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老王旧房改造(世欧王庄的旧王庄)

  • 作者: 彭森
  • 发布时间:2023-10-22


世欧王庄的旧王庄

王庄,就是“王的庄”。350年前,王庄被叫做“耿王庄”,是清朝三大藩王之一耿精忠和他父亲耿继茂的府邸。

今日的王庄,已找不到几百年前王府的遗迹,但还是可以从残留的地名里,窥知一二。据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介绍,早在1660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七年,耿继茂就被封为靖南王,从广东移驻到福建。王庄这个地方,就开始跟“王”字沾上边。

当时耿继茂在福州强征大片民房田园作为驻兵营地,并且在今天的台江南公园一带兴建别墅,开辟养象、养鹤场所。今天的象园,就是当年耿王庄养象场所,名称沿用至今。

耿精忠与王庄的缘由,从1671年开始。身为清代有名的三大藩王之一,继父位两年后,那场声势浩大的削藩运动开始了,耿精忠未能置身事外。平西王吴三桂起兵反清,第二年三月,他加入。

这次战斗以康熙帝的获胜告终。飞鸟尽良弓藏,耿精忠这个靖南王已经被剥夺名号受刑而死,耿王府也被摘去门匾。

王庄,自此脱去了“王”的光辉,成为寻常百姓家。

在王庄一个僻静的小巷里,至今留有一座两进结构的仿古民居,匾额上挂着“讲堂胜境”。里面虽没有留下任何一样朱熹的墨宝、画像,但只要提起“讲堂前”三个字,王庄人中口口相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公元1183年,朱熹在这开堂授课。

据卢美松介绍,后来讲堂被百姓保护起来建成庙宇,也就是福州民间俗称的“境”。朱熹也被奉为神,供奉其中,相传正殿里挂着朱熹亲笔题字的匾额。

只可惜一场文革,这块匾额已不复存。而当年的大讲堂,也随着王庄的兴迁,陆续缩水到一隅。即使如今的面积不到当年的十分之一,它仍用朱漆黑瓦,暗示着当年的荣耀:王庄,也曾是福州的文化中心之一。

王庄的另一样骄傲,则是手工木雕。据《福州地方志》记载,这项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手工艺技术,到清朝在王庄的象园村达到顶峰。

从公元1796年开始,象园村一带木雕就已兴起。艺人以茶树根和樟木的自然形状雕刻人物、走兽作品。其中最出名的,是象园村艺人柯传钟,被称为“塑佛钟”。

同时,他还收了弟子,把技艺传到附近的村子。因此在清朝,形成了以王庄象园为中心的三大流派,分别是:象园流派、雁塔派和大坂流派。

及至解放后,福州首个木雕合作社,于1956年在王庄成立。到1979年,福州木雕年产值已能达百万,兴盛程度可见一斑。

耿王府消失后,王庄的历史却未停滞。据《福建省地方志》记载,到1927年兴建王庄机场,却屡遭轰炸,最终沦为废墟。至1948年,福建省农事试验场迁至福州,利用机场废址,改建成试验总场。

上世纪50年代,王庄属街道管辖。1958年,随着“六一路”建成通车,成为王庄地区通向市区南北地段的交通要道。

当然,王庄这个名字能沿用至今,也几经更易。文革中,它被改为“红四村”。到70年代,原王庄机场一带办起4个农场。1979年,“红四村”恢复王庄村名称。

如今,随着王庄的搬迁,又一代的王庄人暂别此地。但象征着曾经辉煌的讲堂前、象园,却不会因为大兴土木而更名。待新王庄重建毕,新王庄人拂去铭牌上的尘灰,这里还会代代相传着这三段故事,只属于王庄的故事。王庄是福州四大老社区之一,应该算得上福州最早几批的拆迁安置房,早先是以大排档为主的一个大居民生活区,随着王庄人口密集度不断增加,天然形成了福州第一夜市,夜市的繁华又带动了王庄四周的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儿到底住了多少人。晚上,地摊从长乐路头排到长乐路尾,大排档从晚上七点开到凌晨,永远人声鼎沸。因为生活的缘故,王庄永远洋溢着一种热火朝天的繁荣气息。

伴随福州城市的发展,王庄新村原来的居民慢慢地选择新的社区,王庄的房子或留给老人居住,或转手出让他人,或出租给附近商家、刚毕业的学生、外来打工人员等等。因为生存的缘故,王庄不可避免地给人以脏乱的感觉。

