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2019最经典两层现代别墅(中国现代著名的设计师有哪些)

  • 作者: 周韵翰
  • 发布时间:2023-09-02


广州有哪些经典的红色旅游打卡地

广州市红色旅游景点

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岗公园)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市区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积16万平方米,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过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将此地改名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象征节烈。黄花岗墓园北向南,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烈士墓构筑在岗陵之上,纪功坊峙立墓后。墓道两旁苍松翠柏,烘托出满园黄花辉映碧血的庄严肃穆气氛。园内还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桥等。建国后政府在墓园外筑起围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结果失败,喻培伦等86人(一说100余人)英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

2、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A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位于广州市中山二路92号,占地18万平方米,是解放后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牺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纪念性公园。主体有正门、广场、陵墓大道、广州起义纪念碑和圆形的封土。现有景点和游乐场所16处,集纪念、游览、科普于一园。墓道两旁有20个大花坛,四季鲜花不断;墓上密铺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园东部有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园中人工湖还有湖心纪念亭,横匾上书-“血祭轩辕”,为董必武所题。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3、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农讲所旧址讲习所旧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是毛泽东等人于1926在广州举办的广州农动所旧址。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原是番禺学宫,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农民运动讲习所由中国共产党人彭湃等倡议,经中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通过开办。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举办6届。1、2届所址在广州市越秀南-路惠州会馆,3、4、5届在广州东皋大道1号,第6届所址迁此。1~5届主任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第6届1926年5~9月举办,改主任为所长,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为专任教员,教员有彭湃、恽代英、阮啸仙等。本期招收学员327人,来自当时的-20个省,在此学习有关农民运动、军事、政治等课程,进行军事训练,并到农村实习。学员毕业后奔赴各地从事农民运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元帅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遗址性纪念馆。大元帅府旧址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东沙街18号,1917-1925年间孙中山曾两次在这里建立大元帅府,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纪念馆总占地面积为8020平方米,由南北两座主体大楼、东、西广场和门楼等组成;两座主体大楼为三层劵拱的西式建筑,南楼设“帅府百年”复原陈列,北楼有“孙中山在广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权”的基本史料陈列和专题陈列。1981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案:请尽早维修座落本市河南的当年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旧址案。1983年,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被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广州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中共“三大”会址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是迄今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9年,中共三大会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复开放。中共三大会址原为1幢两层高、每层2间相连通的普通房屋,为人字瓦顶的砖木结构,是设有骑楼的典型旧式广州民居形式。但房屋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经过新建后,新建纪念馆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全部用于陈列展览;旧民居5号楼将作为临时展厅,展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有关的专题展览;5号楼和新馆通过两层的走廊连成一体。

6、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坐落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先烈路的北面,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陵园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置严谨,造型庄重典雅,南北走向的墓道形成一条十分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用花岗岩石砌成,是一座富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陵园。陵园作为中国近代史人民斗争业绩的见证,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国内游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陵园主要建筑有:凯旋门、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和先烈纪念碑等处烈士纪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景观。陵园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仿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门楼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顶、先烈路和水荫路的交会处,高13.4米,宽11米,占地面积40.7平方米。

7、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近代史博物馆)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广州近代史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陵园西路2号的烈士陵园内,馆址原为1909年设立的广东咨议局,在大东门外,于1959年10月1日首次对外开放。广州近代史博物馆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分馆。博物馆分为主楼、荷花池和石桥三部分,主楼占地2500平方米,楼高两层,属于砖木、钢梁柱结构的西方罗马式议会建筑,大门为弧形门廊,正中筑有4根仿歌德式柱。1998年,原通往中山三路的大门被拆除,进出博物馆均须使用烈士陵园正门。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文献多件,历史照片多张。其中特别珍贵的是1927年广州起义时署有“广东工农兵拥护苏维埃政府大会”的两条标语:“打倒帝国主义”、“工农兵起来,拥护苏维埃政府”及当时用过的指南针、怀表和中共广东区委办党校用的教材《训练材料第二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潘学吟的毕业证书,陈毅在粤北领导游击战时用过的皮箱。

8、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广州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位于广州市文明路194号至200号(原为文明路75至81号)。是一座四间相连的三层楼房,砖木结构,木楼板,坐南向北,四间内部有门互通。每间宽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机关没有公开,用“管东渠”(即“广东区”的谐音)的化名向-局登记,后来“管东渠”就成了广东区委的代号。民族解放协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备处初期也在二楼办公,门前曾挂这两个单位的牌子作掩护。广东区委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地区区委之一。1922年,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成立,负责人是谭平山。1924年,10月,周恩来接任区委委员长的职务。1925年春,由陈延年担任书记。区委原管辖广东、广西两省,至1926年初扩展到福建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南洋一带。区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工委)、农民部(农委)、军事部(军委)、妇女部(妇委)、监察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并成立主席团(常委会),加强集体领导。

