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木工顶级匠人(秋山木工:一个合格的匠人是怎样炼成的)
- 作者: 彭洲江
- 发布时间:2023-10-05
守破离:一流日本匠人精神的修炼
最近在读《守?破?离:一流日本匠人精神的修炼》一书,被文中的一些东西深深地震撼着,现摘记一些,与你分享,是否能产生共鸣呢?
守破离本来讲的是茶水之道。“规矩礼仪,务必先尽守之,然后破之,离之,然皆不可忘本。”
伊势神宫“廿造替“——20年就拆掉重盖一次。
“让木材接触你的手,进入你的身体,变成大脑。你替树思考,建筑替它活着。”这是法隆寺宫大匠小川三夫的话。
日本的顶级匠人都以单一的方式面对社会,刻意保持了一种孩子气的天真的笨拙、坦诚和距离。他们不会试图确认和宣扬一种认知,而总是希望人们在探寻和发现中与他们产生共振。
盐野米松用30年时间采访写作完成了《留住手艺》(意在“用手来记忆”),然后回到他的老家角馆,“那是一个400年没有谈过的地方”,在那里,“不用看日历,便可以从工匠手里的活计感受到季节和朝代的变迁。”
日本“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在近半个世纪里一直占据着手工家具行业的日本第一。日本文部省用五年时间为他拍摄个人纪录片,代表日本工匠文化之最,在飞往德国的航班上固定播放。
秋山利辉:“切开树木之前,我已经知道,怎么切,会出现什么样的纹理。”
把柄边缘已经磨得没有一丝棱角,都呈现出蜜糖一样的琥珀色,一些小一点的刻刀上刻着“秋”“秋山”,大一些的刨刀上刻着“天命”。
“我们5点钟起来跑步,然后是对附近街道的彻底清扫。”这是为了补偿木工厂给周围居民带来的噪音和交通不便,师徒们为相邻的街区扫地,几十年来从未间断。
在木工厂,剃着光头的全体学徒身着写着“木之道”的工作服,腰杆笔直,声音洪亮清澈,一字不顿,大声背诵“30条”:“必须先学会打招呼”“乐于打扫厕所”“善于打电话”“做一个会自我介绍的人”……
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被认为是日本近年来“心灵低谷里选择的第一本书”。
25-2晓松奇谈-日本美食和匠心精神
<<晓松奇谈>>”日本美食PK中国美食”
看了这集晓松奇谈,对日本的料理及匠心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日本的天妇罗大师早乙女哲哉就是一个例子,他炸天妇罗有50年,可以说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对外面的世界几乎不闻不问,以至于不觉得日本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就如高晓松原本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多出去尝试点这尝试点那,才叫做所谓的追求”诗和远方”吗?但听了早乙的话,我和他一样都有所震撼。我觉得无论是四处流浪看世界多经历还是始终如一做一件事,最最关键的是是否能从自己做的事中得到满足吧。匠人之所以有这么宝贵的匠心,就是他们不同于常人,沉得住气,并且坚持同一件事却不觉枯燥。我想也许有些手艺人并不热爱,但那些做到顶级的最好的匠人,必然是从那旁人眼里”枯燥”的事中得到人生百分之九十的满足了。
同时我也挺羡慕他们,几乎不经过什么尝试和波折,就确定了自己人生方向并为之坚持吧。但同时我突然想到,他们说大多数匠人出生于贫苦人家,那又该有多少迫于生机选择某个手艺的人,不喜欢他们的手艺,从而一生不但做不到匠心,反而痛苦烦恼呢?所以我觉得,这些匠人固然有可贵的品质,但他们也是幸运的,毕竟喜不喜欢,可通常由不得人啊。
??????????????????????????????