王庄是福州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过渡,在老福州的记忆中,这里夹杂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与商业氛围,虽繁华,却缺少一些贵族之气。随着福州城市的扩容与升级,王庄新村、洋下新村、上海新村等老社区的老迈之态尽显无遗,这些老社区的建筑多以钢混为主,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危险系数较高,特别在5·12汶川地震之后,这些老社区的改造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王庄新村被周围陆续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略带几分沧桑。

王庄新村的诞生是从1981年算起。按照福州民间的虚岁算法,王庄新村已经30岁,人的而立之年,房子的暮年。

两架待售的自行车摆在路旁破旧的宣传栏下,一名小摊贩在卖水果倒回30年前,王庄新村还是一片农田。当时恰逢要建设五一广场,原本住在那一带的水部等几个村,必须集体搬迁。于是就有了王庄新村,作为他们新的村,1981年开始建设。那一年,26岁的福州市民邹增惠搬进了这里。他结婚没多久,家中祖屋墙上的大红喜字还没撕掉,他带着妻子、家人,跟同村的其他人一起来到这个新的村,搬进了二区一个四层单元房里。

在邹增惠的想象中,所谓新村不过是一个陌生又新鲜的住所,尽管祖屋时常漏水,只是一栋木质结构的房子,但那里留有他太多的回忆,他很不舍。跟他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不少老人,住了一辈子说搬就搬,难以割舍。

这种难舍,很快就被新鲜感取代。王庄新村带给他们的,是一个与之前生活大不同的村:每栋都是五层高,外墙刷着红漆,新村里大小绿地21处,还有公园,边上晋安河静静流淌,可称为沿江豪宅。

入住一年后,邹增惠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每天早上7点半,他花10分钟骑着自行车去鳌峰洲附近上班。妻子则到新村四区附近一个早市买菜,那里有成排的小摊贩,肉、海鲜、水果,什么都有,价格也便宜。

再过几年,女儿可以上学了,学校就在小区里。每天放学,女儿和同学一起到小区旁的公园绿地里玩,虽然没有摩天轮,石桌、石凳也能增添无限童趣。

而整片新村,入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到1989年底,王庄新村共建住宅292幢,入住总人口已经达到人。

邹增惠说,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夜市的出现让王庄夜生活更丰富了。一开始只有几个小摊,摆着牙刷、毛巾等日用品。到后来发展成一条街,晚上车水马龙,逛街购物的人穿梭其中,生意之好唯有学生街能抗衡。

到2000年,大排档的加入,更加热闹。逛完夜市,就在街头任意一家坐下,两瓶啤酒,几碟小菜,看外面人潮涌动,品自己人生得意。一个王庄,已能满足居民从购物到消遣的所有需求。这里从一个村,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城市。

时间带来了热闹繁华,也带来了岁月沧桑。转眼间,女儿已经出嫁,邹增惠也55岁,年过半百了。小区里漂亮的红墙,陆续褪色。楼下花圃的台阶,开始松动。

新村里电线盘根错节,从楼下望去好似一条蛇盘旋头顶,随时会咬人。而那尊上世纪90年代初,为纪念女排七连冠而摆在新村里的“拼搏”雕塑也满是污迹。

一些王庄人带着家人搬了出去。另一些则又带着家人搬了进来。如今,55岁的邹增惠坐在新村公园里感叹,老了。 2010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五,是王庄人信奉的朱将军大寿的日子。这一天,寿宴照常举行,就在搬迁废墟边上的百神阁前。

这一天,是王庄人的节日。他们中有人凌晨5点起床,去市场采办食料。有人从早上7点开始做帮厨,一直忙到晚上8点。还有人早早赶到庙边,帮着端菜布桌。王庄新村二区的公园因此热闹不凡。

吃过晚饭,还有精彩的闽剧可以欣赏。戏台就搭在百神阁外的空地上,足有10米长。锣鼓一响,看戏的人挤满台前。老人们有经验,一大早就从家里端把椅子,放着占位子,舒舒服服看戏。小孩只能爬上树,往下瞧,还有人专程从连江赶来看戏。

王庄人很阔气,请的戏班子必定是最好的。福州市闽剧一团是常来的明星戏班子,《贻顺哥》、《陈世美不认妻》……这些本子,王庄人都很熟悉,还能哼出几句。演员们咿咿呀呀用福州话唱着,底下老人闻之落泪。小孩则对小贩穿梭其中叫卖的零食更感兴趣,乘着爷爷、奶奶落泪感动时刻,一央求,很容易拿到几元零钱买吃的。

