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日本人改造两间房(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设新城区,想不到他们选择了这里)

  • 作者: 周凤蕊
  • 发布时间:2023-09-21


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设新城区,想不到他们选择了这里

通州正式成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已快两年了,可是对于为何选择通州,我还没看到最为权威的解释。

有人说通州是北京唯一同时接壤天津和河北的区县,是整个京津冀的核心区,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但是有人反驳说,选择通州是二十年前的决定,那时还没有京津冀一体化的说法。

不过打开卫星地图,可以看得很清楚,北京的北边和西边都是山,南边又要建机场,基础也不大好,只剩下东边有开阔的空间了。

大约80年前,曾经也有一份打算在中心城区之外建设新北京的计划,那时的选择并不是通州,而是京西,这个计划就是日本人制定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1937年7月29日,在经历了二十余天的抵抗后,北平沦陷,第二日,北平市地方维持会成立。10月13日,日本人宣称北平自当日起改称北京,国民政府对此当然不予承认(下文依旧称之为北平)。与此同时,佐藤俊久被聘为都市计划顾问,此人曾任伪满哈尔滨特别市工务处长兼都市建设局长。日本人雄心勃勃地打算把北平建设为“支那的东京”,为他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找一个更好的中心都市,北京显然是比平壤、长春都要好的选择。

1938年4月,佐藤俊久与山崎桂一提出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1939年6月4日,华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华北房地产公司成立,负责承建新市区,同年10月6日,伪建设总署成立了北京市建设工程局。1940年8月17日,该局制定了详细的都市建设计划和机密的计划要图。

这份计划首先面临三个问题:

1.北平人口日益增多。和今天一样,当时常住居民越来越多,当然多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更多的是日本人。抗战前,北平仅有2000多日本人,到了1941年,就猛增到接近7万人,北平的总人口也由153万人增长到179万人,日本人预计20年后将达到250万人。与今日相比,这个数字只是个零头,可那时的北平主要是指城墙以内的主城区,也就是现在二环以内的地方,至多带着周边的近郊,而且那时没有高楼大厦,民居大都是容积率很低的四合院;

2.北平的道路设施不健全,影响了经济和军事发展。别看做了这么多年首都,可城内的道路还是以土路为主,当时有句话这么讽刺北平的道路:“晴天三尺土,下雨一街泥。”西方列强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后,才逐渐把现代化的道路引进来。到1929年,北平共修筑了96.7公里长的碎石路和8.27公里长的柏油路,但这些道路集中于使馆区附近、繁华地段和富人居住区;

3.中国人和日本人混居,产生许多摩擦。大量日本人涌入,不可避免地和中国人住在一起,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比例由战前的1:770膨胀到1:30左右,在北平几乎随处可见日本人。他们对待中国人自然不可能以平等的眼光,中国人更不可能不抱有仇恨,因此免不了发生冲突,日本人为了维持稳定的秩序,想尽量避免混合居住,减少摩擦。

计划将北平定位为政治、军事中心和特殊的观光城市,因此不打算大规模改造老城区,日本人在本国内也采用这种方法,比如京都也是保留了旧城。他们定下了三条基本原则:

1.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发展工业与交通;

2.利用旧城区,用渐进的方法,减少阻力;

3.限制人口密度,中心区与郊区平均发展。

计划分为九个部分:

1.都市计划区域;

2.街市计划及新街市计划:①街市计划区域;②新街市计划:西郊新街市、东郊新街市、通县工场地;

3.地域制:专用居住地域、居住地域;

4.地区制:绿地区、风景地区、美观地区;

5.交通设施:道路、铁路、运河、飞机场;

6.上下水道:上水道、下水道;

7.其他公共设施:公园运动场、广场、墓地、跑马场、中央卸卖市场、屠宰场;

8.都市防护设施;

9.保留地。

九条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新街市计划,也就是在老城区外建立新城,这和日本人在长春的做法一致。

新街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东郊新街市,一个是西郊新街市。东郊新街市在广渠门外以东,在1.5公里到3公里之间的地方建设工厂,并建设铁路、码头和仓库等配套设施。