顺带摘取关于日本匠人的文章片段:
匠人,以精纯的匠艺之心去守护技艺和生活,构筑起一个人情味的世界,为岁月留下历史痕迹。从江户时代起,“匠人文化”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匠人们拥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一份工作做得好与坏和他们的人格荣辱密切相关。爱自己的工作,不能有任何怨言,工作就是他们的人生,是他们眼中的艺术。
“守破离”,每一位匠人通往一流的必经之路,技艺得之于守,用之于破,创之于离,弟子与师傅之间的手艺传承尽归于此,“匠人精神”也在其中慢慢练成。视“匠心”为灵魂,将传世当作是天命,追求技艺的极致甚至要创造奇迹便可谓“匠人精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著名的秋山木工中的弟子八年才可独立,他们一年上预科,四年学做徒,三年学带徒,八年后自立,便被赶出学校。而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更是创立“匠人须知30则”作为学员训诫,贯彻“匠人精神”的奥义。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经过严格筛选后将这些匠人保护起来,并给予资金支持,以防手艺失传。这是一个国家对待传统手工艺的态度,也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倡导,激发着每一个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保护传统工艺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使命。
“匠人精神”虽来源于传统,却与现在这个时代共存。刨木头可以用电锯,但必定是经木匠的手把木头的表面刨得非常圆滑;生产可以通过流水线,但必定有工序由手艺人亲手完成。如今,日本无论是创新技术的发展,还是科学文化的普及,其实都是“匠人精神”日积月累的结果。没有“匠人精神”,舶来品只能制造一场水平腾飞的乌托邦,我们的科学技术也只能在贫瘠的沙漠里干涸。
缺乏“匠人精神”是中日企业呈现截然不同的局面的核心因素。“匠”是信誉,也是崇高的荣誉。当“匠人精神”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匠人魂”成为整个国家的民族魂时,中国企业的面貌是否也可以焕然一新?作家盐野米松走访了中日两国各地,并对当地的手艺人进行采写,他曾提到“中日两国的差别,可能要从两国文化对“匠”的认知不同开始,中国人总觉得匠人低人一等。另外,日本的手艺人在被媒体宣传的时候,能保持自己不会迷失方向,中国手艺人可能会立刻开工厂批量生产自己的东西。能否守得住寂寞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战国时期出现的杰出木工工匠被尊奉为
战国时期出现的杰出木工工匠被尊奉为“始祖”。现在的木匠所沿用的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例如曲尺、铁锯、刨子、墨斗,这类实用性和技巧性非常足的工具都是要经过很严苛的实验才能够发明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名师巨匠,把他尊为中国土木工匠的始祖。据说他曾制作一只木鹊,可连飞3日而不落地,可谓匠心独具。
鲁班是战国时杰出的木工工匠,发明了许多木工工具。鲁班被称为中国建筑界的鼻祖人物,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春秋战国时期出生的鲁班得到了很好的时机,因为生产劳动在那段时间被大力推崇,鲁国对技巧类的物件也一直在跟进发明中。
鲁班出生在一个世代都做工艺的家庭,基本功强悍自然上手非常快,鲁班就在年轻时随着家里人一起承接过土木工程类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实践能力自然更上一层楼。
《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创造的,如曲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锯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这些木工工具的发明使当时工匠们从原始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工匠“始祖”。
秋山木工:一个合格的匠人是怎样炼成的
日本“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利辉表示,近年日本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纷纷将工厂转移至材料与人力较便宜的中国、越南,这样或许能够短暂获利,却可能换来日本人才培养的没落。
以高质量家具工艺闻名日本的“秋山木工”,为外界称道的是它独创的人才养成制度,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的企业慕名前来取经。
秋山利辉从中学毕业后,步入家具职人之路,26岁开始接受为日皇室制作家具的任务,27岁创立“秋山木工”学校。目前客户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议事堂、高级饭店、百货公司、高级品牌专卖店、美术馆、医院,乃至一般家庭,全由技术可靠的一流工匠亲手打造,可使用一二百年的家具。
进一步,秋山木工制定出一套“八年育人制度”,年轻学徒必须在八年时间里,完成思想准备、生活态度、基本训练、方法技术等做为一名合格工匠需学习的科目。为了让学徒牢记何谓一流匠人,秋山利辉整理出“匠人须知30条法则”的标语,透过反复背诵,让一流匠人的标准渗透到潜意识里。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做人最重要的事,每一条都是貌似简单的基本道理,却能有效地磨练心性和品格,唤醒每个人体内的一流精神。
