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堂装修风格(外国著名古建筑有哪些)
- 作者: 彭胤硕
- 发布时间:2023-10-09
上海市区教堂
闸北堂
宝通路340号
电话:021-
礼拜时间:周日7:30 9:30 19:00
上海基督教闸北堂前身为为"虹口长老会",始建于1888年,距今已有115年。该堂原为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及长老陈芷谷主持。1894年,俞国桢牧师起任牧职,主持圣工达卅年之久。俞牧师力主中国教会独立自主,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1904年,发动信徒捐款在海宁路建造堂舍,定名为"沪北海宁路自立长老会堂"。1914年,出售海宁路房屋,在闸北区宝通路商务印书馆附近另建新堂,改名"闸北自立长老会堂"。1927年起闸北堂更名为"中华基督教会闸北堂"。
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闸北堂信徒与其他职工一起参加起义,青年信徒陈安芳在抢救伤员中,不幸牺牲,留下仅出生六个月的女儿。
1932年闸北堂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中。1936年重建,1937年8月13日,闸北堂再次毁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中,直至1947年重新建造。
新中国诞生后,闸北堂基督教信徒参加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教会自立。1958年,闸北区基督教不同宗派的教会实施联合,境内16处教堂合并于闸北堂,实现中国教会的合一。十年动乱,教会活动被迫停止,闸北堂被工厂占用。1981年下半年教会收回闸北堂,经过整修于1982年7月复堂。1987年10月又新修建了小礼堂及办公楼。1996年,为满足彭浦地区基督教信徒的宗教需求,又在临汾路1555号建造了闸北堂分堂"灵泉堂"。
闸北堂百余年的历程伴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沪西礼拜堂
长宁路1465号
电话:021-
礼拜时间:周日7:30 9:30 19:00
1921年(民国10年)倪桂珍(宋庆龄之母)等在北新泾成立沪西布道所。民国16年,迁往周家桥三角场,取名沪西神召会耶稣堂。民国29年,在白利南路(今长宁路1465号)建堂,1982年12月改名沪西礼拜堂。
清心堂
大昌街30号
电话:021-
礼拜时间:周日7:30 9:30 19:00
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地旧称上海长老会第一会堂,创建地址在陆家浜娄牧师家。1919年由信徒捐资在大昌街购地建造新堂,历四年建成。该堂的大堂建筑十分别致,外形如折扇,大堂中间为正门,两旁有露天扶梯,可自东、北两侧拾级而上至正门厅上的平台而进入两侧厢楼。大堂楼下自正门至圣台的前后距离较短,而两翼呈直角向左右伸展较长,楼上楼下无一根柱子,宽敞明亮,整堂上下可容千人。大堂如此格局,据说是为当年清心男中、女中学生参加礼拜时各坐一厢,中间为成年信徒所坐,使男、女中学生分开,相望亦难之故。
国际礼拜堂
衡山路53号
021-
礼拜时间:7:30 10:30 19:00
国际礼拜堂占地7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3平方米,堂高16米,江裕记营造厂承建,平面为L形,砖木结构。大堂可容700人。教堂与左面一幢三层楼房相连。大堂屋面两坡陡峭,铺盖石板瓦。外墙红砖砌就,券形双联花玻璃窗,带有歌德式风格。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大堂旁为假三层建筑,底层为办公室、二层幼儿室、三层有小礼拜堂,供少儿或少数做礼拜之用。各处走道均为磨石子地坪。此堂设备齐全,有暖气,全部造价为3.3万美元
1923年起,一些爱好唱诗礼拜的美国侨民募捐购得贝当路美童公学(今衡山路53号)土地11亩建造教堂,1925年落成。因教徒来自不同教派,故名为国际礼拜堂。
诸圣堂
复兴中路425号
021-
日7:00 9:30
位于复兴中路425号。民国14年(1925年)建成。诸圣堂建筑采用17世纪圣公会高派教堂格式,红砖,三角形屋顶,门柱为混凝土雕刻艺术,门廊上设有圆形玫瑰窗,西北角附方形塔楼,有63个台级。教堂占地1326平方米,大堂可容500人,小堂加附屋共可容1000人。
1985年起该堂每月第四个星期日下午专门有盲人礼拜,全市盲人基督徒由四面八方赶来参加。
景灵堂
昆山路135号
021-
日7:00 9:30 19:00
昆山路135号,原名景林堂。当时为纪念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而命名。该堂坐南朝北,原有房屋面积为720平方米,1983年扩建为811平方米。有2、3层楼各一。主楼3层,教堂于1923年建成,称为景林堂。
1924年林走后,由江牧师主持。宋庆龄之父宋耀如曾在此处任牧师。1966年“文革”教会停止活动,教堂内部遭破坏。1979年宗教界恢复活动,先是沪北会堂作为虹口区基督教联合礼拜堂,因地方太挤,于1980年改在此进行;1981年更名为景灵堂。
鸿德堂
虹口区多伦路59号
1928年
位于多伦路59号。始建于1928年。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主楼坐南朝北,3层楼房,第四层为明钟楼,整幢建筑极具中国庙宇风格。在基督教堂的建筑中实属罕见。
教堂属基督教长老会。其建筑经费主要由中国教友捐献,还有部分经费是美国传教士费启鸿支持的,为纪念费启鸿,故以“鸿德堂”三字为教堂之名。
沪东堂
宁国路486弄51号
