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宋代宅院平面图(宋代有钱人家宅院是什么构造啊)

  • 作者: 祈韵玮
  • 发布时间:2023-11-02


宋代有钱人家宅院是什么构造啊

这幅画叫做《妆靓仕女图》,是南宋苏汉臣画的。整体一看,这幅图展现的背景,肃穆的雕栏:充满情趣的雅石、盆栽;以及华丽的梳妆台;奢侈的化妆品;衣着翩跹的女子(整幅图以她为中心,旁边站的许是仆人)。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说明以上种种都应该是一个富有宋代家庭才能拥有的,从侧面反映了宋朝有钱家人应该是装饰豪华,做工考究。用现代话说就是当时他们使用的家具都是纯正的“古董”(宋朝的)。

说起宋朝的宅院构造最具权威的应该是清明上河图了,这是其中的两个小局部,第一幅图中很明显,第二幅图的右上角部分也可以看出来,首先声明这两幅图有可能有其他用途(念书的地方、青楼、五星酒店额等等),但是以本人理解,他们应该都是宋时富人的财产,理由是若是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两个整体建筑轮廓很连贯,没有将之分割为明显的几个部分。

至于建筑的外观,那是相当的好,总结一下就是依地势和周边环境而建,第一幅建在山上(或者叫做丘陵),院墙高耸,当家的非富即贵(不排除他像今天的煤老板一般的人物);第二幅则是四平八稳的四合院,周边的街道人来人往,矮矬穷和高富帅混合居住区。就像今天城市里马路两边一排的门面房,后面二排还有人住(上面这幅图里住的极有可能是个王老五)。

最后一句话,给分吧,打字累死我了!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苏州平江路导游词,供大家参考!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一

苏州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能把苏州城与这天堂相比,可见这座城市的非凡魅力了。

其实早在春秋吴越时期,苏州就已经形成了城市的格局。可是,在苏州民间却还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先有平江路,后有苏州城”。那么,这条平江路与古城苏州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亲缘关系呢?我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来到这条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角的老巷一探究竟。

说到平江路,在苏州当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相当的重要的啊。一位在平江路上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阿姨告诉我,早在宋、元时期,这苏州府原本叫做平江府。而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就是800多年前苏州古城的城市地图。所以啊,在地道的苏州人心目中,平江路才是老大,这苏州城啊只能算得上是老二。

走在平江路上,踏着一块块被苏州古老历史细细打磨的青石板,真不清楚这老街上的一砖一瓦到底留下了多少故事传奇,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啦。

1悬桥巷钱伯煊故居

我最先来到的就是连接临顿路和平江路的悬桥巷。悬桥巷本是条极为普通的小巷子,却因为与明朝万历年间的大宦官魏忠贤扯上了关系而被人们熟知。根据《吴县志》的记载,悬桥巷本名叫做迎春巷、员桥巷。后来,魏忠贤在巷内建了真馆,出于安全考虑修了座悬桥,小巷也就跟着更名为悬桥巷了。别看这悬桥巷只是短短的一段,这巷子里的建筑几乎都是以明清时期为主的。更值得称道的是,除了魏忠贤之外,悬桥巷的历史还与住在这里的另外几个名人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先让我故弄一下玄虚,答案马上揭晓。

悬桥巷21号、23号、25号就是一代名医钱伯煊故居,25号门口悬挂的镏金招牌上赫然写着“钱宅”两个字。

有人说:“苏州状元、御医多”,也有人说:“吴人疗病多神异”,这些赞美之词都说明了“吴门医派”如同“吴门画派”一样誉满天下。钱伯煊就是这样一位吴中名医。钱伯煊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全国颇具影响的妇科专家。据说这位钱大夫曾经治好了一位东欧某国外交官夫人的不孕症,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话。

我所在的这座钱宅历史悠久,确切的始建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了。整个老屋都是在明代住宅基础上逐年改建而成的,其中最为古老的要算是主轴线上的第二进大厅了,无论是构架还是局部构件,至今仍然保持着明代建筑的特征。厅前庭院敞亮,砖刻门楼古朴典雅,上面题写着“世德流芳”四个字。

老宅当年曾经用作诊所。钱大夫在1982年离岗退休后,就回到了这间老屋颐养天年,直至去世。

2洪家大院

从钱伯煊故居出来,接着往前溜达这就到了悬桥巷27、29号,这里被称为洪家大院,产权人正是清末状元洪钧。这位洪状元十分了得,曾经先后担任俄国、德国、奥地利、荷兰四国外交大臣,成为中国古代状元中惟一的外交官。就是不知道咱这第一外交官的是不是精通四国外语的精英了。

提起洪状元,知道的人可能少了点儿。但是说到他的夫人赛金花,知道的人那可就多了。当时的民间有一种非主流说法是:晚清中国的两个名女人,一个是慈禧,另一个就是赛金花。可见这位赛金花女士的人气。那绝对是人气排行榜上响当当的人物啊!