台上戏剧,台下人生。陈世美终于狠下心不认妻,王庄人吃罢晚饭,各自散了。宴席散了,王庄人的新村生活也要暂时散了。福州晋安区王庄新村危旧房改造整体性拆迁开始了,机器轰鸣,一栋栋楼倒下。只有原本不属于这的工人,从楼顶、窗台跨入任何一个曾经封闭的空间里。

一间房间里贴着个大红喜字,字的一角被撕裂。房间的角落里摆着一对洋娃娃,吊在窗台上的红灯笼异常喜庆。屋外工人烧垃圾的气味充斥着房间,屋内还残留一对新人在此共结连理的喜气。

另一个房间,墙上刷着卡通图案,杂乱的地板上摆着一圈彩色铅笔,红橙黄绿,煞是好看,曾经有个小女孩住在这里,用铅笔画过20年后的一个梦,已在王庄新村长大的自己,幸福地依偎在有些老迈的父母身旁。就像我们身边的这座城市,一座座“城中村”的历史一一终结,而另一座座“城中城”的历史就此一一掀开。王庄新村蛤埕龙舟会的会长,就是街坊口中的“老郑”。他的全名叫郑景兴,63岁,住在王庄新村二区11幢。这两天,他一直在为新的龙舟房的事奔波。

“现在这一带要进行动迁,龙舟会也得重新选址。”老郑说,龙舟会有5条龙舟,其中最早的一条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因为旧的龙舟房面积有限,之前它们被分别放在龙舟会、晋安河边。

奔波了几日,龙舟们的“新家”总算有眉目:在则徐中学边上,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要大上2倍左右。

老郑舒了口气,他戏称,再过两年龙舟可以不用“分居”了。

让老郑奔波的龙舟,是王庄人眼中的宝。早在搬进王庄新村前,蛤埕村的龙舟就闻名全市。1982年,蛤埕人拖家带口,另外扛着5条龙舟来到王庄,在二区18幢楼旁,建起了一个新的龙舟房。

1982年的端午节,第一次在王庄新村过节,他们在新村旁边的晋安河上举办了龙舟竞赛。

忙碌的除了老郑,还有很多邻里街坊。女人们组成后勤队,48岁的王英就是其中一位。搬进来那年,她刚结婚,成了蛤埕村的一员。丈夫一早就帮忙采购去了,她则挽起袖子,帮着请来的大厨烧水、煮点心。

一声锣响,一条快龙出江,鼓点越密,龙舟划得越快,站在岸边的女人、小孩会追着龙舟一路小跑直到光明桥桥头。

看着龙舟飞驰,老郑很开心,心想一定要把蛤埕龙舟的威名传下去。

第二年夏天,在老郑的组织下,新村里一群10岁左右的男孩被集中起来组成少年队。每天早上8点,哨声一响,集中开始跑步,然后下水训练。老郑这个总教练,一当就当了近10年。

在他的记忆里,1999年是最难以忘记的。那一年,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光明港举行,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派了队伍参加,蛤埕龙舟队也是其中一支参赛队伍。经过比赛,他们获得了600米和800米两项冠军。

那一年,也是整个龙舟队的鼎盛时期,光是龙舟就发展到8条之多。当时集资盖的龙舟房已经放不下那么多龙舟,有些只好在放在晋安河边。

8月份王庄新村动迁,他搬到附近的莲园跟女儿同住,一起划龙舟的人也陆续搬走。搬走后,他一直有个心愿:两年后大家还能回到这里,一起抬着龙舟下晋安河。

如今新的龙舟房基本选定位置,将来它还会叫蛤埕龙舟会。王庄人也陆续得知将来的新家将在哪栋楼,他们的家叫作新王庄。老郑的心愿,再等几年就能实现。

届时,老王庄人会再回到这,新王庄人也会加入,他们会和老郑一起抬龙舟,下晋安河。

届时,锣鼓依旧喧天,龙舟还会并进。经意间,已在王庄新村生活了三十年。林键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帅气青年,那么多的点滴记忆却难以忘却,记录那逝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时光是如此的残酷,带走了我的三十年。

曾经的王庄将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渐渐消失,除了镌刻在脑中的记忆碎片,我想用光影记录下片段。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王庄新村,据说是当时福州第一个新村。

