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西安土坯房改造(鲁甸灾区的土坯房是不是要全拆了重建)

  • 作者: 祈庭汉
  • 发布时间:2023-09-25


中国部队营房发展史

机场营房是空军部队战斗力、凝聚力生成的重要支撑。人民空军的发展史,既是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史,同时也是一代代“空军机场营房人”用艰辛和忠诚托起通天之道、铸造铁打营盘的创业史。

60年来,伴随着空军现代化建设步伐,机场营房建设在保障部队作战训练、工作生活的进程中,走过了4个发展历程,不论是临战状态的土跑道、干打垒营房,还是以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现代新概念营房为标准的第4代军营,都是心血的结晶和智慧的象征。

从“零”到建设信息化机场营房

新中国成立伊始,空军机场营房建设可以说是“从零起步”,创建了空军机场营房保障体系,开展应急勤务保障。直至1953年,空军机场营房工作基本上是从接收、保护、管理和利用国民党及日伪军留下的老旧机场营房开始的。在此基础上,空军建立了机场营房修建管理机构和修建部队,在东北、华东地区新建整修了一批开办航校急需的机场和战备防御机场,并着手开始建设和管理固定的军营,为适应空军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4年至1976年,是空军机场营房工作,特别是机场建设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空军完善了空军机场营房保障体系,并全面开展机营勤务保障工作。空军在东南沿海地区、西线和纵深地区新建、扩建、整修一批机场、阵地、指挥所等战备工程设施,建成了一大批机关、部队和院校营房,为空军作战训练、保卫西南领空、开辟雪域航线和调整空军战场布局创造了重要条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军队建设迈上和平发展轨道,空军机场营房保障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期间,空军确立了新的工程建设指导思想,开创了机营工作新局面。这一时期,战备工程建设提上了日程,住房制度改革迈开了实质性步伐,机场营房建设内涵大为拓展。许多部队走出山沟,住进楼房,营以下部队住房整治和院校、科研用房建设成为工作重点,空军开始有计划、周期性建设制式营房。

进入新世纪,中央军委着眼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出“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总体目标,空军开始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突出军事斗争机场营房准备。这一阶段,机场营房建设的重点,从保生活转到保战备;保障的内容,从营以下部队拓展到新组建部队营房、营区综合配套整治、士官家属来队住房;管理改革范围,从房改拓展到营房保障社会化和联勤改革,空军机场营房工作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战备工程建设发展壮大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黄金岁月”,也是空军后勤加速发展的“辉煌时代”。

近年来,空军战备工程建设投入从上世纪70年代末每年不足亿元,逐步增长到现在的每年XX亿元,实现了由保障一般武器装备向保障新型武器装备的跨越。尤其是“九五”以来,以建设多机种综合保障基地为重心,按照“急用先建、确保作战,分类建设、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容得下、防得住、供得上、指挥灵”目标,加快了战场设施改造步伐,在较短时期内相继建成以XX个骨干机场、XX个地下指挥所、XX个导弹雷达阵地为主体的战场设施体系,主要方向的机场营房保障实现了由保障第一、二代战机向保障第三代战机的跨越式发展,为军事斗争机场营房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某雷达阵地和某新机场两项工程荣获国家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同时,机场营房系统从系统规划起步,围绕增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机营保障能力,研究提出了相关思路和措施。

目前,空军非战争军事行动机场营房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从基本保障到科学保障的跨越。“转型”建设时期,各级机场营房部门在完成重点战备工程建设任务的同时,组织完成了国庆阅兵、奥运安保、抗击冰雪灾害以及抗震救灾等机营保障。先后组织了如皋、黄陂等10多个阅兵机场配套建设工程,保障了受阅部队按期进驻;完成了空军驻京部队的综合整治改造,为北京奥运会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机场营房系统紧急调运件(套)野营装备,组织清理废墟43.3万立方米,平整场地84.4万平方米,拆除危房31.2万平方米,整修道路49公里,搭建临时小学3所,医院1所。

