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48v用电系统上市公司(锂电池上市公司有哪些)

  • 作者: 彭森
  • 发布时间:2023-08-27


锂电池上市公司有哪些

1、德尔股份:从近五年ROE来看,近五年ROE均值为1.12%。公司自主研发世界前瞻的全固态电池项目,主要特征为采用氧化物电解质材料利用涂布制造技术开发大尺寸(24V/48V)、中尺寸氧化物全固态电池

2、小康股梁拦隐份:从近五年ROE来看,近五年ROE均值为1.1%,过去五年ROE最低为2020年的-31.55%,最高为2017年的17.65%。InEVit的主要业务为电动汽车电池系统研发和设计。

3、雄韬股份:从近五年ROE来看,近五年ROE均值为4.73%,过去五年ROE最低为2017年的1.64%,最高为2016年的7.72%。公司主要从事化学电源、新能源储能、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主要产品涵盖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三大品类。

4、天赐材料:从近五年ROE来看,近五年ROE均值为15.82%,过去五年ROE最低为2019年的0.57%,最高为2016年的28.82%。在衡森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公司是通过技术许可方式引进了美国Dr.NovisSmith的六氟磷酸锂制造技术,公司在此技术的基础上提高该技术的各项性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公司橡厅为电动巴士提供了配套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5、江苏国泰:从近五年ROE来看,近五年ROE均值为13.47%,过去五年ROE最低为2020年的10.97%,最高为2016年的19.17%。公司控股子公司华荣化工(占78.895%)有2500吨锂电池电解液生产能力,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华荣化工1000吨/年锂电子电池电解液技改项目已于2010年投产;3000吨/年硅烷偶联剂技改项目预计2013年6月底前正式投产。2013年年报披露,报告期内华荣化工实现营收为.76万元,同比下降3.41%,净利润为.07万元,同比增长17.42%。

6、中天科技:从近五年ROE来看,近五年ROE均值为11.25%,最高为2016年的14.31%。采用公司独有的安全阀技术,大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采用国际特有的横向引流专利技术,提高了电池的效能与寿命。

公司深度国产替代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行业背景:

功率器件原理:

功率器件特指转换并控制电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力转换包括转换一个或多个电压、电流或频率;功率控制指控制输入和输出的功率大小。(电力转换核心目标是提高能量转换率、减少功率损耗。关断时没有漏电,导通时没有电压损失,在开关切换时没有功率损耗。电力控制核心是使用最小的输入控制功率保证输出功率的大小和时延。)

半导体器件分类:

功率半导体应用范围

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广泛,基本上涉及到电力系统的地方都会使用功率器件。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可分为几大部分: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电网、轨道交通、白色家电、工业控制,市场规模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功率半导体发展

功率半导体分类及特点

功率器件性能对比

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

功率半导体用于所有电力电子领域,市场成熟稳定且增速缓慢。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新兴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发电、变频家电等带来的巨大需求缺口。成熟市场规模:根据IHS Markit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391亿美元,中国功率市场规模为138亿美元,全球占比 35%。

纯增量市场规模:我们主要测算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光伏和风电四个领域中应用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

①新能源汽车领域市场需求到2025年约160亿元,2030年约275亿元。

②公共直流充电桩领域2020-2025年累计市场需求约140亿元,2025-2030年累计需求约400亿元。

③光伏领域2020-2025年累计市场需求约50亿元,随政策调整有望进一步增长。

④风电领域2020-2024年累计市场需求约30亿元。整体看,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2025年四个领域提供纯增量规模预计达 200亿元。

根据Omdia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排名前十功率半导体企业来自于美国、欧洲和日本,合计市占率达60%。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自给率偏低,中高端功率MOSFET和IGBT自给率不足10%,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行业发展趋势一:不需要追赶摩尔定律,倚重制程工艺、封装设计和新材料迭代,整体趋向集成化、模块化

功率半导体整体进步靠制程工艺、封装设计和新材料迭代。设计环节:功率半导体电路结构简单,不需要像数字逻辑芯片在架构、IP、指令集、设计流程、软件工具等投入大量资本。制造环节:因不需要追赶摩尔定律,产线对先进设备依赖度不高,整体资本支出较小。封装环节:可分为分立器件封装和模块封装,由于功率器件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需采用特殊设计和材料,后道加工价值量占比达35%以上,远高于普通数字逻辑芯片的10%。

行业发展趋势二:新能源与5G通信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兴起

新能源、5G等新兴应用加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需求,我国市场空间巨大且有望在该领域快速缩短和海外龙头差距。①天时:第三代材料在高功率、高频率应用场景具有取代硅材潜力,行业整体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②地利:受下游新能源车、5G、快充等新兴市场需求以及潜在的硅材替换市场驱动,目前深入研究和产业化方向以SiC和GaN为主,国内市场空间巨大。③人和:第三代半导体核心难点在材料制备,其他环节可实现国产化程度非常高,加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支持。我们认为该行业技术追赶速度更快、门槛准入较低、国产化程度更高,中长期给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衬底材料供应商带来更多发展空间确定性更强。