这个计划的重点是西郊新街市。西郊新街市东起公主坟,西至八宝山,南至丰台,北至西苑,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主要用地约为30平方公里。从城内的长安街引一条直线向西,越城直到西山磨石口以东、八宝山麓为止;再从万寿山颐和园内的排云殿引一条直线向南,延展到卢沟桥为止,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新北京市中心区的中心点,也就是兴亚大路(五棵松路、丰台路)为中轴。

西郊新街市用于建设政府机构、居民区、商业街、公园乃至高尔夫球场,当然,只允许日本人居住。

由于日本人深陷战争泥潭,太平洋战争后,更是无力他顾,这个计划的实施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战后的1946年春天,国民政府做过一次调查,还是有一些实际成果的。

西郊新街市完成了第一期计划面积14.7平方公里的土地征收。已建成道路米,其中沥青混凝土路2条,长8700米,沥青碎石路3条,长3600米,卵石路1900米,土路米,占全区计划路长度的70%;敷设供水管米,分布在复兴大街、万寿路、永定路、翠微路附近;苗圃、医院、运动场、公园、邮局各一处;以完成房屋581栋,建筑面积平方米,用地面积平方米,以日式瓦房为主,绝大多数是日本企业和机关。

东郊工业区完成第一、二期计划面积2.67平方公里的全部征地,建成了9家厂房,其余计划建设的11家都是空地,建成的有北京啤酒、华北烟草、大新制纸、北京锻造。土路米,碎石路米。

1942年2月,西郊住进了日本人800户,2100人,集中在万寿路和永定路附近。

但日本绝大多数重要企业还是分布在旧城区,尤其是东交民巷、王府井、东四、东单、北池子、总布胡同等地。

直到现在,还有日本人认为这个计划是对中国大陆的技术输出,中国人是受益者,这是对侵略战争的无耻粉饰。

至于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看好老城的西面,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学者说大概是因为西郊山水环绕,风水更好。可是这个风水显然也帮不了日本人。

参考文献:

孙冬虎《八年沦陷时期的北平城市规划及其实施》

齐峰《日伪时期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原因与性质初探》

日本房子是怎么装修的

每个买了房子的中国家庭,大都会成为装修专家,他们甚至知道装修公司报价和质量上的猫腻——尽管多数是在事后。

比起中国人,日本人对装修问题的愚笨是难以想象的。多数日本人无法回答本地的建材市场在哪里,因为今天大部分日本新房都是精装修过的,不像中国大量新房是毛胚房。另外,由于早已完成城市化进程且步入老龄化社会,日本二手房交易远不如中国活跃。而年代较久的二手房,售出前都会找公司重新装修。在日本,不需自己操心装修问题被视为理所当然。

即使是精装房,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用心程度也截然不同。中国精装房的购房者大都能说出新房每平方米的装修造价,这是房产公司必须告之的重要事项,而日本人则对此毫不关心。有两位旅居日本多年的中国人,在被问及此问题时,竟然用了相同的比方反问:难道你在4S店买汽车时,需要知道汽车的喷漆花了多少钱吗?

日本建材市场多由单个公司布置巨大的展厅

日本人像看待工业制成品一样,将装修视为住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许是因为日本家庭装修已接近工业化制造的缘故:

日本公寓住房的家庭装修,本质上可算工业制成品的组合安装。住房装修设计与住房设计建造是一并考虑的。家装的大部分材料(厨、卫、浴、柜、桌椅等)都是标准设计的成套工业制成品,装修工更像汽车生产线上的装配工,质量非常稳定。由于工业化生产制造的品质和工人的技能,使得家庭装修使用寿命较长,不像中国因为质量问题短时间内需要频繁装修。

日本的现代家居装修业比欧美起步稍晚,但日本传统民居以榻榻米计算室内空间的习惯,使之很容易接受德国人率先引入的家居模块化观念,八十年代率先完成了家居的工业化生产制造革命,与今天中国非标准化手工作业的家庭装修相比,质量上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墙纸几年后卷边、发霉、起泡怎么办?墙皮起泡脱落怎么办?木地板开裂或拱起来起伏不平怎么办?瓷砖断裂或脱落怎么办?厨房卫生间甚至客厅漏水怎么办……这些中国人熟悉的问题,日本人都无法回答,因为今天日本人的生活中缺少这样的经验。