话说当年洪钧在服孝期间结识了苏州名妓赛金花,据说,两人初遇之时,这洪钧已经四十九岁了,而赛金花呢才十三岁,还不是中国十大名妓的当选人。但就这样的一段忘年恋情,让赛金花摇身一变,从青楼名妓成了大清状元的第三房姨太太。这也称得上是麻雀变凤凰的一次成功转型了。这洪钧对赛金花也算得上的有情有义,不但没有嫌弃她的卑微出身,还带着她一同出使了欧洲,引得当年街头巷尾到处议论纷纷,各种报纸不惜长篇累牍登载此事,而这段故事也不断地出现在了小说、诗篇中。

据说洪钧当年还专门给赛金花造了房子,就是洪家大院传说中的“第七进”房,也就是现在的27号。当年的赛金花,茶余饭后的休闲活动就是在大院里听听评弹,唱唱昆曲、京戏,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满耳的字正腔圆也是不错的享受。在下人的眼里,她是个温和善良的人,丝毫没有转型不成功女人的那种尖酸与刻薄。惟一让她觉得有些郁闷的,就是大夫人对她总是冷鼻子冷眼的。

1890年的盛夏,周游完四国的洪钧带着已经声名大噪的赛金花回到了苏州,这次他们住进的是悬桥巷29号。

这座29号状元府第是洪钧出使回国后所建的。占地3000平方米。祠堂在住宅东南部,有门屋,享堂及两庑,是四合院布局。享堂梁枋雕刻繁复。洪钧死后,赛金花就搬离了这座曾经给过她无数美梦的老宅院,去了上海,重操旧业,摇身成为一代晚清名妓,最终取得中国十大名妓排行榜上第九的位置。

3石桥

走出悬桥巷,我又回到平江路的主街道上。这儿面街的老房子坐东朝西,二层楼房居多,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清一色的砖木结构,显得古朴典雅。

由北往南,我逆着平江河的流向而行。平江路沿河而筑,路边全是石砌低栏。既然有河,那就少不了桥。平江路上的桥可真不少。打南边儿由苑桥起,到华阳桥落笔,中间还有思婆桥、寿安桥、雪糕桥等等十多座石砌古桥。这些石桥造型古色古香,只是这名字多少透着些古怪。路边一位晒着太阳的老大爷乐呵呵,慢悠悠的跟我说,你别瞧这名字古怪,其实每个名字啊都是很有来历的,就说那座雪糕桥吧,就是因为“张孝子转雪为糕以奉亲”而得名的,再说那座思婆桥,原本是叫“师婆桥”,就是因为桥旁原来有一个尼姑庙,后来就被大家讹传为“思婆桥”了。

4卫道观前潘宅礼耕堂

跟老大爷道别之后,我按照他的指点,来到了一条名为卫道观前的巷子。一开始,我很好奇,卫道观前?这是个什么名儿啊?后来才知道,苏州人喜欢在某某标志性建筑后面,加上一个“前”或“后”字,比如卫道观前、玄妙观前、镇抚司前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卫道观前就是因为街道位于一座名叫卫道观的元朝道观前边儿而得名。

这条小巷并不起眼,等你进入巷子却会发现,这条不起眼儿小巷竟然承载着元明清三朝诸多的风雨故事。如果有时间,翻开方志还会发现此地香火曾经十分旺盛。

卫道观前西头是潘宅的礼耕堂。如果以巷中部的水井为分界线的话,那么这个潘宅就占据了小巷北侧将近四分之一的长度,占地6700平方米。这样大的规模,在整个苏州私家宅院中也是数得着的。