9、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位于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一个建于半山腰的小院建筑,院内有东西两排,每排4间瓦房,院子四周有围墙.曾于1940年4月~1942年5月,作为增城,龙门,博罗三县中共县委所在地,主要领导增城,龙门,博罗等地党组织开展工作,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斗争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005年,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被定为增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宏扬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正果镇政府于2006年开始对该址进行修复,投入资金近50万元.修复工程以“建新如旧”原则进行,重建的“中心县委”完全尊重旧址的原貌,建筑风格仍按照以前的客家土楼四合院的样式,室内布局仿照旧址,甚至重建用的部分砖,木柱等材料都是旧址原来的,以尽最大限度使建成后的“中心县委”旧址保持原貌,以保证革命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10、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位于万福路190号二楼,曾于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这一短暂期间作为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军委办公和周恩来、邓颖超居住的地方。1926年,周恩来同志曾在这里领导黄埔军校及国民革命军的共产党特别支部,派遣共产党员到军校和军队工作。这栋楼房始建于1922年,是地产商嘉南堂的产业,楼下是西华银行,为混凝土结构。二楼由当时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租赁。进入二楼的铁闸大门后是大厅,这里是会议室,军委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大厅左侧是军委的办公室,至今仍保持原貌的几张办公桌和手摇电话机,让人可以想象当年聂荣臻、黄锦辉等人在此办公的情景。大厅靠马路的一侧,摆设了一套西式的沙发,两旁还有几张靠背酸枝椅和茶几。这是军委的会客室,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邓颖超当年经常在此接待客人,向警予、李富春、蔡畅常来此作客,胡公冕、宋希濂、陈恒乔等黄埔军校师生亦曾到此拜访周恩来。

11、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

在新塘竹园村里,有一幢两进的大房子,一棵被当地人称为“富贵子树”的大树长在房子的中央,这就是增城竹园涌抗日游击队旧址.游击队旧址所在的房子。

12、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馆内陈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

13、广州起义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起义纪念馆,即广州公社旧址,为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广东省立公安局,位于中国广州市起义路200号之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张太雷领导发动的广州起义而建立的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所在。广州起义失败后苏维埃政府随即废止。虽然广州公社仅存三天,却是中国大城市里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1949年解放军攻占广州后,公安局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所接管,并于此设立广州市公安局。195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把南楼辟为广州起义陈列室,对内开放。1987年,广州市公安局移交了旧址的南楼、中楼及门楼等建筑给文物部门,后对旧址进行维修复原,成立了广州起义纪念馆。叶剑英曾为此题字“广州公社旧址”。因广州市公安局办公场所有限,直至2005年底,广州市公安局才向文物部门移交了余下的旧址北楼和拘留所。2006年开始重新修葺纪念馆,在此期间在旧址北楼挖出炮弹、手枪等文物。

14、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广州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旧址位于广州市万福路190号2楼。是1926年5月至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军委的办公室和周恩来、邓颖超居住的地方。楼为混凝土结构,分前后座,前座四层是万福路190号,后座三层并有天台,是东横街13号和15号。前后座之间有天井,每层天井都围有铁栏杆。该楼是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1922年动工兴建,次年竣工。旧址楼下,原为南华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南华银行。二楼由军委租赁,面积147.76平方米,花阶砖地面,从马路西侧有楼梯直上楼上。二楼门口装着一扇铁闸,进大门后为大厅,军委经常在此召开会议。大厅左侧有几张办公台、1部手摇电话机,军委聂荣臻、黄锦辉等在此办公。大厅摆着一套西式梳化,几张靠背酸枝椅和茶几,这是军委的会客室,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在此接待客人。

15、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广州市中心区越华路小东营5号(现已经改为15号),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进行决战的总指挥部。这次起义孙中山先生给予高度评价:“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愤怒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制。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建筑为坐北向南的青砖大屋,原是清朝官员的住宅“朝议第”,四进三开间,单层、两面坡顶素瓦,大门是岭南建筑中典型的趟栊门;院内每进之间均以天井、花园相隔,均配属晚清岭南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在20世纪20年代被同盟会员李章达先生买下大屋。1953年李章达先生逝世,1955年,李章达夫人尹映雪、儿子李诵刚遵照李章达先生的生前遗愿,将房屋捐给国家。

16、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位于东皋大道一号(现东皋大道礼兴街6号)。在这座宽敞、幽静的大院中,有一幢整齐美观的米黄色楼房,这座楼房原是广州商团副团长陈恭受的花园别墅。在大革命时期,它曾经是广东80万农会会员的战斗指挥部——广东省农民协会(简称“省农会”)的所在地。1924年10月,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镇压了商团叛乱后,将此楼房没收充公。1925年,农民运动讲习所(简称“农讲所”)由越秀南路惠州会馆(现越秀南路89号)迁到这里,续办了第三至第五届。省农会自成立后至1927年“四.一五”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前,便以此为大本营,率领全省农民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1925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成立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发布了《广东省农民协会宣言》,选举产生了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制订了省农民协会章程,统一了农会的名称和旗帜。