日本室内大量采用墙面贴纸(布)

但是,再精良的工艺,通常十年到二十年,厨卫浴的设施也会出现局部老化现象,但与中国人倾向于整个拆了重来不同,日本人只会委托专业公司对老化设施做整体更新或翻新,而不是把家里的装修全部拆掉重来一遍。所以,中国小区里隔三岔五电钻电锤电锯的可怕噪音,在日本是极为罕见的。

由于这种翻新装修(“装修”这个词在日本和一些发达国家会因为程度和项目不同使用不同的词)需要重新设计,这时,房主通常会请专门的建筑士(设计师),而不是自己当设计师。也许是因为这类需求较多的缘故,日本是建筑设计师最多的国家,其单位人口中的建筑设计师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倍。

日本人购买新房,并不像中国的精装房一样缺少选择。房产公司的样板房通常设在公司专门的住房展区。每种户型都有一模一样已装修好的样板房。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购房者可根据喜好挑选,或根据需求提出另外的需求,不过,附加的选项另外算价。

日本的样板房(窗外的景色是布景)

标准化设计并不意味着同样的户型,里面的布置会一模一样。建筑商会考虑不同家庭的需求。譬如依照家庭成员数量和年龄,将用户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同样的户型,会根据家庭情况不同,在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上有不同的安排。并且,由于模块化设计,它是可调整的,譬如多了一个孩子,或孩子长大独立出去,都只需要简单的组装,就可适应需求。

住户在挑选住房时,房产商都会仔细询问其家庭状况。在更细微的环节上,房产商也会有比用户有更丰富的经验。日本房产建筑商大都有专门的研究部门,从人体工程学不断改进住房设计细节。从有老人的家庭,什么地方需要扶手、怎样做到轮椅可无障碍通行,到案台、柜门该如何设计才可让家庭主妇更顺手,都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标准。

社会学的研究发现也被引入住房的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上,它使得今天中国与日本家庭的布局差别,又多了文化习惯之外的因素。

【中日家居之别】

日本传统文化中注重简约的审美偏好,对日本家装风格影响至深。而今天中国的家装审美偏好千姿百态,多数人依然认为把家里装修的像商务消费场所才是美,并且由于缺少现代都市生活的经验积累,视觉效果的考虑往往在装修时被置于首位。

相比之下,日本设计师在实用功能的考虑上经验远较中国更为丰富。譬如为夫老妻居住的房子,会考虑到老人往往会因鼾声互相干扰,有分床而睡的需求,卧室的两张床中间,会设计一个可收放折叠的屏风,入睡前,拉开屏风就成了两间独立卧室。

为老夫妻分床而睡的设计

建筑面积在90-120平米的公寓住房,中日两国最大的布局区别在于,中国的客厅、餐厅、厨房多是分离的,至少厨房与前两者分离,而日本今天的住房,这三者几乎都是统一的空间,并且处于居中位置,被称为家务空间。

这种中日差别,看上去最直观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烹饪时多炒、煎、炸,油烟极大,厨房与餐厅、客厅必须分离。而日本烹饪方式油烟较少,可以不用担心污染室内空气。

但日本住宅注重客厅、餐厅、厨房打通形成家务空间,却是因为社会学研究的结果。研究者发现,由于日本社会的消费场所极其发达和观念的变化,近二十年来,家庭已不再是社交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与此同时,都市人群开始注重家人的团聚交流。为此,空间上必须打破厨房与客厅、餐厅的隔离,尽可能增加家人的交流机会。家居环境中家务空间居中的格局也由此形成。

与客厅、餐厅空间相通的厨房

另外,社会学的研究发现,日本学习西方国家给孩子独立空间后,易造成父母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等一系列问题,孩子开始变得不爱学习,而更热爱学习的孩子,通常来自与父母有更多交流沟通的家庭,他们更喜欢在母亲身边做作业读书。这些发现也体现在住房的空间布局和设计上。现在的住房设计,会为孩子在家务起居空间设置一张可移动的书桌,无论是做家务的母亲还是读报的父亲,都有了更多的亲子交流机会。

