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古代一层楼多高(中国古代的楼房最高有几层)

  • 作者: 楚熙
  • 发布时间:2023-12-13


古代最高的楼有多高

古代最高的楼有334米。

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时期的永宁寺,规模之宏大为洛阳千寺之冠。到了神龟二年,永宁寺塔建成。塔为木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即约334米。这样的高度足以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佛塔,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高楼。

永宁寺塔平面正方,每面各层都有三门六窗。塔刹上有相轮30重,周围垂金铃,再上为金宝瓶。宝瓶下有铁索四道,引向塔之四角,索上也悬挂金铃。塔的装饰十分华丽,柱子围以锦绣,门扉上有五行金钉,并有金环铺首。

现今遗址:

但不幸的是,在孝武帝永熙三年二月,雷电击中永宁寺塔引发大火,可叹木塔从建成到被焚毁,仅仅16年。随着永宁寺的中心木塔被毁,这座寺院也旋即荒废。正是在永宁寺塔毁掉的当年,盛极一时的北魏王朝也覆灭了。

永宁寺塔遗址在今洛阳310国道与陇海铁路交叉口处。目前,国家对永宁寺塔已进行了考古探查,基础由夯土筑成,约百米见方,上有包砌青石的台基,长宽均38.2米,高2.2米,周边原有石栏杆,四面中部各有一斜坡道。

清朝的楼房有多高

你的问题问的很笼统。首先说,清朝200多年,早期和末期很多都不一样。再者说,你说的高楼是行政建筑军事建筑还是普通居民居住建筑呢?这些都没有说明。

莪这里给你做一个概述性的回答吧。

首先莪们从技术上分析,如果说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配置,这样的建筑在清朝之前就已经可以达到。莪这里举一个例子:在四川成都有一个“锦城散花九天楼”,命名源自李白的“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这是一个高塔古建筑,一共有13层,莪也亲自爬上去过,由于恐高,所以莪一直就没敢上最顶上,下面石碑介绍楼高70米。所以说只要条件允许,在古代造这样的建筑不是不可能。

另外这里要说一下,满清政权入关统治中原,在人民生活上建筑风格上基本上都是清承明制。由于汉民族在程朱理学提出并且发展之后,对建筑的规格是有严格要求的。明清古建筑分为单檐重檐多层等,划分具有严格等级制度规定的,平民未经特殊许可(就是没有皇帝特批)只可以用单檐硬山顶,皇宫庙宇孔庙可以用重檐歇山顶或者多层歇山顶(参考紫禁城皇宫建筑),这个是最高等级的,平民不可以用。此外,中国由于拥有足够广阔的国土面积,所以不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将建筑物纵向发展,所以中国古代建筑是横向发展的。而且在没有电梯的古代,超过6,7层的建筑除了宗教祭祀等用途,在普通生活中,那么高的建筑是没有多少实用性的。如果是军事建筑,如城堡,塔楼等,为了增加远程输出武器的射程,也有为了防御与驻军屯兵,会有适当增加建筑的高度,但是也不会太高,毕竟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建筑过高,会导致超过当时轻型远程输出武器的有效射程,从上释放弓弩或者早期火枪,实战效果远远不如在不算高的城墙上凭城墙守之。如果说是铜铁浇铸的重型火器的话,搬运安置和弹药补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无论军事或者民用建筑如此高度在当时都不适用。

所以蒲松龄在《山市》中说的高楼在古代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只是说因为中国古代礼教对建筑规格的限制,和考虑到实际用途,在蒲松龄文章中所提到的10层高楼建筑也只是虚构,在历史上没有大规模出现过,跟别说整个城市都是这样的建筑了。