17、杨匏安故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匏安故居位于越秀区越华路116号,省轻工业厅大院内广东制糖机械厂劳动服务公司办事处的巷里,原为香山县今属南屏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亦是杨氏子弟到广州读书的邸舍,该祠原为一座二进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宽约13米,上挂有“泗儒书室”横匾,前座与后座中间的天井两旁均有厢房,厢房上有0,右侧厢房外有附祠,但现仅存前座,还增加了临时建筑,与其原貌相去甚远。杨匏安民国七年(1918)举家迁至广州,住进杨家祠,开始在广州宣传唯物论和社会主义。杨匏安的著作介绍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上很受欢迎。杨家祠就成为杨匏安活动的主要场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刘尔崧、冯菊坡、杨殷、苏兆征等人经常到此开会,研究工作。此后,刘少奇、张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产党员亦经常到此研究党在广东的工作。杨家祠亦成为大革命时期我党、团重要的活动场所。

18、花都革命烈士陵园

花都革命烈士陵园花都区新华镇体育馆11号,比邻花都区著名学府秀全中学,占地面积平方米,是为纪念自辛亥革命以来的花都籍革命烈士而建,1994年11月被中共花都市委、花都市政府确立为花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正门原来朝南,因为南边正好是秀全中学校区,通行不便,后来改北门为正门。烈士陵园被朱红的铁栅栏围着,大门也是栅栏式的铁门。进去以后是一个水泥小广场,广场周围悬挂了一些双拥宣传栏。平时一般空着,清明节或者烈士公祭日用作停车场。广场过去是一个三间四柱的水泥牌坊,牌坊上有胡文汉先生撰黄国强先生书的对联,正面是“碧血沃河阳凛凛英风存浩气,忠魂凝菊石铮铮铁骨铸丰碑”,“生为人杰死作鬼雄千古仰,泽被山河德昭日月万民钦”,横额“英灵永存”。反面是“故土已腾龙山水同欢歌舜日,新花长吐艳城乡竞富慰英魂”,“一脉馨香巴水流芳名不朽,千秋德泽丫山焕彩业长兴”,横额“日月同辉”。

19、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楼高三层,总面积约700平方米。这里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所在地。广东区委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地方区委之一,管辖区域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南部、香港、云南、贵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带,成为当时最大的区委。1924年10月,周恩来回国后接任区委委员长一职,1925年2月,由陈延年担任书记。区委机关设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农民部、军事部、妇女部、监察委员会和秘书处等机构。当年,陈延年、周恩来、彭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驱曾在这里办公,领导广东人民开展革命斗争。一楼开有中药铺、杂货铺、鞋铺、小吃店等4个店铺为区委的工作做掩护。1925年上半年,这里专门设立监察委员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纪律检查机构,开辟了中共纪检工作的先河。2019年,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沙基惨案“毋忘此日”纪念碑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基位于沿江路与六二三路交接处,沙面东侧。沙基惨案是中国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国和日本在上海镇压-工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五卅惨案发生后,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派邓中夏、杨殷、苏兆征、林伟民、李启汉等人到香港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会以及工人群众中进行-的准备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员、电车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着其他行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人数达25万人。工人声明拥护上海工商-合会对五卅惨案提出的17项条件,并针对英帝国主义在香港执行的歧视华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选举、劳动立法、减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项要求。有10万多名工人在苏兆征等人的率领下回到广州,广州英、美、日洋行和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万工人、商人、学生在东较场举行-,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会后-到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

中国现代著名的设计师有哪些

W.格罗皮乌斯,

密斯凡德罗,

赫尔辛基火车站,芬兰(1906~1916年)

建筑师:E.沙里宁

芬兰赫尔辛基火车站建于1906~1916年,是本世纪初车站建筑中的珍品,也是北欧早期现代派范畴的重要建筑实例,但基本上还是折衷主义的。它轮廓清晰,体形明快,细部简练,既表现了砖石建筑的特征,又反映了向现代派建筑发展的趋势。赫尔辛基火车站的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尔

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

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罗那(1906~1910年)

建筑师:A.高迪

米拉公寓于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建成。设计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筑师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筑艺术探新中勇于开辟另一条道路的人,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在米拉公寓设计中,把重点放在造型的艺术表现方面。他发挥想象力,建筑形象奇特,怪诞不经。同时吸收了伊斯兰建筑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相结合,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他独创的塑性建筑楷模。

林肯纪念堂,美国华盛顿(1919~1922年)

建筑师:H.培根

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培根设计,坐落在摩尔林荫大道末端的一处人造高地上,面积为2200平方米,对面是华盛顿纪念碑。纪念堂吸取了古希腊神庙的传统手法,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围绕,象征林肯时期美国的36个州。虽然平面似古希腊神庙,但没有通常希腊神庙的山花,而是一个团进去的屋顶层,放在古典柱式的顶部。

纪念堂内部用排列柱将平面划分为一个主厅和两个侧厅,侧厅内墙壁上绘制了表现林肯

一生中最显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画。整个纪念堂的高潮是正对入口位于主厅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从入口到雕像这一纵向序列的引导下,人们会感受到气氛的庄严。尔后人们

会渐渐看清这尊在散射入室的阳光照射下表情严肃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纵横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导形成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是这座纪念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手笔。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瑞典(1909~1923年)

建筑师:R.奥斯特柏格

本世纪20年代,创造新建筑风格的呼声已在西欧兴起,而传统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强

劲的势头。1923年落成的这幢市政厅即是尊重和继承传统的一种表现。瑞典建筑师R.奥

斯特柏格在市政厅设计中,他尊重古典建筑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将历史上的多种建筑风