更为重要的是,机场营房系统的标准研编和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由“分散”向“集成”,由“条块”向“体系”的跨越。机场营房全面落实“科技强军”的指导思想和“科技兴机营”的发展战略,为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全面提高空军工程建设水平和工程质量,深入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与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其中,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3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13项获优秀勘察和优秀设计奖。

现代化营房实现历史跨越

截至目前,空军基层部队营房建设已历经4次升级换代,实现了由传统型、分散型向统一规划、建制推进、系统发展的跨越。从地窝子、土坯房,到干打垒、简易房,再到基本配套的制式营房,到正在建设的现代化新概念营房。

新世纪以来,机场营房坚持以空地勤和解决基层部队急难问题为重点,统筹解决部队战备必需、生活急需、发展所需的机营保障问题。航空兵部队空勤宿舍全部达到两人一间或四人三间带卫生间标准,85%以上的地勤宿舍整修一新,95%的地面部队消除了危房、满足了住用,安排了169个新组建、增扩编和部署调整部队急需营房配套建设,对200余个基层直属分队进行了整建制推进建设,为450余个基层单位解决了住房、吃水、洗澡、供电和取暖问题,安排了11个旅团部队营区综合配套整治等,建成了一大批“规模适度、平战结合、信息智能、生态和谐”的新一代营房。

空军现有军用土地XX万亩,营房XX万平方米,管理使用好这笔资源一直以来都是空军部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空军各级机场营房部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立足自身实际,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科学管理,狠抓落实,逐步形成了营区房地产正规化管理、军用土地资源管理两大体系。目前,空军近400个团以上单位营区达到正规化管理标准,军用土地竞价转让方式全面落实,研制成功并在业务系统推广《空军机场营房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走上了房地产管理的精细化轨道,使营区房地产正规化管理迈上法制化时代,实现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信息化管理的跨越。

如今,空军住房建设实现了由保障基本住用需求向讲求宜居质量的跨越。同时,贯彻落实军委、总部确定的“三结合”住房保障体系,为空军3.3万名离退休干部建设了安置住房,实施了56个干休所营院营房综合整治。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大中城市为2.8万名在职干部、职工集中统建了经济适用住房,特别是解决了1300多名驻边远艰苦地区干部的后顾之忧。投入10多亿元,新建改造旅团部队干部住房和士官家属临时来队住房4.2万套,被誉为凝聚军心的“造福工程”。随着上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空军营区环保绿化建设开始从单一造林绿化向环保生态绿化推进,由单项治理向大规模综合治理、由创建园林式营区向创建绿色生态营区的历史性转变。空军完成300余项军事特种污染源治理及60余项水污染治理工程,三荒造林150余万亩,建成300余个园林式和绿色生态营区,实现了由一般绿化向园林式绿化、由绿色营区向生态环保型营区的跨越。

