漆枕和丝织枕头,甚至也有用天然香草做枕芯,这种天然香草做的枕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睡眠质量;到了唐宋时期,瓷枕最为盛行,因为那时,唐朝的瓷器也非常的盛行,烤制出来的瓷器表面光滑,颜色鲜亮,这也是瓷枕在当时盛行的原因之一;到明清以后,纺织印染业发达,枕头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现代人比较喜欢睡软绵绵的枕头,我们也很难想象头枕在硬邦邦的石头和木块上怎么入眠。

随着睡眠研究的深入,对枕头的要求,我们越来越挑剔,不仅要有好看的外表,还要有内在的体贴温柔,以提高我们睡眠之量。

5.清补凉的历史渊源有哪些呢

传说,秦始皇一统七国之后,开始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大军推进至岭南一带。由于岭南属东亚季风气候带,具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等气候特点,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湿润气候,纷纷得病,军队战斗力大减,屡战屡败。

正当众将士束手无策之时,随军大夫研发了一种药食两用的粥,以莲子、百合、沙参、茨实、玉竹、淮山、薏米为原材料,经过加工后?成浆状食之。服用后人感镇静、精力充沛,军队重新作战勇猛。

赵佗感慨的说,食之清热气、补元气、此物可称清补凉也。为了保证战斗力,赵佗命令其部下每天晨起必须食用一碗清补凉,秦朝灭亡后,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起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建都番禺,即今广州市。他在位66年,是名符其实的“长寿翁”。

6.亚克力发展历史是什么

亚克力(ACRYLIC),俗名特殊处理有机玻璃。

亚克力的研究开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872年丙烯酸的聚合性始被发现;1880年甲基丙烯酸的聚合性为人知晓;1901年丙烯聚丙酸脂的合成法研究完成;1927年运用前述合成法尝试工业化制造;1937年甲基酸脂工业制造开发成功,由此进入规模性制造。

二战期间因亚克力具有优异的强韧性及透光性,首先,被应用于飞机的挡风玻璃,坦克司机驾驶室的视野镜。1948年世界第一只亚克力浴缸的诞生,标志着压克力的应用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7.留音机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留音机最初是1877年伟大的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的,在一次调试话筒时因为听力不好,爱迪生用一根针来检验传话膜的震动,不料针接触到话膜后随着声音的强弱变化产生一种有规律的颤动,而这一现象就成了他发明的灵感,因为我们都知道,发送和接受是两个相对应的过程。

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发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能发出原来的说话声音,就像我们将两面镜子设置好角度差便能照出两个相互对称的画面,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把原来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于是他就用这一原理制作出了他的第一台留音机:炭精送话器。

简而言之就是,找到中间变量来承载讯息并通过这个中心变量来能实现信息的传达,这里所说的也就是声音传达。

8.海棠花有哪些历史典故

海棠花的历史典故如下: 1、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玉棠富贵”的意境。

另外海棠花又称断肠花,思乡草。有象征游子思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思。

又因为其妩媚动人,雨后清香犹存,花艳难以描绘,又来比喻美人。 2、南宋陆游诗云:“虽艳无俗姿,太皇真富贵。”

形容海棠艳美高雅。陆游另一首诗中:“猩红鹦绿极天巧,叠萼重跗眩朝日。”

形容海棠花鲜艳的红花绿叶及花朵繁茂与朝日争辉的形象。 3、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是“海棠春睡”典故的由来。

关于古代室内的装饰

1.上古至秦汉时期

上古至秦汉时期是中国建筑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阶段。从远古的穴居、巢居开始,人们就开始有目的地营造自己的生存空间,直至公元前21世纪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代开始,又经过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个独特的体系,已基本上形成。

根据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汉代的住宅已比较成熟和完善。一般规模较小的住宅,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屋门开在当中或偏在一旁。有的住宅规模稍大,有三合式与日字形平面的住宅,布局常常是前堂后寝,左右对称,主房高大。贵族居住的住宅更大,合院内以前堂为主,堂后以墙、门分隔内外,门内有居住的房屋,但也有在前堂之后再建饮食歌乐的后堂。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住宅的合院布局已经形成,这种主次分明,位序井然,充分反映出中国家庭中上下尊卑的思想观念。

