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土坯墙老屋翻新(父母的老屋)

  • 作者: 周吉润
  • 发布时间:2023-09-21


老屋里的土炕

雪后的乡野山村。特别是那厚厚的白雪覆压着祖宅老屋院落的乡村水墨景色,只能在过往的时光里拾忆。童年的记忆里,老屋里的那铺宽大的土炕,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寒雪冰封的严冬里,热乎乎的土炕给我的温暖最多。

我和同龄的玩伴没什么不一样。雪中的孩子们疯的更狂,那时的我们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课外作业的管束,放学后就是一直玩到渴了饿了才转身回家。不管窗外的雪片有多大,还是踩下去的雪坑儿有多深,傻乎乎的往街上跑,还跑到岗坡的最高最陡峭的地方,往下滚雪球蛋蛋。要么顺着雪地里的踪迹,找寻着觅食的野兔子。等自己感到精疲力尽了,才晓得自己的鞋窠楼儿里灌满了冰凉的雪。

回到家里免不了挨一顿臭骂,脱掉早已湿透了的破靴头子,一声不吭地蜷缩在热乎乎的炕头上。这时的我是最老实的时候。

那时候的老街上,所有的庄户院几乎都是用厚重的土坯墙支撑着简简单单的木梁屋顶,从小小的木棂窗格里,每天投进老屋几道细细的光柱,可怜地照射在宽大的土炕上。用水土泥巴堆起来的土炕,是每户人家生活的必配设施。家里都会把土炕弄的宽大平展,它是不需要花钱添置的。主要因为这是一家人“三个饱一躺”的所躺之地,这是真正的“老婆孩子热炕头”最惬意幸福的地方。

浆砌土炕叫盘炕。盘炕用一两天的时间也就够了,别看这活儿不大,备盘炕的料很是麻烦。要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开始下手,其它季节都不太适宜。首先是润土洇坑儿打坯,要选上好的土质,夯打出来的土坯才结实好用。春天里那儿都是天干物燥,夯打好的土坯用不了几天就会干巴透了,一定要及时的搬运到家里备用,遭遇了春雨还得重夯再打一回。

趁着天气晴好,还得抓紧脱好水坯备用。就是用稠稠的麦秸泥抹成正方形的泥饼,厚足三指六十公分见方。水坯是用来封盖炕面的,制作时一定要精细。同样需要选用上好的土质,要多挑几担水,把大小坷垃都润好洇透,备好的麦秸往泥里尽量的多掺和一些,增加水坯的韧劲。抹好的水坯晾晒的过了晌午饭后,还要把半湿不干的水坯细细的踩实一遍。这样会更瓷实。

用过几年的土炕都要翻新重盘一回,因为土炕都是连体着家里的灶火锅头。炕洞里和烟道都会陈积着很多的烟煤子,阻碍火烟儿的通行。拆除的旧土炕都舍不得扔掉,运到地里当钾肥用。生产队上都是按方计量收下,再给农户一些工分的补偿。使用时间越是久远的土炕给的工分会越多。没有经过烟熏火燎过的土炕,生产队上是不喜欢的。

盘炕看起来很简单,只要敢动手就能盘成。要想盘的好用真的没那么容易,需要有点这方面的技术。技术高的人盘成的土炕用起来浓浓的烟雾听话的很,乖乖的顺着烟道钻进了炕洞,还带着轰轰的声响,就象大桥上过火车的声音。用着又省心又省柴火,还不往屋里犯烟,炕面热的很快。马马虎虎盘起来的炕就不行了,灶火坑的烟雾四处乱窜,呛得人都喘不过气来,烧了半天的灶火,炕面上仍然是冰冰凉凉。

一年四季里要数春天的天气干燥,盘好的土炕用不了几天就会被风吹的干巴巴的。新抹的炕面上还是铺垫那张不知年月的芦席,悠悠的年代让这张炕席变成了褐色,已饱浆的明明亮亮。到了酷暑三伏的夏日,往老屋的地面上匀适地洒上一盆井拔凉水,躺倒在新盘的土炕上,真是一身的凉爽,连个扇子都不用拿,饭后的午觉爽哉美哉,给个县长当都不换。

记的很清楚,每当看过一场街上的露天电影回到家里,就会在土炕上闹腾一番。?着家里的破荆篮子,用锅底黑抹出嘴边上的日本小胡子,妆扮日本鬼子偷地雷。

掂着家里的“保险灯”演一场李玉河,“洋油”撒了一土炕,讨厌的油味好几天都散不完。

不往正经地方思考的小脑袋也是一种聪明。捋了一兜兜的芦花带回家里,撒在土炕上,翻腾出来一把破扇子,把“苇毛毛”扇的飘舞半空,当成林海雪原里的皑皑白雪,身上披着老母亲作饭菜时系的“水裙”,唱一回杨子荣上山打虎……

