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东北小时候带炕的老房子(...听老人说炕上不好有横梁,炕很大的,因为是老房子改的新房没)

  • 作者: 周吉润
  • 发布时间:2023-12-02


老房子上席柜子叫什么

老房子上席柜子叫炕柜。根据查询相关信息,东北叫炕琴,本字是炕寝柜之略,简称炕寝放置在炕稍,收纳衣物,被裖置于柜上,为一米七长,高为七八十厘米,四十五厘米宽。

你们见过的老房子都是什么样的

我记忆中的老房子是老家的宿舍大院,在这里我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宿舍大院是平地起的一排排窑洞,虽说不能和以前的陕北窑洞相比,但也同样冬暖夏凉,通风敞亮。窑洞的面积并不大,并且只有一间房,推门进去左手边是一个电视柜,再进去就是厨房,厨房里面就是住的一盘炕,在火炕的右边是一排大衣柜,在大衣柜的旁边就是吃饭的餐桌,这就是家里的所有布置和摆设。

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老房子里度过,宿舍大院一共有三排,我们是第一排,一排有六户人家,我家是这一排的第二家。

第一家邻居是来自四川的老奶奶,记忆中他家吃饭总是要放辣子,每天烧饭的时候都会从他家飘来香辣的味道,那时候小,不觉得有多香,现在仔细回味一下,应该是很诱人的正宗川菜。

隔壁的另一个邻居是一户知青人家,后来回北京了,那时候他家的小孙女和我同年,也是我的小学同学,我们常常在一起玩,但因为她有点霸道,所以慢慢我也和她疏离了,不算最好的朋友,但绝对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

我在这里住了六七年,直到上了小学,我搬家到了有自家小院的新家,才告别了大院生活。其实回想起来,大院生活真的很美好,大家每天吃什么,玩什么,穿什么,都一览无余,家里有什么事,邻居也可以马上照应,其实真的像一家人。

东北民俗||“东北三大怪”

在东北,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大姑娘叼烟袋,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

这就是有名的“东北三大怪”。

不怕暴露自己的年龄,“东北三大怪”我都经历过。

现在这“三大怪”已经淡出了东北人的生活,讲起来是故事,听起来是笑话,想起来是回忆。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大姑娘抽烟袋已经很少见了。不过,老太太抽烟袋可是很常见,差不多有老太太的人家,就有大烟袋。

老太太们曾经是年轻的大姑娘,叼烟袋这个习惯想必是在她们做姑娘的时候就开始了。

烟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烟袋锅、烟袋杆儿、烟袋嘴。

烟袋锅多数是铜的,有也铅和铁的。烟袋杆是中空木质的。烟袋锅多数是玉石的。

那时候的烟袋按长度不同主要分为三种:长烟袋、中长烟袋、短烟袋。

老太太们叼的烟袋和老头叼的烟袋不一样。

老头叼的是短烟袋,俗称“烟袋锅”。这主要是因为男人在外劳动,“烟袋锅”方便携带。

老太太们叼的要么是一米多长的“大烟袋”,要么就是半米来长的“二烟袋”,大概是因为烟杆长儿,“烟袋油子”沾在长长的烟袋杆内壁上,就不那么呛嗓子了。

东北大姑娘叼烟袋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那时,烟草从俄罗斯进入到关东地区。关东土地肥沃,适合烟草生长,这里生长的烟草烟叶肥大,烟味醇厚,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关东烟”。

那时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渔猎生活,常常要与蛇、蝎、蚊、虫为伍,吸关东烟不仅可以驱蚊逐虫,还能防止被毒蛇咬伤,因此吸烟对满族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能起到防身的作用。男男女女抽烟袋的习惯就传承了下来。大姑娘抽烟袋也就见怪不怪了。

在东北,烟灰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小时候我们受了伤,大人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在伤口上,既杀菌又止血。烟袋油子也有消毒止痛的作用,我经常看到裹着小脚的姨奶奶、舅奶奶们头疼的时候,用一根细竹篾或者细铁丝从长长的烟袋杆里“透”出烟袋油,抹在圆形的牛皮纸上,像膏药一样贴在太阳穴上用来止痛。