30年过去,新村的楼房已经显得破旧,因为都是砖缝结构,个别旧房已破败成危房。

此次拆迁,涉及一半多的楼房,王庄新村乐东、桂园、杏园、菊园、梅园等小区暂未列入拆迁范围,不过也是迟早的事。

三角梅掩映下的小区一角,破旧的小区中难得有这么一处美景。温馨的美景,午后的休闲生活。浓荫遮蔽,桂园小区的绿化不错。

王庄新村南湖公园的三角梅常年盛开,这里是老人和小孩休憩的不错去处。

梅园小区流动人口多,由于没有专门的公共信息发布栏,墙上、门板上经常可见租房信息。绿树成荫,已经人去楼空的旧王庄,但新王庄会更美好。如此亲切的线面,恍惚中,回到了乡下。

杏园小区旁便利的糕点摊,饿了就买一个吃掉,味道挺好的。

慵懒的猫咪躲藏在杂货箱里晒太阳,见了顾客都懒得动身。

政府关注民生群众健身器材,百姓们强身健体好去处。

桂园小区一角,绿化还是非常好的,空气清新。

很多王庄居民已经搬到外面去生活了,大部分都是出租户,老房子,老人家居多,晴空下的百姓生活。

王庄新村居民几乎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都种些花花草草。王庄新村大部分都是砖缝结构的,老房子了,无法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这次拆迁,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搬走了,虽然不舍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但新王庄一定会非常的美丽,老百姓都期待住进新家的那一天。

著名的王庄大排档,工作累了就休息下,喧嚣到下半夜。

在拆迁工地的路边,露出一尊名为“拼搏”的少女雕像,它究竟有何来历?有市民来电“解密”,最终得知这尊雕像是在1986年的夏天,为纪念中国女排五连冠而建的。

“这少女在打排球,右手是一个扣球动作。”那时我家就在“王庄新村。”回忆,雕像应该是在1986“年、自己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建造的。”

说起雕像的建造背景,1982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女排勇于拼搏的热潮。”这座雕像就是在这种氛围之下,由街道办牵头建造的。当时中国女排有两位福建籍选手,侯玉珠和郑美珠,女排“双珠”可谓家喻户晓,这尊雕像就是以她们为原型塑造的。

二十多年前矗立在公园中心的雕像,如今却被遗弃在工地边,“心里有些不好受!”建议,雕像应该保护起来,“可以安放在闽江公园南园,到时我们也可以向下一代介绍那个时代和雕像背后的故事。”

姓名:林键性别:男身份:制药企业经理

常常会想起当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几个同学合租在王庄的生活情形,一起在大排档喝啤酒,聊工作,谈理想。我们几个人的工作稳定、发展之后,各自都成家立业,很怀念当时住在王庄的日子。

期待新王庄的中心生活”

姓名:罗文英性别:女身份:教师

我在王庄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交通便捷,我上班极为便利,我搬到金山来住,每天上班要早起一个小时,还是期待新王庄早日完工,我能恢复中心的生活。

人气还是王庄旺”

姓名:林忠良性别:男身份:夜市商贩

我曾经在王庄夜市摆了两年的摊位,赚了近6万元。由于王庄旧城改造启动,我不得不换了新地点,这段时间下来,我觉得福州其他夜市无论是规模还是人气都比不上昔日的王庄夜市。

期待新王庄是一艘商业航母”

姓名:丁阳阳性别:男

身份:永升城市花园业主

我住在王庄边上的永升城市花园,曾经的王庄很热闹,就是档次太低了,世欧地产来开发新的王庄,我希望能配套比较齐全的商业,在市中心做一艘豪华的商业航母,更加方便我们的生活。

福州王庄新村的旧王庄新村印象

王庄新村是福州四大老社区之一,应该算得上福州最早几批的拆迁安置房,早先是以大排档为主的一个大居民生活区,随着王庄人口密集度不断增加,天然形成了福州第一夜市,夜市的繁华又带动了王庄四周的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儿到底住了多少人。晚上,地摊从长乐路头排到长乐路尾,大排档从晚上七点开到凌晨,永远人声鼎沸。因为生活的缘故,王庄永远洋溢着一种热火朝天的繁荣气息。