炕上被我折腾的乱七八糟。除了挨骂,屁股上还会挨上两笤帚疙瘩。

吃过晚饭,拉灭了昏黄的十五度的小灯泡。坐在土炕上用电筒玩一回手影,指法不同就变换出来了不同的小动物身影。简单的夜生活展现着简单的幸福。窗外月明星稀的月夜,给静静的小院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银光,回荡着一家人翠翠的笑声。

土炕上留下了童年的影子,是永远无忧无虑的快乐。

村里的女人们进家串门,大都是坐在炕沿上,叽叽喳喳有头没尾的瞎聊上半天不动身,手里的棉线穗子也没停下来,一直在拐来拐去的,把拐子上拐满了棉线才肯起身回家。

已是姑奶奶级别的“老妮子”每次回到了娘家,都会被恭让在炕头,端水递茶一番热情。相伴而来的“老姑爷”看在眼里自然是心花怒放。

有的人很喜欢懒床,养成了懒床的毛病,都是有客观条件的。冬天还没有到来,家人们就在土炕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茅草,又暄腾又暖和,钻在被窝里越躺越不想起来。窗外的雨雪飘落,院中的风吹虫鸣。对我已没有什么希奇的吸引了。耳边也没有了大呼小叫的叫骂声了,换成了有点和风细雨的烦心唠叨。肥肥胖胖的花猫贪恋地蜷卧在我的枕边,依然是打着呼噜。连猫都知道懒在热乎乎的炕上最舒服。是青春把我挪到了炕梢上,依旧是满满的享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过了腊八,不管外面的天气是多么的寒冷,老屋的土炕上开始黑白夜昼的热乎了。因为连体着土炕的灶火里火烟不断,忙活着过大年的吃吃喝喝。作豆腐、蒸馍馍、熬汤烧肉一样都不会落下。

日子过到了腊月二十四,扫除完了老屋,土炕上也会换一圈儿新买的炕围子,往墙上贴上自己书写的大字新年炕帖:“身卧吉地健康长寿”。还有一对剪纸的大红公鸡,大大的鸡冠添了几分精神,寓意着来年大吉大利,高官任坐。也贴过买来的年画,要么是杨柳青年画,或者是武强年画。都是一些寓意吉祥的画面:“天官赐福”“五子登科”“迎春接福”还有“五谷丰登”之类的。到了六十年代后期年画的内容有了变化,都是浓浓的激情的燃烧,中国红成了画面里的主色调。

大年三十吃过了年夜饭的饺子,还滋溜了二两小酒,躺倒在热热乎乎的土炕上,眯眯糊糊,那叫一个舒坦。红彤彤的灯笼要把整个世界染成幸福的中国红,升腾起来的烟花在细碎的飘雪里绽放出五光十色。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表达和企盼。

出门在外,三五百睡一晚的酒店里,那软软的席梦思也没能解除我一天的疲惫,只有在那热乎乎的土炕上,散发着泥土芬芳伴我的美梦更长。劳累了,躺在土炕上能心安神定,消去所有的疲劳。解乏的很。

热乎乎的土炕上有着家人们在一起的幸福回味。那时的儿孙都是呱呱坠地在土炕上,第一声的啼哭带来了家门的希望。在土炕上呀呀语声逗乐了一家人。在土炕上蹒跚学步成功了人生的第一步。散发着满满的泥土香的土炕上被掺杂了淡淡的儿孙的尿骚味道。