格与手法融合一起,创作了这座体形高低错落、虚实相谐的水边建筑。市政厅内的几个

大厅装饰华丽而不俗,具有北欧地区的诗情画意,被认为是民族浪漫主义建筑的一个精

品。

施罗德住宅,荷兰乌德勒支市(1924年)

建筑师:G.里特维德

设计人G.里特维德是家具设计师兼建筑师,受荷兰当时“风格派”影响。风格派艺

术家倡导艺术作品应是几何形体和纯粹色块的组合构图。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

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

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

包豪斯校舍,德国(1926年)

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

此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设计,建于德国德骚市。它由教学楼、实习工

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

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

和图书馆。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平方米。这样不同高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

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

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这座校舍和包豪斯学校的教

学方针与方法均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萨伏伊别墅,法国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萨伏伊别墅位于法国巴黎近郊,这是一个富豪的别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师于1928

年设计,1930年建成。地段为十二英亩,建筑占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层。

这座别墅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独立住宅的自身,由于它在西方“现代建筑”历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誉为“现代建筑”经典作品之一,它是与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筑和城

市规划事业相关联的。勒·柯布西耶的许多建筑观点早期是由小住宅设计体现出来的。

1926年他把“新建筑”与旧建筑进行比较,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支柱层,主

要房间设在二层;(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自由立面

(成为一片可供自由处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萨伏伊别墅就是综合体现上述特点

的,与传统住宅建筑完全不同的代表作。从外观上看,形体简单,但内部空间却很复杂。

它与欧洲传统住宅大异其趣,表现出20年代建筑运动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筑观念。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西班牙(1929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有个德国馆,轰动了整个建筑界。博览会结束,该馆也

随之拆除了,存在时间不足半年,但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一直持续着。德国建筑大师密

斯·凡·德·罗在这个建筑物中完全体现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筑处

理原则。他认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的设计思想,应该跨

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塑造建筑空间,以水平和竖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运用,以及结构造型等,使建筑进入诗意般的水平。

这座德国馆建立在一个基座之上,主厅有8根金属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顶。

大理石和玻璃构成的墙板也是简单光洁的薄片,它们纵横交错,布置灵活,形成既分割

又连通,既简单又复杂的空间序列;室内室外也互相穿插贯通,没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间。整个建筑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然而对建筑材料的颜色、纹理、质地

的选择十分精细,搭配异常考究,比例推敲精当,使整个建筑物显出高贵、雅致、生动、

鲜亮的品质,向人们展示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筑艺术质量。展馆对20世纪建筑艺术风

格产生了广泛影响。

半个世纪以后,西班牙政府于1983年决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现西班牙巴塞罗那的蒙胡

奇公园里重建这个展览馆。由西班牙著名建筑师C.锡里西等主持。

纽约帝国州大厦,美国(1931年)

建筑师:S.L.H.建筑事务所

在纽约繁华的曼哈顿岛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

的楼房——帝国州大厦,高度达381米。它保持高度冠军称号达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国州大厦1930年3月1日开始设计,设计人为席瑞夫、兰姆、哈蒙。4月7日开始树

起第一根钢柱,9月22日钢结构就安装完毕,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后只

花去一年零一个月时间。钢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层,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优秀的记录。这座大厦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钢构件制作精确、

施工组织严谨分不开的。

流水别墅,美国(1935年)

建筑师:F.L.赖特

流水别墅是美国建筑大师F.L.赖特的经典作品,是为德国移民考夫曼设计的郊外别

墅。这座房屋不大,建筑面积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诞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新建筑纷纷问世,但流水别墅依然受到人们的赞美,并被列为

国家重点文物加以保护。流水别墅位于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F.L.赖特将别墅建在

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力,伸出于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这幢房子随着四季更迭以“无声之声”作出反应和进行着自我的更

新。建筑动势的性质与瀑布的流速动势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涨

时的强大动势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像一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当夏日流水涓细之时,倒像

是让别墅进行一种动物冬眠前的肌体蜷曲动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帘般垂现在切断

北岩的花架与点缀出挑的冰凌之间。建筑本身疏密有致,有实有虚,与山石、林木、水

流紧密交融。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汇成一体,交相衬映。流水别墅不但是F.L.赖特本人

作品中特别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纪世界建筑园地中罕见的一朵奇葩。

联合国总部大厦,美国纽约(1946~1952年)

建筑师:w.K.哈里森

联合国总部设计主任由美国建筑师沃利斯·哈里森担任。同时成立了有澳大利亚、

比利时、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乌拉圭、英国、前苏联、中国10个国家组成的国

际顾问委员会。代表中国参加设计顾问委员会的是梁思成先生。设计顾问委员会先后讨

论了53个方案。1947年5月通过了以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方案为基础的最后方案。

建筑方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馆四栋建筑组成。秘书处

大楼为板片式建筑,地上39层,高165.8米。其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两个端面

为狭窄的实墙。大会堂匍匐在大楼的一侧,顶部和侧面呈凹曲线形。安理会会议楼在秘

书处大楼与大会堂之间,临靠河面。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建筑相比,联合国总

部建筑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期得到广泛的认同。

马赛公寓,法国(1946~1952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被人们称之为“马赛公寓”的建筑,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现代化城市中“居住单位”设想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