中日住宅布局的另一大区别,是卫、浴空间的安排。

中国的住宅,除非面积特别巨大,通常浴室和卫生间是一体的,尤其不会刻意强调洗脸、洗澡的功能独立。而日本住宅布局,则奉行干湿分离的原则,洗脸间、卫生间和浴室的空间都是互相分离的,由于日本人爱在浴缸里泡澡,哪怕面积很小的单元,卫生间与浴室都是分离的。

另外,洗衣机通常也有独立空间,不但预装了上下水的管道,并且有专门的座垫,不会出现洗衣机工作时,地面上水漫金山的情形。

今天日本浴室地面多是防止积水的漏斗形,地面材料是保温的

在储物收纳空间上,日本住房装修设计时,隐藏式的储物收纳柜子,占用的空间要比中国大得多,给住户添置家具的空间很小,一方面与日本的“藏”多于“露”的审美偏好有关,另一方面,是日本设计师积累了更丰富的现代都市人群的生活经验——中国全新的精装修房,刚搬进去时会显得很宽大,但往往需要不断添置新的储物柜,最后反而容易显得局促凌乱。

由于今天日本住宅的储物空间是模块化设计制造的,它往往可根据家庭因人口、年龄的变化,重新组装调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正是这种设计上的考虑日益周到,日本成套家具因为需求减少,市场早已萎缩。

今天中国住宅建筑还不会考虑环保节能问题,而日本则为此挖空心思。譬如为减少使用空调,有的建筑会在相对的两面墙上开很小的窗口,一高一低,利用空气对流的自然风为室内降温。

空气对流的上通风窗

下通风窗口

【职人与匠人】

日本制造业别于多数欧美国家的特点,是企业生产协作的分工极细,一个大公司下面有多个层级与之协作的小公司,装修亦然。房产商的装修任务,会交给多个模块功能的供货商,每个供货商又会委托多个小公司负责施工。最终一个装修项目会有几十个小公司承接。

企业间的高度分工,它最终会体现为工种分工极细,工人专业度极高。据统计,日本普通公寓楼的家装,前后进场施工的工人,工种会多达十五个以上,而在中国,一般只有泥瓦工、水电工、油漆工和木工四个工种,由于木工活现在越来越少,更多时候只有三个工种。

日本家装中看不见的布线也很讲究

而日本公寓的住房者几乎永远不会与装修工人直接谈判交道。公寓楼需要局部重新装修时,则是与物业公司交道。通常会委托设计事务所,由事务所的设计师更具需求绘制装修改造图,由设计师与物业公司的装修工人沟通交流。

当然,今天日本居民并不全都住在现代高层公寓楼中,大量人口是住在独栋或老式狭小的楼房中。装修老化时,不可能像公寓楼那样以标准化装修。但无论是东京这样的大都市,还是北海道的偏远山村,非公寓楼住房的翻新装修,同样是委托专业的公司,内部功能模块依然尽可能地由供货商定制。

模块化设计厨房洗菜案台储物系统

日本人很难理解中国人关心的装修施工质量问题,在他们看来,大、中、小公司之间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决定了无需担心工人技能和责任感。出了质量问题,追溯的链条清晰直接,不可能出现事后找不到人的问题。

另外,在家庭建筑装修涉及的材料、工艺、质量标准上,日本有几十条法律法规,以确保质量标准和行业资质。据JIG-EARTH株式会社的伊藤雅词介绍,在技术标准上,除了德国可能略高于日本外,日本在相关领域的标准是最高的。

家庭装修供货商负责组织施工工人的同时,还需负责对工人的定期技术培训,以确保工人掌握最新工具和技术。日本装修工人的计薪方式,有计时和计件两种,按正常作息工作,其劳动时间大大短于中国同行,平均月收入为五十万日元,要明显高于一般公司职员的收入。

虽然与中国同行相比,日本工人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但他们并非中国最近开始频繁谈起的“匠人”,在日本,一般家庭装修的工人,被称为“职人”。此称谓通用于各个行业的技术工人。