上了些年纪的老苏州告诉我,旧时苏州城里有不少大户人家,潘姓就是其中之一。实际上,潘姓又分为两族,俗称“贵潘”与“富潘”。所以苏州又有这样一句老话:“苏州两个潘,占城一大半”。“贵潘”呢,指的是潘世恩、潘祖荫这一脉。这祖孙两位都高中过状元,分别官至乾隆朝和光绪朝军机大臣,族中许多人都功名显达,身居高位。自然,“贵潘”便成为了苏州的名门望族,声名之显赫那就更不在话下了。“贵潘”之“贵”便是由此而来。“富潘”在鼎盛时期曾经拥有苏州观前街的大部分商号:像什么元大昌酒店、稻香村糕点、黄天源糕团、文昌眼镜店生意甚至做到了天津、北京和郑州,就说老北京人儿熟知的老绸缎庄“瑞蚨祥”吧,那就是潘家的重要产业。

卫道观前的潘宅是苏州“富潘”家族的代表性宅院,是清乾隆五十二年徽商潘麟兆所建。其面积相当于山西乔家大院的两倍。宅院共5落6进,主院落3进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高档会所不对外开放,但是东西两翼部分还是能够参观的。

卫道观前的潘宅是属于“富潘”的地盘,而从这条巷子出来,在平江路往南的大儒巷里有座潘世恩祖居,这处宅子正是另一族“贵潘”的家产。据说,潘世恩还是潘氏家族中地位最高、任官时间最长的一位。自从他买下了钮家巷的凤池园之后,这里的产权就转让给了“富潘”家族了。所以说,这座状元祖居算是见证了苏州两大潘姓家族的兴衰啊。

不过,“富潘”、“贵潘”已经是永远的历史了,我的脚步还得沿着平江路的青石板继续前行。走几步就听到一阵悠扬的古琴声音。仔细一看,是一间琴馆,这里有吴派传人在讲授琴艺。

5评弹博物馆

转进中张家巷,没走几步,又听到一种江南丝竹之声,喜气热闹。循声向前,是一处评弹博物馆,绕过前厅展设,后院就是书场。赶得巧了,花上几块门票,听上一段弹词,看台上人说噱弹唱,也不由得神采飞扬。

6中国昆曲博物馆

从书场转出,再往巷子深处走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看上去与一般仿旧的建筑差不多,也没什么稀奇的,走进去却发现里面是大有文章。

这间博物馆的原址大有来头,正是当年的全晋会馆,由清末山西寓居苏州的商人所建。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江南商贸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远在千里之外的晋商也不忘分享这块“肥肉”,他们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建造了这座用来交流商情,联络乡情的全晋会馆。

会馆由三路构成,中路是庙宇式建筑,东路是住宅式建筑,西路则是园林式建筑。像这样以苏州地方风格为主,部分糅合了山西特色的设计,真可谓是南北文化在建筑上的一次交融。

为什么要把昆曲博物馆设在了全晋会馆的原址上?我大胆猜测可能是与会馆中路上的古戏楼有几分联系。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中提及这个“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都视为奇迹”的“精妙绝伦的戏台”,惊叹道:“说起来苏州也算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此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

据说那些山西商人们除了洽谈生意,最大的'乐趣莫过于在此喝茶听戏了。作为紧张工作之后的娱乐重头戏,商人们自然对听戏的质量要求很高。因此当年建造这个戏楼那可是极为讲究的。就拿戏楼上的藻井来说吧,它就相当于一个共鸣箱,演出时,能使演员发出的声音向上聚集,声音顿时变得洪亮圆润,余音更能绕梁不绝。

古戏楼上的那一幕幕戏剧早已经是曲尽人散啦,而昆曲的悠久文化至今仍在传承。昆曲是“百戏之祖”,始于元末的“昆山腔”,因其剧目丰富、行腔婉转、身段优美、文辞典雅、抒情性强等特点深受明代士大夫推广,由最初的江浙一带发展成全国性剧种,深刻地影响了其他地方戏种。并且流传于宫廷,成为“官腔”,在清乾隆年间达到全盛时期。遗憾的是,昆曲的辉煌没有一直延续下去,逐渐出现了衰退的迹象,最终还被后起之秀京剧取代了“国剧”的地位。不过,昆曲现在已经是拥有世界级头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全人类的关注和保护,这点也是特别值得庆幸的。