行业发展趋势三:IDM模式更适合功率半导体行业,代工可以提供产能、工艺技术补充

海外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都采用IDM模式,国内功率半导体行业商业模式以IDM为主,设计+代工为辅。

国内上市公司

国内功率半导体发展分析

企业简介:

公司主营业务是以IGBT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并以IGBT模块形式对外实现销售。IGBT模块的核心是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嘉兴,在上海和欧洲均设有子公司,并在国内和欧洲均设有研发中心。

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和工艺及IGBT模块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公司的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均未发生过变化。2019年,IGBT模块的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收入总额的95%以上,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股权结构:

斯达的创始人,深耕 IGBT领域十五年:

董事长兼创始人沈华(1963年),于199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任西门子半导体部门(英飞凌前身,1999年成为英飞凌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1999年 8月至 2005年任赛灵思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胡畏(1964年),副总经理,199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系统硕士学位。 1987年至1990年任北京市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任美国汉密尔顿证券商业分析师,1995年至2001年任美国 ProvidianFinancial公司市场总监,执行高级副总裁助理,公司战略策划部经理。2005年回国创办公司。

从前十大流通股东来看,多只公募基金二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2季度均价150。

财务介绍:

摸鱼打分73分,ROE8.21%,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647.84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13.6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67.11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25.3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903.77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31.00%。同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各细分行业均实现稳步增长:(1)公司工业控制和电源行业的营业收入为32,924.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6%;(2)公司新能源行业营业收入为6,981.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3%;(3)公司变频白色家电及其他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649.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5%。

PE200倍,处于历史 66%位置,PB28.72倍,历史 66%的位置。

公司看点:

公司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公司产品生产环节主要分为芯片和模块设计、芯片外协制造、模块生产三个阶段。

阶段一:芯片和模块设计。公司产品设计包含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和IGBT模块的设计。本阶段公司根据客户对IGBT关键参数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客户性能要求的芯片;根据客户对电路拓扑及模块结构的要求,结合IGBT模块的电性能以及可靠性标准,设计出满足各行业性能要求的IGBT模块。

阶段二:芯片外协制造。公司根据阶段一完成的芯片设计方案委托第三方晶圆代工厂如上海华虹、上海先进等外协厂商外协制造自主研发的芯片,公司在外协制造过程中提供芯片设计图纸和工艺制作流程,不承担芯片制造环节。

阶段三:模块生产。模块生产是应用模块原理,将单个或多个如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等功率芯片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壳内的过程。由于模块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的标准化及芯片间的连接已在模块内部完成,因此和同容量的器件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外接线简单、互换性好等优点。公司主要产品IGBT模块集成度高,内部拓扑结构复杂,又需要在高电压、大电流、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中运行,对公司设计能力和生产工艺控制水平要求高。本阶段公司根据不同产品需要采购相应的芯片、DBC、散热基板等原材料,通过芯片贴片、回流焊接、铝线键合、测试等生产环节,最终生产出符合公司标准的IGBT模块。

公司销售主要采取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根据下游客户的分布情况,除嘉兴总部外在全国建立了六个销售联络处,并于瑞士设立了控股子公司斯达欧洲,负责国际市场业务开拓和发展。

下游应用:

中国工控 IGBT市场按照总体 150亿 RMB工控占比 29%计算大约在 44亿 RMB。按照国内复合增速 5%,则 2025年国内工控的市场空间约为 60亿元;这一块是斯达半导的基本盘,行业需求分散稳定且波动相对较小。英威腾和汇川技术等工控领域国内领军公司一直都是斯达半导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客户。

疫情加速了国内下游工控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疫情同时阻碍了英飞凌等 IGBT产品进入国内。斯达工控 IGBT可能处于下游本土需求增加+加速替代国外龙头提升份额的有利局面,预计在后疫情时代工控 IGBT领域持续提升市占率的过程也将持续。

IGBT占新能源车成本近 8%,且是纯增量产品。 IGBT模块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电机控制器、车载空调、充电桩等设备。IGBT模块的作用是交流电和直流电的转换,同时IGBT模块还承担电压的高低转换的功能。新能源汽车外接充电时候是交流电,需要通过 IGBT模块转变成直流电然后给电池,同时要把交流电压转换成适当的电压以上才能给电池组充电。

在电动车领域主要应用分三类: 1)电驱动系统:IGBT模块将直流变交流后驱动汽车电机(电控模块); 2)车载空调变频与制热:小功率直流/交流逆变,这个模块工作电压不高,单价相对也低一些; 3)充电桩中 IGBT模块被用作开关使用:直流充电桩中 IGBT模块的成本占比接近 20%;

电池成本占比最大,一般来说可以占到约电动车总成本 40%以上;2)成本占比第二大的是电机驱动系统,可以达到电动车总成本的 15%~20%,而 IGBT则占到电机驱动系统成本 40%-50%,等价于 IGBT占新能源车总成本接近 8%的比例。

并且,对于IGBT来说,新能源汽车对 IGBT需求是纯增量,因为传统燃油车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压低,只需要Si基的 MOSFET,而新能源汽车在 600V以上MOSFET无法达到要求,必须要换成 IGBT;因此 IGBT是仅次于电池以外第二大受益的零部件。