住宅内部中的陈设也是随着建筑的发展以及起居习惯的演化而决定的。由于跪坐是当时主要的起居方式,因而席和床榻是当时室内的主要家具陈设,尤其是汉代的床用途最广泛。人们在床上睡眠、用餐、会客。汉朝的门、窗常常置帘与帷幕,地位较高的人或长者往往也在床上加帐幔,逐渐成为必需的设施,夏天可避蚊虫,冬天又避风寒,同时也起到装饰居室的作用。

2.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再到两晋和南北朝近300年的对峙,一直到公元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是最不稳定的一个阶段,直至唐朝才成为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这个时期的建筑,在继承秦汉以来成就的基础上,并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建筑体系。

这一时期宫殿、住宅继续高度发展。宫殿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没有现存,而室内情况因为留传下来的绘画、墓葬明器以及文字资料相对更丰富,从住宅建筑的变迁上反映的更充分一些。这一时期的住宅总体上还是继续传统的院落式木构建筑形式。到隋唐时期住宅有明文规定的宅第制度,贵族的宅院在两座主要房屋之间用具有直棂窗的回廊连接为四合院,布局的方法多是有明显的轴线和左右对称。从三国到隋代统一,朝代不断更迭,无疑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室内装饰与陈设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席地而坐的习惯虽未完全改变,但传统家具有了不少新发展,如床已增高,人们既可以坐在床上,又可以垂足坐于床沿。东汉末年西北民族进入中原以后,逐渐传人了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椅子、圆凳等,尤其是进入隋唐时期,上层贵族逐渐形成垂足而坐的习惯,长凳、扶手椅、靠背椅以及与椅凳相适应的长桌、方桌也陆续出现,直至唐末后期的各种家具类型已基本齐备。家具的式样简明、朴素大方,线条也柔和流畅。室内的屏风一般附有木座,通常置于室内后部的中央,成为人们起居活动和家具布置的背景,进而使室内空间处理和各种装饰开始发生变化,与早年席地而坐的方式已迥然不同了。齐生设计教育

自汉代开始传人佛教以来,佛教建筑也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建筑类型。到了隋唐时期,佛寺遍布中国各地,但大多都已被毁坏,流传下来的唐代佛寺殿堂较为完整的只有两处,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 NanchanTemple)正殿和佛光寺(Foguang Temple)正殿。这两座大殿的内部空间设计同外观形象一样,其风格虽有汉代的痕迹,但却透出一种圆熟的古朴和凝重,而不是单纯的粗放,既富有大气又不乏细腻。如图2--20所示。

3.宋、辽、金元和明清时期

唐朝结束又经过五代十国战乱之后,进入北宋与辽,南宋与金、元对峙的时期,接着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后来满族贵族夺取了政权,于1661年灭了明朝统一了中国。从北宋开始,中国建筑形成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不少成就。明清时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进入宋朝以后,除佛寺外,祠庙也是宗教建筑的一个主要类型。祠庙是古代宗族祭祠祖先的地方,有宗祠、家祠、先贤祠等。被视为宋式建筑代表作的山西太原晋祠(Tai YuanJinci),就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晋祠的主殿圣母殿建成于1032年,位于晋祠中轴线上,坐西朝东,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近方形。殿内梁架用减柱做法,所以内部空间宽敞。齐生教育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但也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而且室内装修与设计也是其他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太和殿的内部装修就是其中最辉煌的一个,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朝会、命将出征等都在这里举行。殿内设七层台阶的御座,环以白石栏杆,上置皇帝雕龙金漆宝座,座后为七扇金屏风,左右有宝像、仙鹤。殿中矗立6根蟠龙金漆柱,殿顶正中下悬金漆蟠龙吊珠藻井。整个大殿的装修金碧辉煌,同时又不失庄重严肃,给人一种很强的威慑力。如图2-21所示。内廷中的乾清官是皇帝的寝官,也是清朝皇帝举行内廷典礼、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其内部布置接近太和殿,芷前方也是一个雕龙宝座,后设五扇龙饰屏风,左右安置香炉、香筒、仙鹤等陈设。屏风上置“正大光明”匾额,是大殿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