我幸运地赶上了每周日下午两点开演的昆曲“星期专场”,演的是《西厢记》。

如此近距离体验“吴音雅韵”平生还真是第一次。走进宽敞的正殿,室内戏台前早已人头攒动,人们透着柔和的灯光,专注地欣赏着演员俊俏的扮相和细腻的表演,每到精彩时便会发出阵阵掌声。以前总有人抱怨说,这昆曲好是好,可是我们听不懂啊,现在好了,借助电子幕屏上同期显示的台词吴侬软语不再是听昆曲的拦路虎了。虽然没能听懂戏里唱的是什么,不过想想早已知道的《西厢记》故事,再看看演员们的一抬手一投足,我这个“伪戏迷”也算是过了一把昆曲瘾。

7藕园

苏州古建素来是以园林取胜的,在平江路的附近就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藕园。听完戏以后,我就慕名寻踪,先是往东拐进了仓街,沿着仓街一路向北,再向东进入小新桥巷。藕园就在小新桥巷7号。

藕园的东部旧址原来是清雍正时期保宁知府陆锦修建的“涉园”,又名“小郁林”。后来,辗转成了崇明祝氏的别墅。直到光绪初年,辞官来苏州隐居养老的安徽巡抚、两江总督沈秉成花重金买下了此园,并且聘请画家顾潭设计建造,在涉园旧址的基础上增建西花园。

说是藕园,其实在里面是找不到藕的,因为宅院东西各有一园,又表达了“夫妇偕隐”的美好意思,“藕园”之名就此敲定。藕园最主要的景观是园内的黄石假山。东花园是涉园的旧址。园中主体建筑是一组重檐楼厅,名为“城曲草堂”,是当年园主宴请宾客的场所。西花园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成了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后院有湖石花坛,北边儿是座藏书楼。回到北京后翻看一些资料我才知道,王祖贤演的那版《游园惊梦》就是在这儿拍的。

就像很多来过平江路的人一样,我也有着这样的感受:从观前街开始走,是闹市。走到平江路,安静了许多。再转到其间的小巷,简直就是桃源了。平江路是老苏州的缩影,但是这里的变化也是无处不在的。这一路走过来,我就发现啊,老外经营的画廊内部装饰很现代,但那些原有的木窗还是依然向屋外人们展示着自己的苍老;咖啡馆里面卖illy的咖啡,配很正的蓝莓芝士蛋糕;平江客栈采用了清一色的青瓦砖进行规整的堆砌,色彩和形式新颖,苏州味道和时尚元素扑面而来。其实,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时尚的,平江路都能展示出它令人陶醉的魅力。

从平江路抵达干将路,我想,改天再游平江路,不是我一个人,而是该拉上朋友们一起来走走。在暖暖的太阳底下,让他们也来听听那些青石板背后的故事。

苏州平江路导游词二

平江路是苏州的一条历史老街,是一条沿河的小路,其河名为平江河。却说宋元时候苏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河路都不阔,河上行走的是摇橹船,路上仅可过黄包车而已。故有同一路上,平江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称。从北端的华阳桥至南端的苑桥,共有十三座桥跨越,是城内桥梁最密的一条河道,具有很典型的水乡特色。

平江路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条古道,在苏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图宋代《平江图》上,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800年来,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平江路两边小巷特别是东边,还较好地保留了多条水巷,是今天苏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古街区。

平江路南起干将东路,北越白塔东路和东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较早出现了1834年的《吴门表隐》中,说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很详尽。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长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长,北面是拙政园,南面是网师园,两侧伸出众多历史悠久的小巷,比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东花桥巷、曹胡徐巷、大新桥巷、卫道观前、中张家港、大儒巷、萧家巷、钮家巷、悬桥巷等。平江路现在是石板路面,路旁挺拔的香樟苍翠葱郁,撑出一片绿荫。驳岸上,一行石栏,石桌石凳点缀其间。在这里,随意拐进一座老宅,都可以触摸到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先有平江府,再有苏州城。”平江,原为苏州府之名。据历史载:宋政和三年(1113)正月,升苏州为平江府,平江之名自此始。元至元十二年(1276),以苏州为平江路治所。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攻克平江之后,改设苏州府。在二百五十多年中,苏州城作为平江府、路所辖若干县的统治中心,又有平江城之称,街名平江路即源于此。现在,苏州又有平江区的建制。

;

苏州园林最小的是哪个,有条件的话捎带平面图

网师园是最小的。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时期,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

网师园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

苏州园林的由来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使造园活动达到高潮。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到280余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苏州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