伴随福州城市的发展,王庄新村原来的居民慢慢地选择新的社区,王庄的房子或留给老人居住,或转手出让他人,或出租给附近商家、刚毕业的学生、外来打工人员等等。因为生存的缘故,王庄不可避免地给人以脏乱的感觉。王庄是福州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过渡,在老福州的记忆中,这里夹杂了各种不同的文化与商业氛围,虽繁华,却缺少一些贵族之气。随着福州城市的扩容与升级,王庄新村、洋下新村、上海新村等老社区的老迈之态尽显无遗,这些老社区的建筑多以钢混为主,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风风雨雨,危险系数较高,特别在5·12汶川地震之后,这些老社区的改造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棘手问题。从王庄新村桂园小区的角落望去,随处可见混杂在一起的广告牌和电线王庄新村被周围陆续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略带几分沧桑。

王庄新村的诞生是从1981年算起。按照福州民间的虚岁算法,到今年,王庄新村已经30岁,人的而立之年,房子的暮年。

两架待售的自行车摆在路旁破旧的宣传栏下,一名小摊贩在卖水果倒回30年前,王庄新村还是一片农田。当时恰逢要建设五一广场,原本住在那一带的水部等几个村,必须集体搬迁。于是就有了王庄新村,作为他们新的村,1981年开始建设。那一年,26岁的福州市民邹增惠搬进了这里。他结婚没多久,家中祖屋墙上的大红喜字还没撕掉,他带着妻子、家人,跟同村的其他人一起来到这个新的村,搬进了二区一个四层单元房里。

在邹增惠的想象中,所谓新村不过是一个陌生又新鲜的住所,尽管祖屋时常漏水,只是一栋木质结构的房子,但那里留有他太多的回忆,他很不舍。跟他有着相同想法的,还有不少老人,住了一辈子说搬就搬,难以割舍。

这种难舍,很快就被新鲜感取代。王庄新村带给他们的,是一个与之前生活大不同的村:每栋都是五层高,外墙刷着红漆,新村里大小绿地21处,还有公园,边上晋安河静静流淌,放到现在可称为沿江豪宅。

入住一年后,邹增惠的第一个女儿出生了。每天早上7点半,他花10分钟骑着自行车去鳌峰洲附近上班。妻子则到新村四区附近一个早市买菜,那里有成排的小摊贩,肉、海鲜、水果,什么都有,价格也便宜。

再过几年,女儿可以上学了,学校就在小区里。每天放学,女儿和同学一起到小区旁的公园绿地里玩,虽然没有摩天轮,石桌、石凳也能增添无限童趣。

而整片新村,入住的人也越来越多。到1989年底,王庄新村共建住宅292幢,入住总人口已经达到人。

邹增惠说,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夜市的出现让王庄夜生活更丰富了。一开始只有几个小摊,摆着牙刷、毛巾等日用品。到后来发展成一条街,晚上车水马龙,逛街购物的人穿梭其中,生意之好唯有学生街能抗衡。

到2000年,大排档的加入,更加热闹。逛完夜市,就在街头任意一家坐下,两瓶啤酒,几碟小菜,看外面人潮涌动,品自己人生得意。

一个王庄,已能满足居民从购物到消遣的所有需求。这里从一个村,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小城市。

时间带来了热闹繁华,也带来了岁月沧桑。转眼间,女儿已经出嫁,邹增惠也55岁,年过半百了。小区里漂亮的红墙,陆续褪色。楼下花圃的台阶,开始松动。

新村里电线盘根错节,从楼下望去好似一条蛇盘旋头顶,随时会咬人。而那尊上世纪90年代初,为纪念女排七连冠而摆在新村里的“拼搏”雕塑也满是污迹。

一些王庄人带着家人搬了出去。另一些则又带着家人搬了进来。王庄新村被周围陆续拔地而起的高楼包围,略带几分沧桑。

如今,55岁的邹增惠坐在新村公园里感叹,老了。 2010年11月10日,农历十月初五,是王庄人信奉的朱将军大寿的日子。这一天,寿宴照常举行,就在搬迁废墟边上的百神阁前。

这一天,是王庄人的节日。他们中有人凌晨5点起床,去市场采办食料。有人从早上7点开始做帮厨,一直忙到晚上8点。还有人早早赶到庙边,帮着端菜布桌。王庄新村二区的公园因此热闹不凡。