“匠人”是一个极高的技术称谓,据伊藤雅词介绍,它是专指纯传统手工劳动的技术工种,通常职业生涯要达到二十年以上,才有可能被称为“匠人”。

在承接很特殊的装修任务时,才会有“匠人”出现。最常见的是定位高端的日本传统风格的饭馆、旅店。譬如用竹、木等材料装修时,不但不能使用现代装修材料,而且不能使用现代施工技术。只有手工工艺极高的工人,才能做出工艺品般的作品。

一个用传统手工装修的店铺

这种看似简朴的传统装修需要极高的手艺

今天的日本,早已无城乡之别,无论是“职人”还是“匠人”,都不会是来自特定地域或社会阶层。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对职业很容易产生强烈认同甚至热爱。

而中国装修工人多自农村来,虽然相对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人收入较高,但相对他们的城市雇主,则有明显的社会地位高下之别,大多数人只将其视为谋生手段,缺乏基本职业的认同,更谈不上热爱。

另外,在家装问题上,中国人与日本人除了前述的巨大不同外,对预算的态度也明显有别,中国部分城市的住房价格已与日本相当,但中国人可接受住房高价,却很难接受在装修上一次投入大量金钱。不过,由于中国人往往十年就会重新装修一次,算来算去,中国人一辈子花在住房装修上的钱,很可能与日本人是一样的。

日本人对待装修的态度和中国人截然不同,才发现差距有多大!

日本人在家居装修中在意的点和中国人截然不同,国内人装修时更多是在乎户型、风格、材料和施工质量等,而日本人更多是执着于功能细节的设计,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反差呢?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设计理念的不同,中国装修美观至上,日本装修功能至上,才会导致呈现的结果不同。

1、装修前期

【中国】

中国人在装修前期喜欢DIY砸墙改造,设计符合自己需求的房间格局。

【日本】

日本人在装修时非常依赖设计师,所以日本是建筑设计师最多的国家。而且日本人不喜欢装修前砸墙翻新,装修讲究一次性到位。

中日装修前期对比图

2、装修设计

【中国】

中国人在装修上,一般会按照需住多少人来设计几房几厅,确保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日本】

日本人在设计上根据家庭成员的数量年龄,将用户分成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再安排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中日户型设计对比图

3、预算态度

【中国】

部分一线城市的房价已与日本相当,甚至是超越了,中国可以接受高昂房价,却不能接受一次投入过多的装修成本。

【日本】

日本人舍得花费和买房相当的费用,甚至更高,来用于家庭装修。

装修成本

4、局部翻新

【中国】

一旦房子局部功能出现老化损坏的问题时,中国人会更加倾向于整体重装,将原本的装修拆掉重来一遍。

【日本】

日本人会委托专业公司对老化设施做整体更改或者翻新,而且翻新装修需要重新设计,这时,业主会找专门的对口设计师设计,而不是自己当设计师。

日本局部改造图

5、无障碍设施

【中国】

中国人在装修房子时,会比较少顾忌到年迈父母长辈的居家习惯。

【日本】

日本家庭对老人的呵护和尊重都体现在了家居设施的人性化上,让老人也能在新房轻松自如的行动生活。

日本人性化家居设施

6、家居审美

【中国】

中国的家装审美可谓是千姿百态,多数人认为将家里装修的像商务消费场所才叫美,缺乏了了一定的家居实用经验,视觉效果的考虑往往在装修中被置于首位。

【日本】

日本人偏爱简约实用的家居审美,而日本设计师在实用功能上的经验比中国要更为丰富,比如日本老夫妻居住的房子,会考虑到老人晚上鼾声会互相干扰,无法入眠,便会设计分床而睡的需求。