021-
日7:00 9:30 19:00六7:00
基督教沪东堂建于 1912年。 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文革中被迫停止聚会。1982年圣诞节重新开放,恢复礼拜。
原沪东堂面积400余平方米;一次仅可容纳400余人聚会。因信徒逐年增多,已不能满足本区现今五千多信徒聚会的需要。在杨浦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五角场的国和路政立路口,拨地3亩,易地重建。新堂于1996年IO月25日奠基开工,1997年12月22日举行献堂感恩礼拜暨落成典礼。
沪东新堂一次可容纳1800信徒聚会,总建筑面积237O平方米。主堂高24米,钟珠八层,高42米,气势挺拔庄严。
沪东新堂建成,为目前上海解放以来新建的最大教堂,建堂资金全由信徒捐献,是坚持按自治、自养、自传原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又一见证。
怀恩堂
陕西北路375号
021-
日9:00 19:00六9:00
位于陕西北路北京路口。创建于1910年,1955年怀恩堂业余神学院归并于中国灵修神学院。系区基督教联合礼拜场所。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由美国南浸会派宣教士乐灵生创建于清宣统二年。该堂经装修焕然一新,大堂由1幢中3层楼房、2层的楼房组成,东南角有一高耸的钟楼,另设小教堂,大堂的礼拜实况用闭路电话传播到各小礼堂。礼拜时可容纳2000人以上,是上海各基督教会可容纳人数最多的教堂之一。
坐落于乌鲁木齐北路25号的新恩堂,是怀恩堂的分堂,占地2.71亩,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955平方米。该堂建于公元1939年(民国28年),系内地会英国传教士所建,该堂每个礼拜天下午特设粤语礼拜,欢迎广东籍信徒前往。
沐恩堂
西藏中路316号
021-
日7:30 9:30 14:00 19:00六9:00四9:30
监理会于1929年在中西女塾原址上动工兴建新堂,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占地面积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3138.5平方米,于1931年落成。教堂为砖木混合结构,平面呈B8形。主体是大堂,面朝西,大门临西藏中路。四角各有三层楼房,西南角有塔楼—座。大党两边及前部有回廊,回廊上有楼,供唱诗班用。大堂内顶部及四周门窗皆呈尖拱形,堂柱为长方形,栏杆都是錾假石。大堂有嵌铅条的彩绘玻璃窗,内容为《圣经》中的人物故事,以黄色调为主,天阴时看去似有淡淡的阳光透过,增加了堂内的神秘气氛。门厅较大,上层是个小堂,门厅地坪铺马赛克。外观为美国学院复兴哥特式,墙面为红砖砌就,墙角有隅石。
普安堂
中山北路1907号
021-
日7:00 9:30
普安堂在旧堂拆除后,历经5年新堂终于建成使用,于7月21日举行了献堂典礼,普安堂新堂是上海市第一座设施现代化的教堂,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外观寓意挪亚方舟,内部装修富有现代气息,配置有中央空调和闭路电视转播设备,2楼为大堂,1楼和3楼通过直播投影收看现场,每个座位后面配有公用圣经和赞美诗。
普安堂旧堂建于1948年,是上海设施最差的教堂,1999年中山北路贫民村改造中被拆除,后改为临时聚会点,由于种种原因,新堂一直未能开工,先后5次更换聚会地点,2003年7月21日,新堂正式开工,历经1年建设正式竣工。
圣三一堂
黄浦区九江路江西中路(未开放)
1869年
“红墙隐隐云中见,琉璃作栋金为殿,生伯断人肠,鲸钟历寅上乱撞。风吹花片片,绣院盈芳甸,礼拜是今朝,纷然各见招。”
这首调寄菩萨蛮一词,是清末著名画家吴友如为自己所画的《红礼拜堂》而作的。词中所称诵的这座教堂本名圣三一堂.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
上海开埠后,英国人纷纷来到上海,其中约有百余基督教信徒。每周做礼拜,都要到英国领事馆里去,他们感到很不方便。1847年有个英国商人贝尔,以公司的名义在江西路汉口路买了一块地皮,并资助6000元建造教堂,但建筑质量较差,同时第—任牧师路德溺水死,继任郝博逊从屋顶上翻下来,第三年又遭暴风袭击,虽花了5000元大修,大家仍认为此教堂不安全、又不吉利,于是1862年拆去重建,由哥特式教堂建筑专家斯科特设计,原设计十分讲究,但因为经费木足,又请在上海开业的设计师凯德纳进行修改。
红礼拜堂是由基督教安定甘会(在上海又称规矩会)建造并专供英国人做礼拜用的。其外形入英国哥特式,1866年5月24日奠基,由番汉公司承造。是日英国驻沪领事文极斯特、规矩会长派克、董事司库和两个设计师等都参加了奠基仪式,英国义勇队海员组成的乐队以及水兵等也来助兴,场面十分热闹。1875年红礼拜堂升格为安立甘会北华教区主教座堂,1893年在教堂的大堂左侧,又增建尖塔式钟楼,使整座教堂气势更加雄伟,曾闻名于整个远东地区。
中心市区
黄埔区:
沐恩堂西藏中路316号
清心堂大昌街30号
虹口区:
景灵堂昆山路135号
鸿德堂多伦路59号
闸北区:
闸北堂宝通路340号
灵泉堂临汾路1555号
静安区:
怀恩堂陕西北路375号
新恩堂乌鲁木齐北路25号
杨浦区:
沪东堂国和路350号
卢湾区:
诸圣堂复兴中路425号
惠中堂徐家汇路38号
长宁区:
沪西堂长宁路1465号
新泾堂北翟路74号
普陀区:
普安堂中山北路1907号
桃浦堂桃浦镇绿杨路6村176号
徐汇区:
国际堂衡山路53号
非中心市区
浦东新区:
浦东福音堂浦电路518号
鸿恩堂东南新村38号
主恩堂东陆路552号
灵恩堂高桥石家街69弄4号
天恩堂川沙三灶浜路134号
邓镇耶稣堂机场镇邓镇二村6组
救恩堂耀华路439号
三一堂三林镇西南浦星路290号
闵行区:
闵行福音堂马桥镇友好村华宁路245号东
北桥耶稣堂北桥镇北吴路1500号
吴泾福音堂吴泾龙吴路5330号
鲁汇耶稣堂鲁汇镇老街
召楼福音堂杜行镇竹园路亭子村
陈行耶稣堂浦江镇陈恒路
宝山区:
吴淞堂海江路3号(临时)
杨行堂杨行镇杨泰路510弄5号
月浦堂月浦镇新街21弄12号
罗店耶稣堂罗店镇西界泾村63号
大场堂大场镇少年村路297号
泗塘施恩堂泗塘一村7号
丰恩堂长兴乡丰产村幸福路177号
郊区郊县(部分)
嘉定区:
善牧堂嘉定镇清河路432号
青浦区:
青浦堂青浦镇青松路蒲汇塘桥南
松江区:
松江永恩堂松江镇永丰路建材市场西侧
金山区:
张堰耶稣堂张堰镇安东路1号
南汇区:
惠南耶稣堂惠南镇城东路12号
奉贤区:
南桥耶稣堂南桥曙光村新汽车站东
崇明县:
崇主堂城桥镇小港村内
blueday|发表于2005-03-22 13:27:00 [回复]
另外:泗塘施恩堂泗塘一村7号,第一堂8:00,第二堂19:00
外国著名古建筑有哪些
1.哈利法塔(阿拉伯文:?????????,拉丁化:burj khalifah?,英文:Burj Khalifa Tower),原名迪拜塔,又称迪拜大厦或比斯迪拜塔,是世界第一高楼与人工构造物。
哈利法塔高828米,楼层总数162层,造价15亿美元,大厦本身的修建耗资至少10亿美元,还不包括其内部大型购物中心、湖泊和稍矮的塔楼群的修筑费用。
2.吉隆坡石油双塔曾经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目前仍是世界最高的双塔楼,也是世界第八高的大楼。坐落于吉隆坡市中心(Kuala Lumpur City Centre)简称KLCC计划区的西北角,属于此计划区的第一阶段工程。
吉隆坡石油双塔高452米,共地上88层,由美国建筑设计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所设计的大楼表面大量使用了不锈钢与玻璃等材质。双峰塔与邻近的吉隆坡塔同为吉隆坡的知名地标及象征。
3.玛丽莲·梦露大厦,位于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2005年底,Mississauga市的两家开发商决定举办当地40年来的首次公开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为规划中的一栋50层高的地标性公寓楼寻找一个创新的设计,建设一栋具有时代意义的超高层建筑,从而树立城市新形象。
4.白宫(英语:The White House)也称为白屋,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室。1902年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正式命名为“白宫”。白宫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拥有,是“总统公园”的一部分。
白宫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风格砂岩建筑物,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白宫共占地7.3万多平方米,由主楼和东、西两翼三部分组成。因为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居住和办公的地点,“白宫”一词常代指美国政府。
5.克里姆林宫是一组建筑群,位于莫斯科心脏地带,是俄罗斯联邦的象征、总统府所在地。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6.埃菲尔铁塔(法语:La Tour Eiffel;英语:the Eiffel Tower)矗立在塞纳河南岸法国巴黎的战神广场,于1889年建成,当年建成后的埃菲尔铁塔还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得名于设计它的著名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全部由施耐德铁器(现施耐德电气)建造。
它是世界著名建筑、法国文化象征之一、巴黎城市地标之一、巴黎最高建筑物。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
埃菲尔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铁塔是由很多分散的钢铁构件组成的——看起来就像一堆模型的组件。
...里面的彩色拼色玻璃是什么玻璃,属于什么装修风格 造价高吗
首先我声明,我是教堂彩色玻璃的爱好者。因为爱好然后自己开始做彩色玻璃窗(stainedglass)了。
这种风格属于哥特式建筑。
教堂彩色玻璃窗,简单的可以分为彩色镶嵌玻璃和彩绘镶嵌玻璃。
1、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也属于一种马赛克(mosica)。起初因为玻璃工艺的技术的问题,玻璃无法做成大块的玻璃,因此大的窗户无法安装玻璃。因此有人想出办法,把小块的玻璃拼到一起“粘”起来不就成大块的玻璃了。于是出现了“镶嵌玻璃”。慢慢的镶嵌玻璃采用了彩色玻璃。拼制成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慢慢的到后来增加了在玻璃上绘画,使整个镶嵌玻璃的画面更精美。慢慢的就演变到了现在的彩色镶嵌玻璃。
2、彩绘镶嵌玻璃使用的玻璃颜料一般为无机颜料(相对于有机颜料)特制的彩色玻璃。彩色玻璃上彩绘使用的颜料高品质的为无机颜料,无机颜料一般指经过高温制成的(600摄氏度以上)金属离子发色的颜料,陶瓷色料就是无机颜料之一。无机颜料一般风吹日晒百年乃至千年不退色。但是无机颜料有一定的局限性,色彩不是很全面,绘画也有一定的难度。得掌握一定的专业技巧,而且绘画后需要烧制600度到850度左右的温度。特点:制作麻烦,价格昂贵,但百年,千年不退色。