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他理想

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

现代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

“居住单位”几乎可以包含一个居住小区的内容,设有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栋建筑就

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位。他在马赛设计并于马赛市郊建成的这座17层的“居住单位”

式公寓住宅大楼,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个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

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

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扩、

原始、朴实和敦厚的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粗野主义”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国(1950~1953年)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这座教堂建成于1953年。一向讲几何构图的形式美,主张采

用新技术来满足新功能和创造新形式的“现代建筑”,并在建筑创作实践中遵循理性主

义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筑家,却设计出了一个具有震动性的奇特的建筑。这是一座位于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变形,怪诞神秘,如岩石般稳重地屹立在群山环绕的一处被视为圣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勒·柯布西耶设计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并对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格拉姆大厦,美国纽约(1954~1958年)

建筑师:密斯·凡·德·罗

纽约西格拉姆大厦建于1954~1958年,大厦共40层,高158米,设计人为著名建筑

师密斯·凡·德·罗和菲利普·约翰逊。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

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

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作

大厦主体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一,

没有变化。窗框用钢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气势。整个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经过慎重的推敲,简洁细致,突出材质和工

艺的审美品质。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

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

建筑师:丹下健三

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

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

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

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这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发挥出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

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1959~1973年)

建筑师:J.伍重

在澳大利亚悉尼大桥附近有一个三面环水的奔尼浪岛。在这座岛上矗立着一组似群

帆泊港,如白鹤惊飞的建筑群,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造型奇特,

外观不凡。八个薄壳分成两组,每组四个,分别覆盖着两个大厅。另外有两个小壳置于

小餐厅上。壳下吊挂钢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两组薄壳彼此对称互靠,外面贴乳白色

的贴面砖,闪烁夺目。

丹麦建筑师J.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规模庞大,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确良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个2700座位的音乐会,一个

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550座位的剧场,一个420座位的排演厅,还有众多的展览场地、

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达平方米,连观众和工作人员在内,同

时可容纳7000人,实际是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剧院从设计到完工达14年之

久,耗资1.2亿美元,建成后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美国(1973年)

建筑师:山琦实

纽约曼哈顿岛上的世界贸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机构,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筑物之一。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占地约6.5公顷,它是一项耗资7亿美元,由六幢建筑组成的建筑

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

览用的九层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5米的110层塔楼。两座大楼都是方柱形体,

外形完全一样。每边宽63.5米,每幢塔楼面积达46.6万平方米,两幢塔楼面积合计有93

万多平方米。大楼的外墙是排列很密的钢柱,外表包以银色铝板。大楼受到很大的风压

力,在普通风力下,楼顶摆幅为2.5厘米,实测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个世界贸易

中心有5万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达8万人次。两座大楼有46部高速电梯,114部区

间电梯,8部货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载55人。电梯可直达能容纳2000辆汽车的停车场,

并与地铁相连,可以迅速地将来往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工作人员及来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总造价约4.8亿法郎,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地上六层,地

下四层。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计中心、音乐与声学研究所、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情报

知识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务设施。整个建筑被纵横交错的管道和钢架所包围,根本不像

我们常见的博物馆,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厂。这座艺术文化中心是意大利建筑师R.

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R.罗杰斯共同设计的。他们认为现代建筑常常忽视起决定性作用的

结构和设计。为了改变这一陈旧的观念,特意把结构和设备加以突出和颂扬,6层楼的

钢结构、电梯。电缆、上下水管、通风管道都悬挂在立面上,并涂上大红大绿的色彩。

建筑师有意将这座建筑设计成类似机械框架的装置,将内部做成宽敞的无阻拦的大空间,

允许内部布置灵活变动。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国家美术馆东馆,美国华盛顿(1978年)

建筑师:贝聿铭

对贝聿铭而言,国家美术馆的扩建,不是在基地上创造一幢单纯的建筑物,基地受

条件限制,与原有馆舍的配合,在华盛顿的地位、建筑计划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艰巨的

挑战。

1978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包括陈列馆和艺术研究中心两部分。它在议

会大厦和白宫之间,是白宫前最后一块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状不完整,是

个斜角的楔(梯形)。因为东馆是整个美术馆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门必须面向1941年

建的旧馆(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筑)。同时,陈列馆和研究中心两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这通常会带来一些麻烦:在一个面上设两个门,处理得不好,会使人感

到一个是大门,一个是“狗洞”。设计者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陈列馆;一个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进陈列馆的大门设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边,研究中心的小门设在两个三角形之间的凹缝里。这座建筑的整个构思都是由三角形

变化出来的,没有一般的矩形空间。造型既清闲简洁而又庄重典雅。陈列馆的中心是个

多层空间,有纵横天桥联接,中央大厅顶部为玻璃天窗,中间有纵横跨过的栈桥或挑出

及四进的廊子。参观者在其中走动时,步移景随,空间景象变化万端。东馆与古典主义

的老馆及附近的美国国会大厦相邻,在对比中又有配合。开幕时由卡特总统亲自剪彩,

他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美术馆。

海伊美术馆,美国亚特兰大(1983年)