斯达在家电 IPM和光伏风电等都有相关布局,但是营收占比还相对较小,19年占比在 4%左右,可能和市场空间相对较小,公司选择先攻克工控和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有关,在供应链安全因为外部环境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斯达未来在这一块不断增长的利基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替代潜力,是斯达的潜在期权增量领域。

行业地位:

由于IGBT对设计及工艺要求较高,而国内缺乏IGBT相关技术人才,工艺基础薄弱且企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因此IGBT市场长期被大型国外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产品供应较不稳定;随着国内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供需矛盾愈发突显。我国政府于《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的要求,“进口替代”已是刻不容缓。公司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国际主流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能力和先进的模块设计及制造工艺水平,全面实现了IGBT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及模块的国产化,是国内IGBT行业的领军企业。

根据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HS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报告,2018年度公司在全球IGBT模块市场排名第八,市场占有率2.2%,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企业。

未来看点:

短期看工控IGBT:20年疫情背景加速了下游如汇川技术等客户变频器/伺服等产品的国产替代(汇川中报业绩预告高速增长),同时斯达竞争对手英飞凌等产能受限物流受阻,斯达工控IGBT目前处于客户高增长和竞争对手暂时受阻碍的有利局面,二三季度边际向好确定,未来2年工控IGBT是斯达的基本盘;

中期看车载IGBT:车载IGBT行业增速快于工控,且认证慢,安全性和产品性能要求高;斯达前期车载IGBT产品持续研发布局,累计给20家车企客户进行小批量配套供货,预计接下来将迎来收获期,且恰逢IPO扩产增加车载IGBT产能,预计车载IGBT将较快起量,是公司20-25年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新能源汽车业务进展顺利,新增多个项目定点。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公司新能源领域营收仍小幅增长,估计公司已成为低功率电动车细分领域最大的IGBT模块供应商,同时斩获了多个国内外知名车型平台定点,将在2022年开始SOP。另外,48V功率器件开始大批量装车应用,出货量有望继续上升。

长期看SIC布局:斯达对SIC持续投入研发,并和宇通等联合开发基于SIC的电机控制系统,预计2024年左右国内会迎来SIC器件渗透率拐点,测算不同SIC渗透率和斯达在IGBT/SIC器件不同市占率下斯达2025年的收入,显示2025年斯达收入在42亿-64亿之间,净利率20%左右。

绿源乐骑03上市时间

绿源乐骑03上市时间为2021年10月19日。

绿源乐骑03是一款新能源电动自行车,由绿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根据公开信息,绿源乐骑03于2021年9月27日获得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核通过,并于2021年10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上市时间一般是由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共同确定的,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根据绿源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披露,公司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机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市场拓展,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的新能源电动自行车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因此,公司选择在10月19日这一时间点上市,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公司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综上所述,绿源乐骑03的上市时间为2021年10月19日,这也是公司为了展示实力和吸引投资者而选择的一个时间点。

光伏发电系统的问题

朋友,首先说很贵的!

一位网友的家用光电系统

另外有位网友约2.4kw的光电并网了,每天约才发电30多度电……

让人不敢细算啊,只先帮您大致推一下(不知道济宁具体行情),至少需如下东西:

首先推荐用24v或最好用48v以上逆变系统逆变,逆变器要足够大功率,假如2000w逆变器中等偏下品质,约5000元,(照明方面就直接用直流电,不同过逆变)。

100度电=wh,以每天光电发10小时计算,考虑防备一定光照影响,并用蓄电池蓄上一定的电量,需要近于10KW的光电板,至少8kw。

10kw光电板计算,140w约400元(足功率,品质一般,且未考虑运费)要72块,以75块计算

75*400=元(未考虑运费)。若考虑阴雨天,应在上述上乘以1.5至2.5的系数,建议以上述2倍。

蓄电池,建议直接用200AH的大容量12v铅蓄电池电瓶,市场上此规格免维护的铅蓄电池约1100元一个(骆驼牌),以储备100度电为基准,约48个(可一定程度防阴雨天),46*1100=……建议以48v系统,每4个一串联为一组,然后再各个组再一并联。

一定数量和品质的太阳能(充电)控制器,价格未知(规模太大不知道怎么计算,目前淘宝上12v/24v 30A的控制器约在110元,而您的最好是用48v的,计算约208a——以10kw功率光电板计算)

5.相应的太阳能电池板支架,以一块板的支架耗材及人工花费50元计算,约72*50=3600

线材若干,至少用5平方毫米以上的铜线连接,又是一笔……

6.我是非专业的,只是爱好太阳能,平时也时常到有关网站上逛逛,也是太阳能受益者,家里便有个微系统:200w电板+200ah电池+1000w逆变器+20A控制器+7.8w的led(整个系统无支架,线材少)……所以以上仅供参考。

另,如此大的规模,建议您就近找找亿利(音是这个,具体字忘了)等目前比较有名的太阳能资源企业帮您设计、并从其购材和施工装配……可能这样相比自己弄要贵一点,但是质量是很好的,而且除了钱几乎不需要操心,鄙人知道的其家庭用小功率系统eps500系统性能就还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