我国古代居民房屋有多高

看完下面就明白了,一般一层楼只有不到一丈(秦制,2.31m)在建筑科学上,我国传统建筑的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主要大木构架体系都己出现并趋于成熟,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布局和外部造型亦基本完备,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在汉朝己基本形成和台基。台基是承受房屋整个荷载的基础,也是构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台基的产生最初是由于房屋建筑功能结构的需要,并逐渐渗入了人们一定量的审美及思想观念,进而甚至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等级身份及进行精神统治的一个重要标示。一、夯筑技术及瓦的使用是台基的出现成为可能和必然。据考古发掘材料显示,我国早期的宫殿建筑出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晚期,尽管当时还处于“茅茨土阶”阶段,建筑装饰也仅“蜃灰垩壁”而己,却是我国原始建筑向传统建筑转变的一个关键时代。《世本·作篇》:“桀作瓦屋”。《淮南子·说山训》:“桀有得事”。高诱注:“谓若作瓦以盖屋遗后也”。但目前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尚末发现商代的用瓦实例。1976年,在陕西岐山、扶风两县的周原一带发现了两处西周建筑遗址,在其中较早的一处房屋堆积中发现了少量的瓦、瓦型较大,可能仅用于茅草屋顶的脊部及天沟。春秋时期,瓦的使用逐渐得到普及。夯土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历史上的又一件大事。1977年,在河南登封告城王城岗遗址发现了东西骈列的两个小型城堡的夯土墙基,据对夯土中出土的木炭的年代进行测定,其结果为距今4010±85年(树轮校正为4415±140年),约相当或稍早于夏朝开国的年代。其实用夯技术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已在房屋的基槽及居住面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房屋建筑结构较为原始、材料较为简单,使这一技术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瓦的发明及使用,建筑结构及功能的进一步扩大,使建筑物的自重大大增加,借助于夯筑技术,利用便利的粘土来做房屋的台基和墙身就成为一种必须。二、汉代及其以前的台基、基础和地面处理《周礼·考工记》:“殷人重屋,堂侑七寻,堂崇三尺”,“周人明堂……堂崇一筵。”(筵,《说文·竹部》:“筵,竹席也”,是铺于下层垫底之竹席。筵不但是当时最重要的家具之一,还是宫室建筑的基本度量单位,其尺寸通常较大)。在陕西周原一带发现的两处西周宫殿建筑遗址也证实,其中心殿堂台基比庭院高出0.75米以上,比商代有了很大的提升。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的统治秩序得以确立,宫室的“规矩制度”也已有了明确的规定。《礼记》:“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使建筑这一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大的艺术创造物首次融入了等级的概念,这一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营造实践,成为两千多年传统建筑活动等级制度的滥觞。汉代的建筑,从现存画像砖石建筑图形和建筑遗址来看,大部分厅堂和楼阁都有较高的台基,单体建筑台基面积较小,宫殿区或多层连片建筑台基面积较大且分多个层次。在古代传统建筑技术条件下,大面积的基础连片同时夯筑,使之成为“一块玉儿”,其效果同今天的“箱形”或“片筏”基础相类似。商周以后,特别是自春秋时期,在宫殿群中“殿基高巨之风”日盛的同时,又开始兴盛一种高台建筑。其实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建有“广三里,高千尺”的鹿台。春秋时期,在卿大夫的府宅中也建有高台,供平时游娱、战时避险。战国时,诸候竞相夸耀国力,纷纷建起规模宏伟的高台建筑,现齐都临淄故城内的“桓公台”仍保留有14米残高。到了汉代,高台建筑达到了其历史的高峰。元李好问曾述其所见曰:“予至长安,亲见汉魏故址,皆因高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望之使人神志不觉森竦”

从以上的推断皇宫的楼台40-50米高

老百姓的房子最多是两层的。

中国古代的楼房最高有几层

百姓住的房子最多是两层的,但是高台,塔类建筑可以建的很高,古代最高建筑是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为北魏洛阳城的皇家寺院永宁寺中的佛塔,据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百里外都可以看见。

永宁寺塔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笃信佛法的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规模之宏大为洛阳千寺之冠。修建成的永宁寺塔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

扩展资料:

永宁寺塔是当时洛阳的制高点,在这座塔的注视下,当时的洛阳城好比梵天佛国。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规模兴建佛寺,使得洛阳的佛寺数量剧增,当时的洛阳城“招提栉(zhì)比,宝塔骈(pián)罗”,辉煌壮丽,无与伦比。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永宁寺塔被大火焚毁。永宁寺塔现存遗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中,迄今尚存塔基遗迹,为高大的土台,当地俗称木宁寺或木塔寺,清代误定为陵冢,树“汉质帝静陵”碑,至今碑石犹存。遗址于1963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察,1979~1981年发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