中国西北部房屋的建筑风格

下表是陆元鼎先生对中国民居的一个简单分类,希望对你有帮助

民族或地区气候条件地理环境主要建筑材料外观主要特征

1汉族

北京平原地区亚寒带

寒冷干燥平原木、土、砖平面前堂后寝、中轴对称、内部院落相同、规整严谨、为典型的四合院

外观青砖灰瓦、稳重朴实

室内装饰装修丰富

东北寒冷地区寒带,寒冷日照少平原木、土墙体和屋顶较厚,宅前院落宽敞

住宅南窗大、内部火炕采暖

中原黄河流域亚寒带地区平原黄土窑洞民居,建筑内部深厚,构造简单

外观拱券门窗、凹凸墙面,厚实简朴

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温带地区

夏热多雨

冬寒冷平原

多河木土砖

山区有石水乡民居特色,建筑与河湖相结合

建筑内部通透开朗、庭院种植花木

外观简朴秀丽,体型组合灵活匀称,地方材料质感强

闽粤南方地区热带、亚热带地区

湿热多雨,多台风丘陵地

多河流木、土、砖石平面外封闭内开敞,布局为以小院建筑为组合单元的梳式或密集方式

建筑密切结合气候、组成厅堂天井、廊道相结合的通风体系

外观规整朴实、细部轻巧明快,富有南方特色

川贵山区温带、亚热带

地区夏热多雨冬冷多山木、石、土建筑结合山地,有台、坡、梭、拖、挑、吊灯多种手法

外观以披梳屋顶台、吊结合地形和穿斗式结构为其主要特征

2藏族寒冷、少雨

日照少高原

多山块石、木石砌厚壁台阶式平顶建筑,石条密肋楼板、密肋屋面、布帷幕窗楣、石框梯形窗,放牧地区则采用方形活动帐篷

3蒙古族寒冷少雨草原木条、牦毛圆顶毡毛穹窿顶帐包

4维吾尔族温带

大陆性干旱气候沙漠

盆地土、木封闭性院落住宅,拱廊内院,平台屋顶

土坯建筑与结构,外型朴实,体性错落

尖拱和火焰式细部样式,装饰丰富

5白族亚热带地区

湿热靠山近水木、土、砖平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外观由照壁、大门、围墙、两山墙面组成,高低参差、造型匀称多变化

门楼、照壁、山墙面重点装饰、华丽丰富

6傣族热带、亚热带地区湿热多雨平原

多水竹、木、土独院干阑式竹楼。敞廊、敞梯、室内开敞通透。高耸式歇山顶

7壮族亚热带地区,湿热多雨丘陵

多山木、土干阑式麻栏建筑,平面多开间,厅堂大空间。外观完整,轻盈简朴。村寨建于半山、沿等高线布置、疏密相间,规整而有序

鲁甸灾区的土坯房是不是要全拆了重建

文/本报记者武威图/本报记者顾展旭

地处偏远,鲁甸县灾后重建难度很大。

地处国家集中援建的贫困山区建筑材料匮乏大量抗震性能极差的土坯房如何改造成难题

9月10日,国土资源局发布公告称: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正逐步进入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阶段。

震中龙头山镇,山高路险,村寨星布,这场突如其来烈度达9度的地震,让当地农民盖的土坯房毁损严重,如何用最科学、合理的方式重建灾区,成了最迫切的难题。

不久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周铁钢教授受命于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来到鲁甸灾区考察当地房屋受损情况并设计重建方案。周铁钢向本报记者表示,鲁甸地震尽管震级不大、受灾面积不大,但因为地处国家集中援建的贫困山区,建筑材料极为匮乏,灾区重建或将成为汶川后最艰巨工程。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里氏6.5级的鲁甸“8·03”地震,造成昭通市鲁甸县、巧家县、昭阳区、永善县和曲靖市会泽县108.84万人受灾,617人死亡,112人失踪,同时地震还造成8.09万间房屋倒塌。

而据周铁钢统计,倒塌的房屋中,绝大多数是农民自建的土坯房。在死伤者中,也是绝大多数人因土坯房倒塌遇害,仅少数人为山上滚石所伤。土坯房,是中国西部最常见的农家民宅。

灾区的现状

抗震房改造完成不到1%。

鲁甸县位于易发破坏性地震的小江断裂带上,近百年来,这条地震带至少发生过15次6级以上的地震。2004年,全国启动农村村民地震安全工程。而云南省,也在汶川地震那一年全面启动了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为了应对工程带来的财政紧缺,云南省还提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一点、各部门统筹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方案,多渠道筹措危房改造资金,当时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全省农村民居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然而,鲁甸灾区并没有等到这一天。据昭通市住建局官网公布的材料显示,2013年,云南省级下达昭通市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任务为5.4万户,每户预拨补助资金5000元。截至去年10月2日,全市已开工户,开工率为84.43%,已竣工4266户,竣工率仅为7.93%。但是,此次地震震中鲁甸县的开工率只有59.08%,排名昭通全部11个县倒数第二;竣工率方面,鲁甸县仅有0.08%。

周铁钢教授告诉记者,经过其调研,灾区85%以上的房屋是农民自建的土坯房,而以鲁甸当地极其恶劣的交通环境以及贫困现状,要让所有房屋改造成砖混结构的房屋,难度非常大,也并不现实。

盖不起的抗震房

造价4倍于土坯房

周铁钢说,按照一般经验,在西北平原地区,建造一平方米抗震性能较好的砖混结构房屋,价格约在800元左右,但到了西北山区,因为运费的增加,以及各项人工成本的增加,这样的房屋造价每平方米将去到1000元~1200元。

