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北方平房火炕卧室格局设计(北方民居的特点是什么和南方有什么不同)

  • 作者: 向永善
  • 发布时间:2023-09-09


北方民居的特点是什么和南方有什么不同

一、北方民居的特点

1、典型的地北合院布局:济南地处华北,民居采用的是北方系的四合院布局形制,由于居住的多为平民百姓,多以一进院的简单形制布局为主。济南的传统民居因受阳宅堪舆思想的影响,平面组织变化极少。但少数民居因地形或建造时间的延续会产生丰富的演变。

2、前店后宅的临街住宅类型:芙蓉街是这一类型的典型示例。芙蓉街一带的建筑多是百年上下两层门面店铺的老屋古宅,上层主人或存东西,下层高大宽敞,用于经商,是典型的前店后宅性质的民居。这种居住建筑前垒砖屋搭小棚,店铺用牛角状的弯拱挑檐出厦,省却了店面的廊柱,不妨碍狭窄道路的交通。

3、民居色彩:色彩上,济南的四合院不同于北京四合院色彩的艳丽明快,济南民居由于多采用灰砖,小青瓦等本土材料,故整体色彩上偏于灰色,有多用白色线条勾勒线角,窗框则采用暗红色,配以青色的瓦,整体上色彩较为素淡、平和,突出了民居安详,宁和的特点,富有生活气息。

4、雕刻:济南民居的雕刻主要有砖、石、木雕三部分,其中石雕手法多样内容也最为丰富。济南民居砖石木雕常用的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线刻等,在济南民居中往往是多种雕刻手法一起运用,艺术效果十分丰富。

二、南北方民居的差异

1、、房屋建筑的朝向主要受光热条件的影响,由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南方小,故为了充分利用光热条件,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强;

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由于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墙厚以利于御寒;而南方地区夏季高温,墙薄以利于夏季通风透气;

3、屋顶坡度的大小主要受排水要求差异的影响,我国南方较北方雨水充沛,因而为了更好地排水,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相对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立的机构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有四:

1、以木结构体系为主。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

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和金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

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金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山金殿和昆明太和宫金殿。

2、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十一开间,是现

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3、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结构中的关键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4、特异的外部轮廓: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院落式的建筑群,展现广阔空。两千多年前汉墓砖画上已经有院落建筑的表现,及至明清最宏大的建筑群——紫禁城,也采用的复杂的围合形式。

5、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6、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墻壁亦往往作图画。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人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山水。

7、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建筑著作,其中城市著作有《考工记》,建筑条例著作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园林著作有《园冶》。著名的匠人有隋朝的宇文恺、宋朝李诫、明朝蒯祥、清朝样式雷。

扩展资料:

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

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

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庭院式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

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

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

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