建筑师:R.迈耶

美国建筑师R.迈耶以擅长设计美术馆而闻名,海伊美术馆外部造型复杂多变,轮廓

生动。R.迈耶的建筑作品用白色,在阳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层次十分丰富。内部有一扇

形中庭,内部空间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绵延流动,景象万千。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中国(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这是英国建筑师N.福斯特的作品。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

的主角。大楼底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

内空间也尽量开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建筑风格,这

种建筑虽然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相当昂贵。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他所设计的这座位于伦敦的劳埃德总部大厦包括一个12层、

能同时容纳人工作的保险业务大厅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局的写字楼。建筑师考虑

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梯塔和主

要管线,以及结构部分均暴露在建筑***。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令众多的建筑师

感到惊讶。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的可能。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1988年)

建筑师:贝聿铭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

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扩建部分的入口放在卢浮宫的主要庭院的中央,这个入口设计成一个边长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这是贝聿铭研究周围建筑物的心得,也再度证实了贝聿铭设计与

环境的紧密关系。金字塔的底边长35.4米,底边与建筑物平行,亦即与方位平行,与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强化了与环境的关系。金字塔的体形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

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广泛

的赞许。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度,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以三个角对向建筑物,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这三个紧邻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镜般,在云淡天晴的时节,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与环境相

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另一向度而丰富了景观。在转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紧邻着另外

四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构成另一个正方形,与金字塔建筑物平行,每个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喷泉,像是硕大的水晶柱烘托着晶莹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仑广场,贝聿铭将

建筑与景观完整地合成为一体。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中国(1989年)

建筑师:贝聿铭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

时6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土地。

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

中国银行大厦位于香港中心区,楼高70层,总高度达315米(连同顶部的天线),总建

筑面积为128.60平方米。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

的灰色花岗岩。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

无柱,空间开阔。大厦底层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

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

高点。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筑师:安藤忠雄

教堂建筑的设计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独特的,因为这类建筑首先要能唤起

人精神上的共鸣,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肃然的、静寂的、纯粹的、几何学的空间

创造,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设计是极端抽象简洁的,仅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角。建筑只是简洁的混凝土箱型,没

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

与日本枯山水石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建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

的位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定的。礼拜堂正面的混凝土墙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现出光的十字架。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主体限定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

这是安藤忠雄所谓的对自然进行抽象化作业。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筑师:F.盖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由地方投资兴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经营并提供展品,

被认为是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这是建于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术馆。

该馆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位于勒维翁河滨。主要部分的体形弯扭复杂,难以名状。

博物馆造型由曲面块体组合而成,内部采用钢结构,外表用闪闪发光的钛金属饰面,钛

板总面积2.787万平方米。造型的独特是建筑师F.盖里近几年个人风格的继续;也是古

根海姆负责人的愿望,他们希望这幢建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成为城市的标致。

F.盖里在设计过程中得助于航空设计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它使F.盖里的构思如虎添

翼。在总体布局中也进一步发挥了他的艺术包装思想,但这次的“包装”范围远远大于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馆仍然是规整的。为利于布置展品,首层基座部分也是相对比

较规整的。动态徒劳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厅和四周的辅助用房,变化的形态向上逐渐收缩。

博物馆建在水边,与城市立交桥形成有机的组合,这种嵌人城市肌里的构思也为造型独

特的博物馆增添了一些理论依据。

2019哈尔滨五一旅游攻略哈尔滨五一旅游景点必玩

:2010年10月1日——2010年10月1日绝对适合黄金周。天气既不热也不冷。主要景点有老黑山(看到完整的火山口和大面积的熔岩翻石海)、尹蓓泉(品尝含天然碳酸氢盐的风冷矿泉)、龙门石寨(看到块状熔岩和火山生态)、文博(乘船游览)。特色小吃是当地的矿物豆腐和豆腐干。本地蜂蜜也有自己的特色。

1.五一哈尔滨旅游景点必玩

,免费开放,不准入内。

2.哈尔滨五一游玩好去处

不放假,不入场,不收费。

3.哈尔滨五一免费景点

帽儿山五一和十一假期是好季节。

4.哈尔滨周边五一旅游攻略

哈尔滨太阳岛公园是太阳岛上最重要的景点。公园内有天鹅湖、太阳瀑布、水格田芸、松鼠岛和富川花园,是娱乐休闲的最佳场所。

太阳石

根据太阳岛太阳石的传说,太阳石是太上老君炼丹时留下的仙丹。金太祖十几岁的时候,为了获得灵感,他在石头上磨刀;成年后,与将军们在石头上涂灰(当时金军作战前高级将领的军事会议,以尘土为纸,树枝为笔,勾画行军路线图,会后不留痕迹地擦灰)灭辽攻宋;东北抗日联军李将军曾率人在此歇息。有一种说法是火暖胸,风凉背。当然,这些说法都是民间传说,没有官方考证。不过这也说明太阳石被当地人认为是奇石。

1979年,著名歌手郑绪岚宋《太阳岛上》使太阳岛名扬海内外。在那些日子里,参观太阳岛的游客数量急剧增加。当游客乘船登岛时,他们都问太阳岛在哪里?于是太阳岛景区建设指挥部决定竖立一块石碑给游客看。在利米尼阿吉雷的西餐厅旁边,写着太阳岛都被刻上了。