奶奶那批老人去世以后,叼大烟袋的女人基本没有了。现在东北农村很难找到大烟袋了,据说很多都是被民间的文物贩子收走的,因为大烟袋是祖辈传下来的,烟袋锅、烟袋嘴多数是明清时代的古董。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为啥东北的窗户不安装玻璃而要用纸糊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时候东北还没有玻璃,也没有塑料布,所以只能用纸糊。

小时候大家都听过评书,或者看过武侠小说,里面经常有这样的描写:

只见某大侠蹑手蹑脚来到窗前,手指沾了唾液,轻轻的捅破窗户纸定睛观看……

某某大侠用一根竹管儿捅破窗户纸吹进迷药……

由此可以判断,糊窗户纸并不是东北独有的生活习惯。

之所以能列为东北一怪,是因为东北把窗户纸糊在窗户外。

其实窗户纸糊在外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一是贴在窗户外面降低噪音。窗户外表平滑,风吹窗户的声音就小,不振动,窗户纸也不容易被风撕破。

二是和东北气候关系很大。东北冬季下雪次数多,如果贴在里面,下雪时,窗户木格内很容易积雪,天晴雪融化成水,窗户纸浸湿易破。

三是有利于照明用火安全。内窗台是放煤油灯和蜡烛的好地方,窗户纸贴在外面,烛火不容易烧到窗户纸,这样更安全。

我小时候农村还有用窗户纸糊的窗户。那时新盖的房子已经使用玻璃窗了,老房子还用窗户纸糊。窗户纸是专门卖的那种糊窗户的纸,像现在的厚宣纸一样,灰白色,也有浅黄色,很毛糙,也很结实。住新房子的人家如果有玻璃打碎了,不能及时买玻璃更换时,还会用窗户纸临时糊上挡风。

在冬季,即使是玻璃窗,也需要用窗户纸糊窗户缝儿,就是用窗户纸把木头窗框之间的缝隙都糊好,用来抵御寒冷。

现在东北农村的民居都是塑钢窗、断桥铝,再也不用糊窗户纸,孩子们也不知道窗户纸为何须物了。

这个吊,可不是上吊的吊。而是把婴儿装进一种被称作"悠车子"的物件吊在半空中。

悠车又称摇车或悠车子,是东北家家都有的传统哄孩子工具。

悠车多是木制或竹制,椭圆型,似笸罗,周身涂以红漆,绘有花鸟或是菱形、蝙蝠等图案。中间连接处铆有铜箍,拴系绳子处安装铜环,为吸引孩子不哭不闹,绳子上还系有小铜铃铛。悠车一般用绳子悬吊在火炕上方的房梁上,大人躺在炕上轻轻一推,悠车子便来回摆动,里面的孩子一会儿就酣然入睡。

东北之所以会有这种育儿工具,是长期生活智慧的结晶。

由于东北的房子是土坯砌的或者土打的。屋里经常老鼠乱串,猫狗也随意进出,婴儿躺在炕上总是面临危险。所以,人们就在房梁上拴上绳子,下边挂个笸箩,把孩子放在笸箩里吊在空中,后来,就发展成样式美观的悠车子。把孩子放在里面,缠上手脚,即使孩子醒了也掉不出来,小动物也威胁不到婴儿的安全,孩子们睡着后大人们上地干活就不用担心了。

小时候,我就是睡悠车子长大的,也曾悠着悠车子哄妹妹长大。

现在,农村再也找不到几个保存完好的悠车子,只能去博物馆怀旧了。

东北三大怪是满族文化的缩影。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民族民俗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希望若干年后,还有人知道东北三大怪的来历,让这段历史不会泯灭在浩瀚烟海中…

...听老人说炕上不好有横梁,炕很大的,因为是老房子改的新房没

你这种现象属于横梁压顶,对身心的健康不利,尤其是头类的毛病。你可以化解一下,第一,用五帝钱用丝线悬在横梁下就行了,安放时候最好要过香火,并择吉日吉时。第二,挂萧,方法同上,第三用水晶,放在横梁之下就行了。第四在横梁上贴五只蝙蝠图案,取其五福临门,可以转祸为福,把横梁煞化解。第五在横梁下放两盏投影灯。最后一种是天花板遮挡,但是这种方法目前有争论,说有用的是因为眼不见不为煞,说没有用的是因为你就是遮挡了横梁仍然存在,我不建议用这个方法,以上几种你看怎样适合你就用一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