3、彩色镶嵌玻璃上也有使用有机颜料彩绘的,或者简便的直接打印。但这些一般都是有机材料制作的。有机颜料绘画(或者打印)简单,方便,色彩全面。室内可以5年左右不褪色,室外风吹日晒半年到1年即开始褪色。无需烧制,顶多200-300度短时间烘烤下。特点是:绘画简单,方便。无需烧制,价格低廉,图案精美,1-5年就褪色。
4、关于造价:这种镶嵌玻璃的造价还是比较高的,普通的镶嵌玻璃一般在300-800元/平米。彩色镶嵌玻璃(包含简单的tiffany蒂凡尼)一般在500-3000元/平米。彩绘镶嵌玻璃(手工彩绘绘画)一般在2500-元/平米。具体的跟实际的设计造型、工艺复杂程度、材料的品种、成品的精工品质,最终艺术效果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价格落差很大。总之造价还是比较高的。
附图说明:
更多精美图片我无法附上。如有兴趣可搜索“北京碧澜轩”。
外国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差别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立面紧凑,穹窿顶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
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十七世纪显著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虽然巴洛克教堂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中国建筑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特征形式和风格。自先秦至19世纪中叶以前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体系,2000多年间风格变化不大,通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外国建筑,特别是西方建筑的大量输入,中国建筑与世界建筑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流,建筑风格发生了急剧变化,通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③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④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 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①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②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③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④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⑤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佛塔造型与缅甸类似,民族风格非常鲜明。
⑥藏族风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总的风格是坚实厚重。
⑦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它来源于藏族□嘛庙原型,又吸收了临近地区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⑧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时代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3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筑也有地区的、时代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汉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②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
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③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秦汉、隋唐、明清3个时期相距时间基本相等,它们是国家大统一、民族大融合的3个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前、中、后 3期的代表王朝。作为正面地、综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筑艺术,这3种时代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范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意义和它们的反映功能,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
