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最新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最新规定

  • 作者: 彭弋萱
  • 发布时间:2024-09-24


1、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最新规定

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最新规定

一、认定标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固定资产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用途:用于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并能持续使用一年以上。

2. 价值:具有重大价值,最低限额为1万元人民币。

3. 所有权:归企业所有或实际控制。

二、入账价值

取得成本法:按实际支付的价款或成本确定入账价值。包括购置价款、运输安装费、相关税费等。

公允价值法:企业通过交换方式取得固定资产时,公允价值明显高于取得成本,可按公允价值确定入账价值。

捐赠方式:企业接受无偿捐赠的固定资产,按公允价值确定入账价值。

三、入账时点

固定资产应当自取得所有权或控制权之日起,计入固定资产科目。具体如下:

购置方式:收到固定资产时。

自建方式:固定资产已投入使用时。

交换方式:交换发生时。

捐赠方式:接收捐赠时。

四、后续成本化

固定资产的附加成本,如大修、改造、扩建等费用,在符合资本化条件下,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五、减值准备

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减值测试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六、变更

固定资产的用途、价值或所有权发生重大变更时,应当按变更后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七、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时,应当按处置净额(处置价款减去处置成本)确认损益。

注意:以上规定仅供参考,具体执行中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

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最新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最新规定

根据《财政部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财会〔2016〕3号)等有关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入账标准如下:

一、一般入账标准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价值(含增值税、消费税、关税、运输装卸费和安装调试费等相关费用)达到以下标准的,应当入账管理:

房屋、建筑物:30万元及以上

其他固定资产:5万元及以上

文物、动植物和图书:20万元及以上

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50万元及以上

二、特殊情况下的入账标准

对于下列特殊情况下的固定资产,无论其价值几何,均应当入账管理:

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态安全、重大公共利益及需要重点监管的固定资产

对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服务履职具有重要意义的固定资产

其他需要单独管理的固定资产

三、非入账资产

固定资产取得时的价值低于入账标准的,不应当入账管理,而是计入“低值易耗品”或“其他资产”等科目。

四、其他规定

固定资产入账前,应当取得所有权或使用权证书、发票等有关凭证。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应当按照计价模式进行确定。

固定资产的折旧从入账的次月开始计算。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有关信息。

3、固定资产入账标准最新规定2022年

固定资产入账标准(2022年最新规定)

一、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且单位价值在一定限额以上的有形资产。

二、入账标准

固定资产应当符合以下入账标准之一:

取得成本标准:以取得该资产实际支付或应支付的全部价款和相关费用为入账价值。

公允价值标准:以取得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入账价值。

重置成本标准:以取得该资产时类似资产的重置成本为入账价值。

三、入账限额

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限额。固定资产的入账限额不得超过下列数值:

对于购买的固定资产,入账限额为2,000元。

对于自建、改扩建、大修理的固定资产,入账限额为5,000元。

四、具体规定

土地:以取得土地支付的全部价款和相关费用为入账价值。

建筑物、构筑物:以取得建筑物、构筑物实际支付或应支付的价款和相关费用为入账价值。

机器、设备:以取得机器、设备实际支付或应支付的价款和相关费用为入账价值。

运输工具:以取得运输工具实际支付或应支付的价款和相关费用为入账价值。

其他固定资产:以取得其他固定资产实际支付或应支付的价款和相关费用为入账价值。

五、过渡性规定

自2022年1月1日起执行本规定。本规定发布前已取得的符合原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的资产,继续按原标准进行核算。

4、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最新规定2023

截至目前(2023年3月),没有发布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新规定。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规定仍然有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按照以下规定确定:

| 固定资产类别 | 基本折旧年限 |

|||

| 建筑物 | 20年 |

| 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性设备 | 10年 |

| 运输工具 | 8年 |

| 电子设备 | 5年 |

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不低于基本折旧年限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具体折旧年限。但折旧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