宋朝的住宅,一般外建门屋,内部仍采取四合院形式。贵族的住宅继续沿用汉以来前堂后寝的传统原则,但在接待宾客和日常起居的厅堂与后部卧室之间,用穿廊连成丁字形、工字形或王字形平面。至明清时期,这种四合院组合形式更加成熟稳定,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也是住宅的主要形式。北方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住宅为代表,它的内外设计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家族制的伦理需要。四合院内部根据空间划分的需要,用各种形式的罩、隔栅、博古架进行界定和装饰。山东的曲阜孔府(Kong Family Mansion,qufu)是北方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大型府邸,其室内装饰与布置充分反映出明清较成熟的住宅府邸基本形式。 qsedu.net

南方的住宅也有许多合院式的住宅,最常见的就是“天井院”。它是一种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其基本单元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三面或四面围以楼房。正房朝向天井并且完全敞开,以便采光与通风,各个房间都向天井院中排水,称为“四水归堂”。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一层的中央开间称为堂屋,也是家人聚会、待客,祭神拜祖的地方。堂屋后壁称为太师壁,太师壁上往往悬挂植物山水书画,壁两侧的门可通至后堂。太师壁前置放一张几案,上边常常供奉祖先牌位、烛台及香炉等,也摆设花瓶和镜子,以取“平平静静”的寓意。几案前放一张八仙桌和左右两把太师椅,堂屋两侧沿墙也各放一对太师椅和茶几。堂屋两边为主人的卧室。安徽黟县宏村月塘民居内部设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到宋朝时,终于完全改变了商周以来的跪坐习惯及其有关家具。桌椅等家具在民间已十分普遍,同时还衍化出诸如圆或方形的高几、琴桌、小炕桌等新品种。随着起坐方式的改变,家具的尺度也相应地增高了。至明清时期家具已相当成熟,品种类型也相当齐全,而且选材合理,既发挥了材料性能,又充分利用材料本身色泽与纹理,达到结构和造型的统一。

另外室内设计发展到明清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灵活多变的陈设,诸如书画、挂屏、文玩、器皿、盆景、陶瓷、楹联、灯烛、帐幔等等,都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明、清代以来,室内的木装修同外檐装修一样成为建筑内外装饰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内装修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室内的隔断,除板壁之外,还采用落地罩、花罩、栏杆罩以及博古架、书架、帷幔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空间划分。内装修的材料,多采用紫檀、花梨、楠木制作。结构均为榫卯结构,造型洗练,工艺精致。室内的木装修已成为中国传统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侘寂风格呢

侘寂风格:顺应自然的禅意之美,其讲究可以不必修饰,展现古朴之美,又兼具动感生命。故在装修风格上,简约无华,仿佛能看到岁月斑驳的痕迹。

侘寂原意是简陋,是日本独有的自然美学,是一种不刻意突出装饰和外表,强调事物质朴的内在,并且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本质的美。其中残缺之美极具代表性,诠释出朴素、安静的事物的素雅、自然、粗野之特性。

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侘寂的美学意识就是黯然、枯寂,以粗糙,哀美之姿传达其意识。

侘寂风格的起源:

侘寂”最初起源于中国宋代的道教,后来传入佛教禅宗,到了南宋时期,荣西和尚把禅宗从中国带到了日本,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所以侘寂美学的哲学观受到道家以及禅宗的激发,而心灵状态则源自于唐宋时期诗词与水墨画里,苍凉、极简的氛围。

侘寂风格常用的设计元素:【斑驳墙面】

斑驳的墙面只有时间对其细细打磨,所有表面的不平整、色彩的不统一,共同呈现出自然粗狂的原始风情,一种包含年代感,故事性的设计风格,打破原有的枯燥,给与人们质朴,自然的美。

苏州的建筑风格

苏州古典园林风格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道,构成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据地方志记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下面着重介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占地面积平方米。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沧浪亭”始为五代吴越王钱缪之子钱元亮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越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召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层”、“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娄门内园林路,始建于元代,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园内假山遍布,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廷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天如禅师因师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自已的师傅,取名“狮子林”。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狮子林纪胜集”。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公元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平方米,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狮子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园内多竹,竹间结茅的方丈禅窝,建有“冰壶进”、“玉鉴池”、“小飞虹(桥)”。主要建筑有立雪堂、燕誉堂、卧云室、见山楼、指柏轩、飞瀑亭、真趣亭、问梅阁等。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是因为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而得名。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

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