回乡的小道上撒满了回味乡愁的故事,祖宅的老屋盛满了家门的奋斗史说,热乎乎的土炕上摆满了亲情和家的传说,就连土炕的炕洞里也藏着童趣的回忆。

2021.1.2

写在淀山湖畔

父母的老屋

父母的老屋建于60年代初,是那种老式的土坯房,所不同的是,这些土坯不是一块一块的,而是用木板夹起来筑成的。

而且因为筑的比较整齐,也就免了粉刷。

堂屋因为是房子主人的门面,所以被石灰简单刷了一层白,而卧室则保持了土坯墙的原貌。

虽历尽沧桑,却依旧能看出土坯墙在历史长河里的风采:沉稳、古朴、结实。

与那些一块块的土坯相比,用木板夹筑的土坯墙不仅更结实,而且冬暖夏凉。

毕竟,夹筑的土坯墙没有缝隙,也就避免了透风。再加上夹筑的土坯墙比土坯厚,也就比它们更加保暖和隔热。

还有,那时候农村并不太平,夜晚常有小偷光顾。

土坯墙很容易就被小偷挖洞,而筑的土坯墙则轻易挖不了,所以在防盗方面,筑的土坯墙比一块块的土坯更结实。

在天长日久的风吹雨打中,一块块的土坯很容易就被侵蚀,而夹筑的土坯墙却可以屹立不倒。顶多在年深日久的累积中,露出斑驳的点点沧桑。

父母当时建这栋老屋时,手上没钱,只好和三爹一家合伙盖了四间房,盖成后每人分两间。

后来,随着两家孩子的不断增多,两间房子太窄住不下了。

于是我父母只好给紧挨三爹屋子的另一头加盖了两间房,这样三爹就从从前的两间房里腾出一间房给我父母。

而当初三爹他们依着那间房子盖的厨房却没挪走,导致那间屋子长年见不到光,黑咕隆咚的,白天都要开灯。

那间厨房则一直像根不合适宜的木桩,直直地杵在我们的院子中。直到堂哥前几年翻新房子,这厨房才正式从我父母的院子里消失。

我们五兄妹渐渐长大,三间房也住不下,父母又在另一边加盖了一间房子,勉强凑合住着一家人。

大哥二哥长大要娶媳妇了,父母便去村里批了一块地基,盖了三间青砖房。

后来,大哥“嫁”去了县城,把家安在了那儿。这三间青砖房便成了二哥的婚房,多年以后二哥全家搬到镇上,这三间青砖房因无人居住而夭折在世纪的风雨中。

可父母的老屋,依然屹立在旧时光里,像疲惫却顽强的老人,依旧坚守着我们的欢笑与幸福。

父亲曾想翻盖老屋,奈何哥哥们都不支持,父母有心无力,所以老屋依旧如故,以苍老的身躯眷顾着同样苍老的父母。

如今,父亲去了,老屋也是风烛残年,摇摇欲坠的东倒西歪。

我们担心老妈的安全,希望她能搬离老屋,不管跟随我们仼何人都行。

然而,老妈却不肯。

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屋,正如她舍不下父亲。

那里有她一生的幸福与辛劳,也有我们五兄妹的欢声笑语和成长的点点滴滴。

可是,老屋实在太老了,它再也承载不起老妈的任何念想,亦如老爸,终要尘归尘,土归土。

昨天晚上,姐姐说,因修高速公路,父母的田地被征占,政府补偿了12万,我说这下父母的老屋可以翻修了。

姐姐说,老妈不同意,说她将来走了老屋也没人住,就不浪费钱了。

我只能沉默,其实,我知道这不是老妈的真心话,她和父亲,其实一直都想翻盖老屋。

只是,我也有心无力,就只能沉默。

这世上有很多我们有心无力的事,所以,只能沉默。

这篇作文《老屋的变迁》怎么写

谨以此文纪念家乡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迁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阔步前行;三十年,见证辉煌。过去三十改革开放,如同海浪,把无数新意涌上了时代的海滩,却也带走了许多温情和往事,这一变革的海浪卷走的东西当中赫然有一座老屋。它,必将在岁月的沉淀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题记

老屋不老,建于1982年。因其是在祖屋的基础上翻建的,习惯上称其为老屋。

想起老屋,就会让人想起和老屋连在一起的人,想起屋里屋外的故事,想起老屋代表的历史时代以及那个时代老屋和人的命运。

上世纪70年代初,奶奶一家穷得叮当响,连称盐打油的钱都没有,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全家住着三间小茅屋,一个篱笆墙环绕的院子空荡荡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生活渐渐有了起色。1982年,父母靠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积攒了一些钱,拆掉了茅屋,建造了老屋的正房、东房。听父亲说当时的建造过程很艰辛,特别是材料的来源——砌墙的石头是从父亲从大山里采回来的,砖瓦是姑姑和妈妈在邻村一担担挑回来的,檩条和房梁是爷爷托人从外地买回来的。这在当时也称得上是“高档”的房子了,因为那时好多人家都还住着土坯房、草房。几年后父亲开起了拖拉机,生活更见宽裕,等攒了些余钱,在家乡的砖场买到了上好的红砖,于是请来四周的邻居帮忙盖起了西屋、南屋,后又重新翻盖了朱红色的石柱大门,历经近十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现如今宽敞大方、清秀雅致的四合院。虽经历了后期两度改造,但终究未脱离老屋的主体是泥砖墙、瓦梁结构,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的殷实,家乡好多人都将原来的瓦房推掉,重新起过楼房,而老屋依旧岿然不动,相比之下,大家都更习惯叫它老屋了。“农村人一辈子都为一间屋”的老话在父母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可以说他们大半辈子都是为老屋“折腾”的。