吃过晚饭,还有精彩的闽剧可以欣赏。戏台就搭在百神阁外的空地上,足有10米长。锣鼓一响,看戏的人挤满台前。老人们有经验,一大早就从家里端把椅子,放着占位子,舒舒服服看戏。小孩只能爬上树,往下瞧,还有人专程从连江赶来看戏。王庄人很阔气,请的戏班子必定是最好的。福州市闽剧一团是常来的明星戏班子,《贻顺哥》、《陈世美不认妻》……这些本子,王庄人都很熟悉,还能哼出几句。演员们咿咿呀呀用福州话唱着,底下老人闻之落泪。小孩则对小贩穿梭其中叫卖的零食更感兴趣,乘着爷爷、奶奶落泪感动时刻,一央求,很容易拿到几元零钱买吃的。台上戏剧,台下人生。陈世美终于狠下心不认妻,王庄人吃罢今年的晚饭,各自散了。宴席散了,王庄人的新村生活也要暂时散了。在之前的8月份,机器轰鸣,一栋栋楼倒下。只有原本不属于这的工人,从楼顶、窗台跨入任何一个曾经封闭的空间里。

一间房间里贴着个大红喜字,字的一角被撕裂。房间的角落里摆着一对洋娃娃,吊在窗台上的红灯笼异常喜庆。屋外工人烧垃圾的气味充斥着房间,屋内还残留一对新人在此共结连理的喜气。

另一个房间,墙上刷着卡通图案,杂乱的地板上摆着一圈彩色铅笔,红橙黄绿,煞是好看,曾经有个小女孩住在这里,用铅笔画过20年后的一个梦,已在王庄新村长大的自己,幸福地依偎在有些老迈的父母身旁。

王庄新村的时间,终于停留在2010年8月的某一天。如同候鸟南迁一般,王庄人携家带口集体离开。

离开,还会再回来。就像我们身边的这座城市,一座座“城中村”的历史一一终结,而另一座座“城中城”的历史就此一一掀开。王庄新村蛤埕龙舟会的会长,就是街坊口中的“老郑”。他的全名叫郑景兴,今年63岁,住在王庄新村二区11幢。这两天,他一直在为新的龙舟房的事奔波。

“现在这一带要进行动迁,龙舟会也得重新选址。”老郑说,龙舟会目前有5条龙舟,其中最早的一条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因为旧的龙舟房面积有限,之前它们被分别放在龙舟会、晋安河边。

奔波了几日,龙舟们的“新家”总算有眉目:在则徐中学边上,面积大约有200平方米,要比现在大上2倍左右。

老郑舒了口气,他戏称,再过两年龙舟可以不用“分居”了。

让老郑奔波的龙舟,是王庄人眼中的宝。早在搬进王庄新村前,蛤埕村的龙舟就闻名全市。1982年,蛤埕人拖家带口,另外扛着5条龙舟来到王庄,在二区18幢楼旁,建起了一个新的龙舟房。

1982年的端午节,第一次在王庄新村过节,他们在新村旁边的晋安河上举办了龙舟竞赛。

忙碌的除了老郑,还有很多邻里街坊。女人们组成后勤队,今年48岁的王英就是其中一位。搬进来那年,她刚结婚,成了蛤埕村的一员。丈夫一早就帮忙采购去了,她则挽起袖子,帮着请来的大厨烧水、煮点心。

一声锣响,一条快龙出江,鼓点越密,龙舟划得越快,站在岸边的女人、小孩会追着龙舟一路小跑直到光明桥桥头。

看着龙舟飞驰,老郑很开心,心想一定要把蛤埕龙舟的威名传下去。

第二年夏天,在老郑的组织下,新村里一群10岁左右的男孩被集中起来组成少年队。每天早上8点,哨声一响,集中开始跑步,然后下水训练。老郑这个总教练,一当就当了近10年。

在他的记忆里,1999年是最难以忘记的。那一年,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光明港举行,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派了队伍参加,蛤埕龙舟队也是其中一支参赛队伍。经过比赛,他们获得了600米和800米两项冠军。

那一年,也是整个龙舟队的鼎盛时期,光是龙舟就发展到8条之多。当时集资盖的龙舟房已经放不下那么多龙舟,有些只好在放在晋安河边。今年8月份王庄新村动迁,他搬到附近的莲园跟女儿同住,一起划龙舟的人也陆续搬走。搬走后,他一直有个心愿:两年后大家还能回到这里,一起抬着龙舟下晋安河。