太阳岛三期改造时,哈尔滨市文联组织众多文艺工作者寻找一块与太阳岛融为一体的巨石,最终选定了今天s太阳石。

太阳石长7.5米,厚2米,高4.3米,重150吨。它原本位于阿什河沿岸的西泉眼景区。将在太阳岛三期改造工程期间运送至太阳岛。现在站在太阳岛公园的正门。太阳岛石碑上的三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于1984年题写的太阳岛为哈尔滨日报太阳岛文学副刊。

水格田芸

太阳岛水格田芸的主要景观是柳树和桦树水格田芸,是太阳岛公园最经典的景观之一。始建于1980年,1981年竣工,主体景观面积1515平方米。单词水格田芸由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写。在2005年的三期改造工程中,水格田芸景区由中式风格转变为欧式风格。

水,即太阳湖,是一个人工湖,是哈尔滨市民在1980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挖的。挖掘出来的土方堆积形成了太阳岛的另一个重要景观,——太阳山。

展馆采用现代造园手法,融合欧式建筑风格,依水而建,分为长廊、长廊、方亭三部分。展馆有两层,有54根黑色大理石柱子。

展馆湖岸的垂柳倒映在水,形成了亭桥映柳。

松鼠岛

太阳岛松鼠岛松鼠岛,顾名思义,岛上散布着近2000只人工驯养的松鼠。2006年6月,太阳岛公园从辽宁山区引进了600多只松鼠,进一步增加了岛上松鼠的数量。目前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松鼠观赏、驯养和科普基地。

松鼠岛占地约平方米。它位于太阳岛风景区堤的北面,四面环水,地势起伏

松鼠岛上的松鼠非常可爱,吸引了很多小朋友来参观,它们是最喜欢的松鼠的圣地孩子们。小朋友还可以给小松鼠喂松鼠食物,非常有趣。不仅是孩子,游客也可以和很多松鼠近距离接触。同时也是松鼠新奇的活动天堂和快乐天堂。

鹿苑

鹿苑占地6.2万平方米,人工湖2700平方米,放养30多只驯养梅花鹿。园内有一个欧式风格的传教馆,设有鹿文化、鹿科技、自然博物馆、鹿产品展四个展区。

太阳铺

太阳瀑布与亭子太阳瀑布占地约平方米,长132米,高7米。太阳瀑布是太阳岛三期改造工程中新增的人工景观。它的原址是外语系所在地。人造瀑布笔直飞下。虽然没有大自然那么壮观,但还是给人一种气势。瀑布内部是一个设计独特的画廊,画廊里有天然的洞穴。

新泻友谊公园

太阳岛新_友谊公园,作为姐妹城市新_的市长,被题写为新_友谊公园,原名日本公园。它是为纪念中国哈尔滨市与日本新_市缔结友好城市10周年而建造的,于1989年9月1日正式竣工对外开放。花园占地平方米,是典型的日式园林,具有迁徙风格。

公园内有一座日式中日友好纪念馆,馆内有日式展厅、水屋、茶室、和声室,底层有榻榻米垫。园内建有一些模仿日本著名景观的小景观,如曲桥(模仿白山公园的木制异形桥)、葫芦池(象征日本海)、万带桥(象征新_市)等。此外还有人工小溪、假山、日式凉亭、洗手碗、井户、石灯等小作品。在草坪中间矗立着中日友好纪念碑。

天鹅湖

天鹅湖位于太阳岛公园北部,占地平方米,由湿地和芦苇组成。利用原有的地形和植被为天鹅创造栖息地。湖中主要散落着黑天鹅、大天鹅、小天鹅、飞鸭、灰雁等。经过二期和三期改造,天鹅湖面积进一步扩大,天鹅数量也有所增加。2006年,引进了12只天鹅,包括4只黑天鹅和8只白天鹅。

花卉园

花卉园占地7万平方米,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花卉基地。种植了39个品种、12种颜色的20多万株花卉。

该园的设计借鉴了加拿大布沙尔花园的造园风格,运用了西方传统和现代的造园理念和手法,使园中花卉的造景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从北到南,花圃按黄道十二宫顺时针分为12园。

丁香园

丁香园建于1996年,占地平方米。丁香是哈尔滨的市花,在哈尔滨的花期一般在5月至7月。丁香园种植有丁香、白丁香、紫丁香、北京丁香、红丁香、小叶丁香、辽东丁香、什锦丁香等12个品种上千株丁香。同时,为了给太阳岛上的鸟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丁香园里有100多个鸟巢。

东北抗联纪念园

太阳岛东北抗联纪念馆公园东北抗联纪念馆位于太阳岛大堤内,靠近东区。它已成为中国东北最大的抗日战争教育和纪念基地。纪念园占地平方米,以抗联战士雕刻、湖水、草地为核心。其表演风格不同于以往庄严的纪念模式。通过主题雕塑、抗联营地和起伏的地形、树木、流水、巨石等景观的组合,再现了白山黑水之间的抗日战场。