老屋坐落在村庄西头,出了院子就是田野了。一年四季,这片有如桃花源的圣地点缀着不同的景色——春天里的茵茵绿草,夏季里的滚滚麦浪,秋天黄澄澄的玉米,冬日银装素裹的棉柴,还有那些忙碌的大人和四处玩耍的孩子,那场景就像梵高油画里的农舍,简直美极了。老屋像一位有底蕴有内涵的老人,虽历经沧桑,但仍不失它的威武气派;它是一本厚重的大书,记录下屋檐下老屋主人和房客们的生活,演绎出一代又一代人生的悲欢离合,承载着时代的变迁。

母亲说,老屋是在我出生那年——1988年迎来第一位位房客的,之前并不是没有闲房可供租赁,而是因为租房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当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它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适应当时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各地农民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在自家村落搞承包忙生产,乐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很少有人走出村庄。

到了90年代初,老屋的房客开始多了起来,四间闲房再也不“闲”了。我们村庄紧邻城区,房租又比城区便宜,很多租房的人便在这里“安营扎寨”,老屋的房客便也络绎不绝。九十年代的农村开始实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不仅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所提高,而且广大农民也从有限的耕地上解放了出来,在得到土地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发展其他产业或外出务工经商增加收入。许多房客便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农民。在农闲时节,他们便到城里揽活,做泥瓦工、修房顶、铺地板,有的还常年在外做些买卖。农民收入的渠道着实多了起来,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每每夏天的夜晚,老屋诺大的庭院里总会充盈着忙碌了一天的房客们淳朴的笑骂、大声的讲话以及老树下噼啪的棋子声。

进入21世纪,当我们姐妹都已进入高中、大学,老屋的房檐下却又多了几个学龄的孩童——他们是新的房客。时代在变,老屋下的房客也在变。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举家搬迁的家长们也加入了房客的行列。这些孩子多是刚入小学或刚读初中,这些家长多半是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在家全职照顾孩子上学,为了能就近读一所较好的学校,为了有一个以知识为依托的更好的明天,他们都在付出努力着。当一家人无需疲命奔波于日常的生计,当改革开放给人们带去物质上的富足时,精神上的追求、对教育的渴望就成为了另一番憧憬。老屋下又响起了曾经的歌谣和读书声。

……

今年暑假回家,便听说了老屋要拆迁的消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几年来,家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掀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革大潮。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交错贯通,整齐有序的居民楼拔地而起,小村庄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屋便是在这样的“旧村改造新村,村村统一规划”的农村改革大潮中接受拆迁的命运的。

老屋是这个变幻时代里一座无字的丰碑,它见证了过去岁月的贫寒和昏暗,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芝麻开花的美日子,整洁和谐的新农村……。老屋在时代变迁的脚步声中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即将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但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那个贮存了我童年少年每一点点滴滴快乐时光的的老屋永远会留在我的心间,我的梦中再也不会走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走不出这座青砖石瓦的农家小院和院里院外的故事。

当老屋成为一堆瓦砾,在它的原址上会重新起来一座红瓦彩墙的新楼房;当昨天今天已成为历史,一个崭新的明天又将继续——在那里,天很蓝,空气很清新,环境很优美,吸引世人的目光;在那里,勤劳、和谐、整洁、文明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一种习俗、一种风气;在那里,人们用聪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创造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

2008年8月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夜晚,满天星斗,金蝉吟唱。房客小张把新买的电脑支在老屋门前的石凳上,屏幕上08奥运的精彩视频正在播放。老屋的主人和房客们凝心聚神地欣赏观看,激情、超越、梦想、自豪在每个人心中升腾,为中国加油,为北京加油,为奥运加油成为我们共同的祝福。我分明闻见穿过老屋走廊的风带着阵阵甜意,那大概是历经沧桑的老屋对年轻北京、澎湃奥运的深情祈祷吧!

即将消失的老屋、如火如荼的奥运、日渐强盛的中国;过去、现在、将来;在这一刻无限交融!

从老屋和房客们的变迁中,你看!这改革开放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