我是的两张床中间,会设计一个可收放折叠的屏风,入睡件,拉开屏风就成了两个独立的房间了。

日本家居设计实用性强大

7、住宅布局

客餐厨空间设计差异

【中国】

客餐厨一般分开设计,至少厨房是封闭式的。因为中国人烹饪时多使用煎炒炸等手法,油烟会比较会大,所以厨房必须与客厅、餐厅分离。

【日本】

客餐厨一般都是统一的空间,并且处于居中的位置,日本人称为家务空间。也因为日本烹饪方式油烟较小,所以并不会担心油烟污染室内空间。

中日厨房设计对比图

卫浴空间安排

【中国】

一般的中小户型,浴室和卫生间一般是一体的,而且不会刻意强调洗脸、洗澡的功能独立。

【日本】

日本人奉行干湿分离的原则,一般洗脸间、卫生间和浴室都是分离的,而且日本人比较喜欢泡浴,所以哪怕很小户型,卫生间和浴室都是分离的。

中日卫生间设计对比图

储物空间设计差异

【中国】中国全新的精装修房子,一般搬进去之间都会很宽敞很空,需要不断往里面添置新的储物柜,最后反而容易显得局促凌乱。

【日本】

隐藏式的储物收纳柜子,占用的空间要比中国大得多,添置家具的空间很小,一方面与日本的“藏”多于“露”的审美偏好有关;另一方面,是日本设计师积累了更丰富的现代都市人群的生活经验。

日本储物空间强大

8、装修公司的差异

【日本】

在中国,一般只有泥瓦工、油漆工、水电工和木工这四个工种,而且现在木工人员非常的紧缺,更多时候只有前面三个工种而已。

【日本】

房产商的装修任务,会交给多个模块功能的供货商,每个供货商又会委托多个小公司负责施工。最终一个装修项目会有十几个小公司承接。

企业间的高度分工,它最终会体现为工种分工极细,工人专业度极高。据统计,日本普通公寓楼的家装,前后进场施工的工人,工种会多达十五个以上。

中日工种差异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就能免费领取哦~

日本人卧室没衣柜,那衣服都放在了哪里呢

身边不少朋友家的衣柜状态,都是短暂性的整洁,持续性的凌乱,其实花费整理的时间并不少。

而反观日本家居达人晒的衣橱,又大又整洁,陈列有序,看起来还不压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篇我们分三个方面来具体说一说,看完你也能打造方便好用的衣柜。

日本衣橱与我们有何不同?

我们多用衣柜,偶尔大房子会追求衣帽间。

日本人称收纳衣服的地方为押入,用通俗的话来讲:“壁橱”是最贴切的,墙壁内空,外面做门。传统会用日式的推拉门、现在也有折叠门、玻璃门的出现。

这么做有一个好处:衣橱是步入式的,与卧室(或和室)空间连成一体,更节省空间,拿取东西会略微方便一点,视觉上显得整个空间大。

当然日本人跟我们一样,也有用衣柜的,也爱衣帽间,有条件的房子,也是首选衣帽间。

除了衣柜和壁橱的差别,让日本衣柜收纳力强又整洁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布局的不同!

日本衣柜内部布局,没有格子,一般都是挂杆、收纳箱、隔板等组成。下面我们讲日本衣橱可以借鉴的地方,会详细展开来讲。

我们主流的衣柜,内部多是由收纳格,挂杆、抽屉组成。目前随着定制行业的兴起,也开始借鉴日本、北欧等衣柜布局。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文化误解分享给大家。

前两天我读到一个话题叫做“日本小孩真的会睡在衣柜里吗?”能读出提问者的焦虑与惊讶,显然他把押入与衣柜划上等号了,以为日本父母因为房子太逼仄,不得已让小孩睡在了几乎不透气、空间又小的衣柜里。

据一个日本友人分享,在日本几乎每个小孩都睡过“衣柜”,每次生气、做错事、或者想自己独立思考,就会跑进去,经常一不小心睡着,这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个美好的童年记忆。

日本衣橱有哪些高明之处可以借鉴?