在纪念园里,有一棵形状奇特的大树叫反工会树。这棵树是北方珍贵的枫树,树龄80多年。虽然这个的主干

冰雪艺术馆于2000年由太阳岛景区管理处共同投资兴建,占地5000平方米。展馆净高7米,有100多个冰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冰雪艺术场馆。馆内冰景由松花江天然冰和人工雪构成。这个博物馆的意义在于,只有冬天才有的冰雪景观,春夏秋三季都可以在室内实现。博物馆主要分为五个景点:

太阳岛冰雪艺术博物馆古韵辉煌:借助敦煌壁画、龙门石窟、大同石刻、大足石刻等中国古代艺术,展示北魏文化,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

欣赏花园里的雪:它反映了中国中国悠久的园艺艺术,将植物与冰雪园艺相结合,创造出虽然有些人这样做,它就像天空打开了。这个景区的作品主要是仿照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如天坛祈年殿、长城、华表、长廊、龙舟、梅婷等。

北疆冬趣:该景区主要通过冰雪作品反映黑龙江省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作品描写了黑龙江省林海雪原和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以及黑龙江省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玉龙宫:该景点的特点是参与性和互动性强,包括大河马滑梯、彩色冰迷宫、大龙宫等参与性内容。

异国风情:该景区通过冰雪作品展示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历史遗迹、文化遗产和国外著名景观。如泰国宫殿、印度雕像、罗马艺术广场等。

2007年初,冰雪艺术博物馆经过两个多月的重新装修,用艺术灯光装饰,用冰雪重新雕刻,增加了33件冰雕和雪雕。以哈尔滨风情为主题,以冰雪作品为代表的中央大街、极乐寺、尼古里斯特基里克等哈尔滨著名景观和标志性建筑。总用冰量达到6000立方米。

避雨走廊

防雨走廊防雨走廊占地320平方米。这座建筑以白色和欧式风格为基础。它坐落在太阳湖边,与水格田芸遥相呼应。

雪雕艺术公园

雪雕艺术公园是在公园内崔芳园的原址上建造的,占地3000多平方米。白色大理石和其他白色建筑材料被用来模仿白雪。悠悠牧羊曲以2002年第十五届雪博会主雕塑,作为主场景,再现都市雪国迷人风光。

于志学艺术博物馆

太阳岛于志学美术馆于志学美术馆是于志学先生于2003年在哈尔滨创办的第一家私人美术馆。于志学先生是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院长,全国著名画家,冰雪山水画创始人,冰雪画派领军人物。

为了表彰于志学对哈尔滨的巨大贡献在美国冰雪文化方面,他协助于志学建立了于志学艺术博物馆。美术馆由两座欧式建筑组成,毗邻并依托俄罗斯小镇和罗马花园。美术馆共分三层,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00平方米。

于志学美术馆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免费向公众和社会开放。自2004年正式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4万人次,举办国内外展览30余场。

美术馆一期工程已经完工,共三层,四个展厅,主要展示于志学以及《长征万里图》等冰雪派其他成员的作品。此外,博物馆还设有文物展览室、学术报告厅、荣誉室、图书馆和档案室。

二期工程将对美术馆的造型和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增加相应的功能和配套设施,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美术馆的要求。内部展厅将进一步扩大和丰富,增加国家当代著名作品展览和大厅,如中国聚会,文房四宝和

太阳岛俄罗斯展厅俄罗斯艺术展厅位于园区东北部,面积1742平方米。展览建筑和周围的花园环境都是俄罗斯风格。展馆突出哈尔滨与俄罗斯的地域优势和文化互动,具有民间收藏的简约展示空间和风格。俄罗斯艺术展览馆,收藏4000多件,展品1200多件,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私人收藏展览馆。共有三个展区:永久展区、临时展区和艺术交流与创作示范区。一直致力于中俄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刘老师收藏了3000件俄罗斯艺术作品,多次获得俄罗斯政府颁发的奖项,被中俄媒体誉为中俄民间文化的使者。

北方民艺精品馆

北方民间艺术精品馆由哈尔滨摄影家、桦皮工业画大师刘恒福创办。刘恒福筹集300万元人民币开馆,每年投入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展馆维修基金。免费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收藏了近千件艺术品,主要包括刘恒福收藏的中国雕塑大师于青城的作品、木雕、桦木艺术、泥塑、北方综艺、萨满文化、俄罗斯和鄂伦春象牙雕刻等。

俄罗斯风情小镇

太阳岛俄罗斯小镇俄罗斯小镇位于太阳岛景区南部,紧邻松花江,与中央大街、斯大林公园遥相呼应,占地10多万平方米。从松花江南岸的哈尔滨老城区到小镇,坐船10分钟,坐车20分钟左右。

该镇是一个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旅游休闲小镇,其特点是营造了一种中国出境旅游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整个小镇由27栋20世纪初简单的俄罗斯风格的别墅和房屋组成。这些建筑都是按照原来的俄罗斯风格维护的,尽量保持原来的样子。此外,该镇还有一些标志性的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和设施,如广场、雕塑、表演大厅和重建的Miniajur西餐厅,使小镇的结构更加完整。这些具有俄罗斯民间风格的别墅群不仅在中国出现较早,在俄罗斯也极为罕见。它们具有很高的建筑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及历史意义,是哈尔滨乃至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