无论在哪种产业,每位工作者的手中,都有一项专业技能。平时不忘反复练习基本功、不忘初心,就能够不断进步,成为企业、老板和顾客眼中不可或缺的一流人才。这些思想,都包含在“匠人须知三十条”中。每个人都拥有成功的潜质,想要成为一流人才,唯有相信自己的能力,一边挥洒汗水、一边锻炼自己的实力。流汗学会的东西,将成为一生的财富。修业完毕,出来独立之后,人生便迈向崭新的道路,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工作,生命将会熠熠生辉。
例如,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希望工匠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感激之情,更能传达想法;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能够成为拥有自慢的人”,是从为顾客花费的心思、做出的东西,说明重要性;法则“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因为吃饭也是有方法,要感谢农民和为人们烹煮食物的人,还要养成不浪费、吃什么都津津有味的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工作。
这30条法则貌似简单,却囊括做人处事最基本的态度。秋山利辉认为,如果人品达不到一流,无论掌握了多么高超的技术,也算不得是一流工匠。
严守10规则,人生打掉重练。在秋山木工,只要想当家具工匠,都要进秋山学校完成整整一年的学徒见习课程。这一年结束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然后开始为期4年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各种匠人须知的学习。之后再从第6年到第8年作为工匠,一面工作,一面继续精进。
换言之,总共得花上8年时间,才算养成合格工匠所应具备的素质。而针对所有见习者和学徒,秋山利辉颁布了10条规则,严格执行:
1、不能正确、完整进行自我介绍者不予录取。
2、被秋山学校录取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
3、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
4、在一年学习期间内,只有在8月盂兰盆节和正月假期才能见到家人。
5、禁止接受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
6、研修期间,绝对禁止谈恋爱。
7、早晨从马拉松开始。
8、大家一起做饭,禁止挑食。
9、工作之前先扫除。
10、早会上,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透过反复朗诵,让一流匠人的标准进入潜意识中。
无庸置疑,秋山利辉绝对是严格的导师和教练。这些乍看之下有些“不近人情”的规范,每一条背后,其实都有他的理念和道理。
他在《匠人精神》一书中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风格:“纠缠不休”、“爱管闲事”、“厚脸皮”说的通通都是我。所谓“纠缠不休”,指的是坚持不放弃;“爱管闲事”则是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想让别人高兴;“厚脸皮”指的是正面的「贪心」之意。如果我“纠缠不休”、“爱管闲事”、“厚脸皮”地指导学生,一定会有成果。
秋山利辉认为,培养有用的年轻人,是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每一次他训斥弟子,都抱持“拼了命”的态度。因为在他眼中,这不只是为了培育一个工匠,更代表对对方的人生负责。反过来说,什么样的人能够成长?除了“即使手不灵巧也不放弃的人”、“有感恩之心的人”之外,秋山利辉指出,就是“能够善于接受批评的人”。即使同样挨骂,一流的人却懂得从中吸取养分,把别人的批评,变成推动自己向前的动力。
所以他观察,能够成为一流的人,是这样“挨骂”的:
1、最好是在年轻时挨骂——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在20岁之前。
2、趁批评的人还有能量时被骂——因为骂人需要比被骂的人拥有10倍的勇气。
3、最好比其他人早被批评——工作进度超前,可比其他人先遇到问题。
4、不要老是因为同一件事被骂——别人没那么多时间理你。
5、被人格魅力高的人批评——被尊敬的人批评会更有效果。
6、趁能指导我们的人还没有死——他们不会永远地等在那里。
7、愈早被批评愈好——早一分钟都是好的。
8、要因质量高的问题被批评。
9、要知道被骂也要付出代价。
10、与其看着别人被骂,不如自己被批评--自己什么都不做的话,是不会被批评的。
面对批评,不要淹没在情绪的反扑中,反而该抱着明确而理性的意识。秋山利辉认为,不管是3个月前被批评的事、一周前被批评的事、昨天被批评的事、一个小时前被批评的事、甚至是刚刚被批评的事,都要记住,并确认经过了这些批评后,自己是否一直在进步,昨天和今天是不是因为同一件事被批评?“即使被批评也能感谢的话,实力一定会增强”。
在创立秋山木工前,秋山利辉自己也经历过严格的学徒制度历练,因此发展出后来秋山木工“工匠研修制度”的蓝本。如今从严师的角度,回头去看对于挨骂应该具备的心态,当中有自己的体会,也有对后辈的期许。而这样的精神,不只是运用在顶尖工匠的养成,更是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在迈向卓越之路上,都可以拿来自我惕励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