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它的发展与每一阶段的社会体制、生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有着直接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①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出
现了新的审美趣味,致使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法有所变化。
②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类型的建筑。
③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
④封建等级制度的废除,社会体制的变革,使得传统建筑艺术赖以存在的许多重要审美价值发生了根本动摇,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有所改变,要求创造出能体现新的审美价值,适应新的社会功能的新形式。
⑤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新的矛盾,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近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在上述社会变革与建筑变革构成的复杂的背景面前,中国近现代建筑表现出一些新的艺术特征:
传统建筑的园林和装饰艺术出现了新风格在传统建筑中,园林和装饰是由于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最敏感的部分。19世纪中叶以后,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和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大部分经过改建和重建,它们共同的倾向是,建筑的比重大大增加,空间曲折多变,装饰繁复细腻,假山曲屈奇谲,相当一部分流于繁琐造作。建筑装饰则普遍走向大面积满铺雕镂,色彩绚丽,用料名贵,题材范围扩大,手法非常细致,还有一些西方巴洛克、罗可可的手法类杂其中,某些构图意匠也受其影响。
突出了建筑的类型风格
近代出现的新类型建筑开始大都是直接搬用西方同类的建筑,而西方各类建筑又大都有一套基本定型的形式,当时常见的有殖民地式、古典复兴式、哥特复兴式、折衷式等,从哈尔滨到香港,从青岛到喀什,举凡机关、银行、商场、会堂、公寓、住宅、学校等,各自都以基本定型的形式标志出自己的内容,而同类型的形式又大同小异,极少显示出特有的地方民族特色,甚至出现了北方建筑用深拱廊百页窗(殖民地式),南方建筑设壁炉(古典复兴式)的现象。而在20~30年代兴起创作民族形式以后,大多数也都是套用古代某一时期官式建筑法式(主要是清代),致使广州的民族形式建筑与北京的无大差别。只在80年代以后,才较多地注意地方特色,即所谓乡土建筑风格。
单体建筑重在表现外观造型
近现代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这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是一致的。中国近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包含着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要求有较强的政治伦理内容,即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涵义。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仍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等,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了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这些都是与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一致的。
城市环境和建筑群体突出了开放型性格近代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于是产生了崭新的群体艺术。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性格、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其艺术形象异常鲜明,如北京的使馆区,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南京、长春的政权机关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型商业街区等等。其次,随着近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开始是德国式、俄国式、英国式、日本式等等新的小街区建设,其后就扩大为整个城市自觉的整体经营。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都进行了新的规划,大多注意到新的环境艺术构图和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尤以1929~1930年上海、南京的规划和1939年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规划最为典型。50~6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表现城市个性的群体环境艺术手法开始成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广州北部新区的开发,都是突出的例证。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它们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都很突出。