相比于砖混结构的房屋,农民盖的土坯房,成本较难于统计,有些农民在农闲时节自己夯土盖屋,“有些房屋还建在半山坡上,每平方米至少也要两三百元钱。”

地处西南山区,鲁甸的情形比之西北显得更加严峻。38岁的龙头山镇龙泉村村民吕文兰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早就想把家里盖了20多年的老房子重建一下,但政府补贴的5000元钱远远不够,只能外出打工,“一块砖头在鲁甸县城卖3毛钱,到了龙头山镇上就要4毛钱,镇上到我们村里只有山路,只有靠人驼,靠摩托车拉。加上黄沙、水泥和人工,盖套像样的房子至少要20万元。”

有益的尝试

石膏土坯房可抗烈度8度

周铁钢多年来一直在各地尝试各种结构的抗震房屋。其中最有意思的一次尝试,是在新疆喀什地区建造的石膏土坯房。建房所有的建材都取材于当地:石膏、土坯、棉花秆。首先把土夯实成土砖,在每一个土砖中间加入数根棉花秆,露出相应的空隙,然后再将石膏灌入土砖间的缝隙中。

周铁钢说,经过他们实验室的试验,石膏土坯抗震房的抗震性能颇佳,能抗烈度为8度的强震。另一方面,石膏土坯房的造价仅300余元每平方米,这个价格仅是砖混结构抗震房的1/3左右。

周铁钢认为,用石膏建房实际上有很强的地域性,第一是当地必须产石膏,这样石膏的价格才会相对便宜,如果当地不产,那么石膏的价格甚至比水泥还贵。“鲁甸当地并没有发现存在大量石膏的迹象。”

周铁钢说,除了石膏土坯房,他们这两年正在重点研究“现代夯土建筑”,说得通俗些,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建牢固、高强度的土坯房,相比石膏土坯房,这样的房屋地域性并不强,因此它的应用也更宽泛。

解决方案

采用多种房屋结构

但周铁钢依旧认为,尽管现代夯土建筑适应能力非常强,但要在灾区推广,仍有很大的难度,“灾区使用的土坯原料都是风化的表土,农民盖房,就是把这些表土收集起来以后,用人工的办法把土夯实,而这种土所含的有机杂质非常多,黏性非常不好,这也是为什么当地土坯房一遇地震就倒塌的原因。”

在考察完鲁甸灾区后,周铁钢曾向国家住建部提交了一份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鲁甸灾区的情况非常特殊,此次鲁甸地震虽然震级不大,灾害范围不大,但却可能是自汶川地震以来,历次地震中重建难度最大的,灾区大量存在抗震性能极差的土坯房如何改造,仍需决策者和专家多方统筹。周铁钢认为,鲁甸灾区如何重建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细分,需要很多非传统的房屋结构进行建设。地震灾区,没有必要使用唯一一种房屋结构。

(来源:云南网)

西安唐村在哪里

西安唐村位于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

西安唐村在古村落修复保护的基础上形成了农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整合出乡村旅游综合体、农业双创园、田园综合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园区。西安唐村正在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带动,促进区域乡村振兴。

西安唐村也是西北首家获批中国农业公园的共建单位,走进其中,整个村落中老旧的土坯房已经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项目细分的古寨区、文创区、艺术区、梅园、二十四节气园等区域,使人眼前浮现出一幅唐时诗酒花茶的惬意生活画卷。

西安唐村的文化价值

西安唐村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它曾是一处典型的关中农耕古村落。村子位于30余米高的台原之上,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因而整村搬迁至原下,老村被废弃。2017年,当地政府引入社会资本,启动长安唐村文旅项目,废弃的老村迎来新生。

传统村落的复活,先从文化传承开始。村中的道路被修复,每一户老宅、每一棵老树、每一口老井都被精心标注,在修复中留住乡村文明的根。西安唐村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引来游客,增加了农民收入。至今,西安唐村文旅项目已经为村民们提供了330个就业岗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