①抽屉式收纳箱的应用

日本人使用抽屉式收纳箱,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从抽屉式收纳箱在日本设计生产出来到现在,在衣柜的应用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抽屉式收纳箱给衣柜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整洁,日本的很多家居达人家的衣柜,都是通过最简单的挂衣区+下层抽屉式收纳箱组成,整个衣柜虽然非常大,收纳量很多,可依旧整洁。

抽屉式收纳箱还可以灵活布局,特别是针对国内的小衣柜,在挂衣区空间有剩余或者调整的时候,抽屉式收纳箱都能跟着灵活改变,从而能充分利用起柜内空间。

国内有家居达人参考日本衣橱的布局,拆掉衣柜隔板对自家衣柜进行改造。衣柜中间全部作为挂衣区,底部用抽屉式收纳箱收纳,柜内容量比原先隔板布局要增加很多,同时也变得非常整洁。

有朋友会问,如果用抽屉式收纳箱,也有来不及叠放整理的时候,衣柜还不是一样会乱?

其实不会的,即便抽屉式收纳箱内部并没有很好整理,但关闭抽屉后,衣柜整体还是整洁的。

这样在日后整理的时候,只需要布局整理,而不需要对整个衣柜进行收拾。而且使用抽屉式收纳箱,在衣服拿取上非常方便,比乱放在柜内或者隔板上好找多了。

衣柜使用抽屉式收纳箱,容量之所以增加,是因为衣柜利用率更高,抽屉式收纳盒内部是可以全部利用起来,而隔板收纳,一般都会留有一半以上的空间剩余。

在使用抽屉式收纳箱后,想方便好拿衣服,还可以根据衣服的类型分类收纳,比如T桖、毛衣、短裤等分类,然后在抽屉式收纳箱表面贴上标签,就能快速拿取。

②推拉门季节区分

日本衣橱很多都是推拉门的设计,比平开门少占地方,拿取方便,同时也可以通过推拉门给衣柜进行季节分区。

比如可以在衣柜比较方便拿取的一边放当季的衣服,另一边存放换季衣服。

换季的时候再进行简单的调整,这样拿取衣服的时候,就不用两个柜门来回推拉了。

③折叠门代替对开门、推拉门

相比较推拉门,开启更大、更节省空间的是折叠门,日本壁橱对折叠门的使用非常多。

因为壁橱内部空间也比较大,普通对开门或者推拉门都不足以充分打开,有些壁橱内还会放行李箱,不方便拿取。而通过折叠门就可以开启充分,取衣物都非常方便。

对国内小户型的人家来说,卧室衣柜也可以使用折叠门,省空间的妙招。

④视觉整齐划一

日本家居主妇对衣柜整理不单是在衣服上,为了保证视觉上的整洁,连衣架都会换成统一白色,这样即便是挂再多不同颜色的衣服,视觉上看起来还是很整洁。

对于一些丝巾、领带、腰带、围巾之类的杂物,尽量减少直接放在柜内,而是通过收纳箱来收纳。杂物归箱后,能大大减少柜内的凌乱感。

而且,在统一了衣架的颜色后,还可以根据颜色,适当调整衣服位置,比如浅色的衣服放一起,深色的放一起,也能带来整洁的感受。

⑤衣柜照明的应用

除整洁外,很多人还会忽略的一点是衣柜内部的照明问题,毕竟晚上拿取衣物柜内光线比较暗,也会影响使用体验。

比较方便省事的方法,是在隔板底部粘贴充电感应灯,开门既亮关门既暗,充电模式,不需要线路,安装省事。

⑥伸缩杆拓展挂区

日本衣橱因为进深足够,在衣橱一侧,还会通过伸缩杆拓展挂区,来挂一些不常背的包包之类的,刚好合适。

伸缩杆的使用方法非常多,对于衣柜挂衣区不够或者设置不合理的情况,还可以直接用它来当挂衣杆。

⑦伸缩隔板重新分区

衣柜顶部一般会用来放被子以及包包等,对于顶部隔板间距过大的情况,也可以学日本主妇这样,通过伸缩隔板重新分区。

把隔板顶部空间利用起来,收纳帽子、包包之类的,对空间进行二次利用。

日本人是怎么长期保持衣柜整洁的?

日本人长期保持衣橱整洁的方法,最主要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柜内无隔板,使用抽屉式收纳箱,从而减少直接叠放的凌乱感,同时也要统一衣架颜色、把杂物归箱等。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养成随手整理的习惯,坚持下去,衣柜想不整洁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