时代风格变化迅速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短短的100多年间,建筑风格变化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古代。其间,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从艺术特征来看,后者无疑更具有典型的美学价值,也就是说,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
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因此,谈西方建筑及其风格,就不能不首先谈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首先是柱式。古希腊的“柱式”,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这些柱式,不仅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其比例规范也无不显出和谐与完美的风格。从外在形体看,三种柱式各有特点,陶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雄和卷杀十分明显,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其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则带婀娜潇洒的两个涡卷,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的柱身与爱奥尼克相似,而柱头则更为华丽,形如倒钟,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从比例与规范来看,陶立克一般是柱高为底径的4--6倍,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调、规整而完美。爱奥尼克,柱高一般为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科林斯,在比例、规范上与爱奥尼克相似。这些比例与规范,与这些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它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所以,这些柱式都具有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因为,它们表现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而以这三种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或其它建筑,往往就成为了古希腊艺术乃至人类建筑艺术的典范,如以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正因为这三种柱式如此美妙绝伦而意义重大,所以,有人十分肯定地指出:“古代希腊建筑的美学原则和艺术特征可以归结为三种古典柱式,即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仅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十分精确中肯的。在古希腊的建筑中,不仅柱式以及以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单体神庙建筑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而且,以神庙为主体的建筑群体,也常常以更为宏伟的构图,表现了古希腊建筑和谐、完美而又崇高的风格特点。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恐怕非雅典卫城莫属了。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效果。在卫城内部,沿着祭神流线,布置了守护神雅典娜像、主体建筑帕提农神庙和以女像柱廊闻名的伊瑞克先神庙。卫城的整体布局考虑了祭典序列和人们对建筑空间及型体的艺术感受特点,建筑因山就势,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本身则考虑到了单体相互之间在柱式、大小、体量等方面的对比和变化,加上巧妙地利用了不规则不对称的地形,使得每一景物都各有其一定角度的最佳透视效果,当人身处其中,从四度空间的角度(即运动的角度)来审视整个建筑群时,一种和谐、完美的观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崇高,就不仅仅是这座建筑群本身固有的艺术意境了,而是成为了接受者、审美主体的一种鲜明、强烈的艺术感受。这座建筑群永恒的魅力,也就通过一代又一代审美者的艺术感受流传下来,成为了一种审美的范本,一种于和谐中见完美,于完美中显崇高,于崇高中见永恒的“高不可及的范本”。这正是古希腊艺术最杰出的品格和最伟大的价值之所在。