如今新的龙舟房基本选定位置,将来它还会叫蛤埕龙舟会。王庄人也陆续得知将来的新家将在哪栋楼,他们的家叫作新王庄。老郑的心愿,再等几年就能实现。

届时,老王庄人会再回到这,新王庄人也会加入,他们会和老郑一起抬龙舟,下晋安河。

届时,锣鼓依旧喧天,龙舟还会并进。经意间,已在王庄新村生活了三十年。林键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个帅气青年,那么多的点滴记忆却难以忘却,记录那逝去不复返的美好时光。时光是如此的残酷,带走了我的三十年。

曾经的王庄将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渐渐消失,除了镌刻在脑中的记忆碎片,我想用光影记录下片段。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王庄新村,据说是当时福州第一个新村。

30年过去,新村的楼房已经显得破旧,因为都是砖缝结构,个别旧房已破败成危房。

此次拆迁,涉及一半多的楼房,王庄新村乐东、桂园、杏园、菊园、梅园等小区暂未列入拆迁范围,不过也是迟早的事。

三角梅掩映下的小区一角,破旧的小区中难得有这么一处美景。温馨的美景,午后的休闲生活。浓荫遮蔽,桂园小区的绿化不错。

王庄新村南湖公园的三角梅常年盛开,这里是老人和小孩休憩的不错去处。

梅园小区流动人口多,由于没有专门的公共信息发布栏,墙上、门板上经常可见租房信息。绿树成荫,已经人去楼空的旧王庄,但新王庄会更美好。如此亲切的线面,恍惚中,回到了乡下。

杏园小区旁便利的糕点摊,饿了就买一个吃掉,味道挺好的。

慵懒的猫咪躲藏在杂货箱里晒太阳,见了顾客都懒得动身。

政府关注民生群众健身器材,百姓们强身健体好去处。

桂园小区一角,绿化还是非常好的,空气清新。

很多王庄居民搬到外面去生活了,大部分都是出租户,老房子,老人家居多,晴空下的百姓生活。

王庄新村居民几乎每家每户的阳台上都种些花花草草。王庄新村大部分都是砖缝结构的,老房子了,无法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所以这次拆迁,老百姓绝大部分都搬走了,虽然不舍住了二十多年的老房子,但新王庄一定会非常的美丽,老百姓都期待住进新家的那一天。

著名的王庄大排档,工作累了就休息下,喧嚣到下半夜。

在拆迁工地的路边,露出一尊名为“拼搏”的少女雕像,它究竟有何来历?有市民来电“解密”,最终得知这尊雕像是在1986年的夏天,为纪念中国女排五连冠而建的。

“这少女在打排球,右手是一个扣球动作。”那时我家就在“王庄新村。”回忆,雕像应该是在1986“年、自己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建造的。”

说起雕像的建造背景,1982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实现‘五连冠’,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学习女排勇于拼搏的热潮。”这座雕像就是在这种氛围之下,由街道办牵头建造的。当时中国女排有两位福建籍选手,侯玉珠和郑美珠,女排“双珠”可谓家喻户晓,这尊雕像就是以她们为原型塑造的。

二十多年前矗立在公园中心的雕像,如今却被遗弃在工地边,“心里有些不好受!”建议,雕像应该保护起来,“可以安放在闽江公园南园,到时我们也可以向下一代介绍那个时代和雕像背后的故事。”

姓名:林键性别:男身份:律师

常常会想起当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几个同学合租在王庄的生活情形,一起在大排档喝啤酒,聊工作,谈理想。我们几个人的工作稳定、发展之后,各自都成家立业,现在想起,很怀念当时住在王庄的日子。

期待新王庄的中心生活”

姓名:罗文英性别:女身份:教师

我在王庄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交通便捷,我上班极为便利,我现在搬到金山来住,每天上班要早起一个小时,还是期待新王庄早日完工,我能恢复中心的生活。

人气还是王庄旺”

姓名:丁阳阳性别:男身份:夜市商贩

我曾经在王庄夜市摆了两年的摊位,赚了近6万元。由于王庄旧城改造启动,我不得不换了新地点,这段时间下来,我觉得福州其他夜市无论是规模还是人气都比不上昔日的王庄夜市。

期待新王庄是一艘商业航母”

姓名:林忠良性别:男

身份:永升城市花园业主

我住在王庄边上的永升城市花园,曾经的王庄很热闹,就是档次太低了,现在世欧地产来开发新的王庄,我希望能配套比较齐全的商业,在市中心做一艘豪华的商业航母,更加方便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